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
作者:李 瑾
發布時間:2020-04-20 11:31: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發速,微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共識。高新技術與信息的普及使得教學關系正在從知識的傳播途徑這一微系統中被重建。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是重新定義教與學的關系、師生關系、校內外關系的核心支點。教師如果不重視微課的應用,不主動生成微課,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所淘汰。
一、微文化成就新微課
科技的發展,人們更加重視細枝末節,短小精悍的內容傳播更有生命力。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利用微視頻風靡中華的李子柒的鄉村生活,更是把中國文化推廣到了世界。在微文化為核心的傳播世界里,微課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有力工具或課外學習方式。學生利用微課可以隨時學習,提升學習效率,拓展學習空間;教師利用微課可以交流、學習、借鑒,解決重難點問題。
二、找到制作微課的切入點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設計、素材、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教師在制作微課時,一定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一般來說,教師都會在資源點上下功夫,根本就沒有把微課的微能量充分發揮出來。微課不是解讀傳統教學中重難點的視頻,它更多的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目前,對于微課的微能量,全世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微課的走向肯定有變化。因此,在變化之前研究,抓住變化規律,走在變化前列,引導變化,這才是微課研究的主旨所在。微課一般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簡易微課——用十到二十分鐘時間,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二是體系微課——對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進行系列解讀。不管哪種微課都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技術水準,有一定的教學經驗,有對微課的熱愛與執著。
三、把握微特點融合微主題
微課與課件的區別在于一個是一堂課的復制,一個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某個知識點或反映課堂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微課之所以稱為微,一方面是核心突出,著重解決一個問題;一方面是從細微處著手,在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微課時一定要主題突出、思路明確,更要注重體現教和學的過程,并潤物無聲地將其內化于微課之中。許多教師制作不出精良的微課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線教育教學的經驗。當然,一線有經驗的教師在微課制作過程中一定要抓住一個微主題,甚至要把師生情感交流、課堂氛圍把握傳遞到微課中,這樣的微課才是有主題的微課,才是有傳播力的微課。
四、微課要在實踐中反復打磨
微課一定要融入微文化中,在實踐中反復打磨,才能健康成長,這樣的微課才能得到社會和學校的廣泛認可。把微課放在微文化背景下,微課制作、使用時,大家就會思考它的存在價值與傳播價值。例如,在講授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時,我在導課部分直接引入了一段五分鐘的微課。當悠揚動聽的《草原之歌》響起時,一幅幅霞光四射、視覺感極強的草原圖片循環播放時,微課的奇效頓時顯現了出來,學生一個個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這樣的微課讓學生在微環境中身心得到了愉悅。微課這種直觀創設情境、融入課堂教學的方式,極受學生歡迎。同時,微課還縮短了授課時間,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5G時代、在大數據時代,“微課”已經壯大成為跨學科、跨地域、跨時空的教學任務承載者。教師應該牢牢抓住教學方式的變革機遇,順應時代,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