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微”力,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
作者:呂亞鵬 王曉愛
發布時間:2020-04-20 11:33: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微課,是“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生事物,是信息化時代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微課作為新生事物,有著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它既能讓教師感到上課輕松,又能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下面筆者結合微課的特點,談談如何運用微課,有效激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網上網下對接,學生有效預習
課前預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如何有效落實預習,卻困難重重。微課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途徑。教師在課前給學生提供精心制作好的微課,讓學生全方位、高效率地做好預習,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是法律專冊,法律知識比較抽象、難懂,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讓學生一開始就接受這些內容,筆者提前制作微課“什么是憲法”,利用QQ和微信發給學生家長,并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微課的使用,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關系,學生樂于接受,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二、課上課下聯接,課堂活力迸發
1.詩和遠方——創設教學情境。恰當的教學情境創設不但能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而且能起到點燃、激發課堂的催化作用,讓課堂活力迸發。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使用微課“西安車讓人”,展示西安市倡導“車讓人”實施一年來的交通情況、市民反響、游客反饋等,全景式、直觀生動地展示教材社會生活有秩序和社會秩序靠規則的內容。由于材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參與感強,讓課堂講授由灌輸式變為浸潤式,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中,達到了激情、明理、導行的目的。
2.四兩撥千斤——突破重點難點。在上課的時候,結合微課視頻,能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進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比如,八年級下冊第三課《公民基本權利》,內容主要是憲法規定的公民四個方面的基本權利,內容比較多。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很多法律名詞很難理解,如果教師按部就班講授,即便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只是“水過地皮濕”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逐一擊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3.慧眼識珠——辨析易錯易混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易錯易混點,如果思政課教師不注意強調,學生就會出錯,甚至造成混淆,出現矛盾。比如,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與公民;權力與權利等。但僅僅口頭強調,學生不會重視,而使用微課,則會出現不一樣的景致,如“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微課,從來源、性質、憲法規定等不同角度進行了詳細對比分析,讓學生既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相關之處,又了解到兩者的不同之處。
4.畫龍點睛——課堂小結提升。道德與法治課不同于其他基礎課程,它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它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比如,在上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國家利益至上》“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時,我把微課“我的國”作為課堂小結,微課展示了《戰狼》《紅海行動》等經典影片中國旗飄揚的場景,展示了古往今來,洋溢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感的詩句……課堂在學生飽含熱淚中結束,愛國之情深深地種在了他們心中。
三、校內校外鏈接,學生個性復習
微課主要以短視頻為載體,以網絡的方式傳播,針對某個具體的知識進行傳授,學生可以不受約束地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通過反復播放,隨時暫停,課后復習等方式,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做到溫故而知新。微課既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注定要在教育領域大放異彩,思政課教師要敢為人先,大膽使用,用智慧架起學生與新技術之間的橋梁。巧借微課,真正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讓道德與法治課既有溫度又有高度。
作者單位 西安市閻良區武屯初級中學 西安市臨潼區櫟陽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