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當學生犯了錯誤,作為老師,你該怎么來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成長,在錯誤中懂事?使學生學會正視錯誤——勇于承擔;學會改正錯誤——真心思過;學會挽回過失——積極補救。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至今想起來仍覺得非常有教育意義。

有一天,我正在吃中午飯。突然,門外傳來一聲“報告”,我打開門一看,門外圍著一群學生,有的還在小聲議論著什么。我問:“有什么事?”我們班班長說:“二年級的劉同學和三年級的張同學在操場打架。”我向操場望去,發(fā)現(xiàn)打架的兩位學生已被其他同學拉開。

經過詢問,我得知:剛才在洗碗池邊,二年級的劉同學正在洗碗,三年級的張同學沒排隊直接擠到前面搶著接水洗碗,還把劉同學的碗蓋擠得掉在了地上。劉同學沖著張同學嚷道:“你怎么插隊?到后面排隊去。”張同學卻不屑地說:“你管得著嗎?”張同學洗完碗后,又接了一碗水往水池內用力一潑,結果把劉同學的衣服給弄濕了。劉同學生氣地說:“你怎么搞得?看你把我的衣服都弄濕了……”話語不合,二人便廝打在了一起,所幸被看到的同學及時拉開了,才沒有造成嚴重后果。

事后我把劉、張兩位同學叫到辦公室,二人所說與班長說的基本一致。當我要對他們進行一番說教時,廣播里通知老師馬上開會。于是,我對他們二人說:“你們兩個就在這里好好反思,想想在整件事情中自己有哪些地方做錯了,先想自己的問題,至少要找出三條以上自己的錯處。等我回來,根據你們的表現(xiàn)再定處理意見。”開完會,我推開辦公室的門,劉、張兩位同學都搶著說:“老師,我錯了。”看到這情況,我心想何不給他們一個自己認識錯誤的機會,這也許會比說教更有效。于是,我就讓他們一個一個說。張同學說:“一我錯在不自覺排隊,而去插隊,違反了學校的規(guī)定;二我擠掉他的碗蓋,沒給他撿,也沒說對不起;三我不該潑水,還濺濕了他的衣服;四我不該罵他,抓他的頭,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五我比他大,應該幫助他,不該欺負他。”說完他轉向劉同學說:“劉同學,對不起,我錯了。”劉同學連忙說:“沒關系,我也有錯。一他濺濕我的衣服不是故意的,我不該跟他計較;二他罵我、抓我的頭,我應該向老師說,由老師處理,而不該扔東西打他;三我也動手打他了;四我沒給他道歉,現(xiàn)在我也知道自己錯了,對不起。”我趁勢立即補充:“你們遇事要早這么想,就不會發(fā)生這些事了,你們太沖動了,不過知錯能改就是好學生。那你們說這件事,現(xiàn)在怎么處理?”劉同學說:“我打電話讓我媽來,帶他去看臉上的傷。”張同學馬上說:“不用了,只是擦傷點皮,沒關系,這件事由我引起的,是我的錯。”我見他倆互相道了歉,相信他們都已經認識到自己錯在哪了。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教育是門藝術,巧妙的處理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犯了錯誤時,如果經常采取批評、指責、懲罰等,這樣的做法不僅于事無補,可能學生還聽不進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教育學生我們要靈活地選擇教育方法,給犯錯誤的學生創(chuàng)造改正的條件,誘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判,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所在,最后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呢?面對學生犯錯誤問題,我通常這樣處理:問明原因,區(qū)別對待。學生的錯誤,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我都是以柔軟的方式來處理。因為學生的很多非原則性錯誤都是成長中的錯誤,是階段性產物,隨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增多,他們會逐步意識到以往的幼稚與不懂事之處。我們若能以發(fā)展的眼光遠遠注視,以寬容之心默默接納,他們定會醒悟,還會對我們心存感激;當學生犯錯后,我會和學生談話,主要是要求他們自己分析這件事做得對的地方和不對的地方,如果是涉及到雙方的,我會讓他們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說對方有什么合理的地方,主要責任是誰……

錯誤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學生就要關注他們所犯的錯誤,走進學生的心靈,循循善誘,用人格魅力去喚醒他們,用耐心、細心、包容心去匡正他們,未來讓我們以真誠的幫助、高度的責任感為學生開墾一片成長的沃土吧!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關口鎮(zhèn)蒿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