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肆虐全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立即投入到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之中。面對這場戰“疫”,思政課教師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疫情防控中的鮮活素材,切實承擔起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災難總會過去,但抗擊災難的精神永存,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應時刻謹記自己的使命,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引導廣大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實踐者,心懷家國,肩挑道義,做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本期我們展示的是一些思政教研員及一線教師在這場戰“疫”中的思考與實踐,他們在努力利用思政課“講好中國的抗擊疫情故事”。

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副院長江帆等上海交通大學的專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發表評述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文章分析認為,我國在提升公民素質這條道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文章指出了疫情防控主旋律中夾雜著的故意隱瞞病例、惡意造謠等不和諧的雜音,這些不和諧的雜音真實暴露了一部分人公民意識的薄弱,也反映了公民意識教育的不足。

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边@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意識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第一次將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地位確定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至此,公民意識教育成為中國教育的現代訴求,并被納入中小學法治教育,成為思政課程的價值追求。近年來,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以來,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著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重點不突出、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導致公民意識教育實效性不強。朱一蔓教授曾指出,公民意識教育“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參與意識、民主意識、監督意識、法律規則意識、責任意識等基本意識”?!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在工作要求中明確指出,法治教育要“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這些都為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南和理論依據,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實施公民意識教育的行動遵循。

一、補短強弱做好法律知識教育

由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發布的《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調查報告(2013)》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意識仍然存在短板。報告認為,鑒于憲法、行政法等公法常識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識、樹立權利觀念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學校確實有必要通過更為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加強憲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公法知識的教學力度,促使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更加完善??梢姡瑢Ψ芍R的全面教育應該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基礎性工作。

補齊義務教育短板,加強憲法教育?,F在的青少年從小就生活在國家、社會和家長的呵護之下,受到了過多的寵愛,缺乏磨煉,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懷,很少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義務,近年來的教育實踐也表明,中小學生義務觀念缺失、責任感缺乏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憲法教育是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核心,加強憲法教育,不僅要持續引導學生了解“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尊重并保障人權”等憲法原則,幫助學生理解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更要通過組織學生分析本次疫情防控封城、封村等措施出臺的依據、機構以及實施主體,引導學生明白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幫助學生認識到權利既受法律保障,又受法律約束,必須依法行使權利,謹守邊界、遵循程序;引導學生辨析疫情防控中學校要求每天定時量測體溫并上報結果這一做法,以及疫情防控中出現的造謠傳謠等違法案件,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體味履行義務對自己、社會和國家的價值,了解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懲罰,要有義務意識、責任意識。

強化其他法規教育,消除知識盲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教育總體內容中明確規定“分階段、系統安排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家庭關系、社會活動、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國家機構等領域的主要法律法規以及我國簽署加入的重要國際公約的核心內容。”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法治建設步伐持續加快,新的法規不斷產生,需要青少年不斷學習了解;另一方面,隨著廣大青少年參與社會生活的領域不斷擴展,自我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為了正確面對和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有必要引導學生全面了解相關法規,特別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法規,掌握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識和制度,明晰行為規則。結合本次疫情防控,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規,讓學生知道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積極參與疫情防控、主動做好居家隔離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二、處理好四組關系增強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教育旨在促進公民意識的建立與增強,需要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在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中去實施。增強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系。

首先是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在當代中國,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國家利益的實現,為個人利益的實現提供了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在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過程中,又在客觀上推動了國家利益的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時指出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我國國家利益關系民族生存、國家興亡,具有至高無上的特點,所有公民都要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為了幫助學生認同這一觀點,組織學生了解無雙國士鐘南山,建議大家“沒什么事不要去武漢”,自己卻成為趕往武漢的第一批逆行者深入一線抗疫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理解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遇到有關國家利益的問題時,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自覺維護,在必要的時候,為了國家利益,需要放棄個人利益,甚至要獻出個人寶貴的生命。

其次是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關系。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教育學生正確理解這一原則,可以借助延期開學期間全國中小學生居家學習這一事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作為一名學生,居家學習既是一項法定義務,也是一項法定權利,權利和義務都是法律賦予的,但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才能確保權利的實現的道理。引導學生認識如果不履行義務,權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如果想要權利、不想盡義務、或者想多要權利、少盡義務,想要的權利也不可能實現??朔徊糠謱W生義務意識淡薄,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再次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協調平衡的關系。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是憲法同時規定的,憲法既是公民權利的“寶典”,也是國家權力的“規約”。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相對于公民的私權利,國家的公權力更強大更權威,更容易導致公權力的行使主體有濫用權力、超越權力、權力腐敗等不良傾向。另一方面,由于公民對于自己權利的一味主張,有些人只想要權利,多想要權利,導致公民權利的濫用,社會失序,最終使權利得不到實現。因此,可以讓學生了解本次疫情防控中“西安一小區防疫人員打死業主寵物狗”與“安徽泗縣一公職人員隱瞞其女武漢返鄉史,致1700余戶居民隔離,被泗縣公安局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偵查”等案件,并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明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法無授權不可為,而且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法定職責必須為。同時,要引導學生明確,一方面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無法治不自由,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法無禁止皆可為;更要引導學生明確公民只有積極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主動監督,才能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以上兩類事件的辨別,讓學生充分理解憲法建立的“權利—權力”相互制約的機制,增強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和監督意識。

最后是尊重他人權利與依法維權的互促關系。依法維權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方面。隨著民主政治的不斷進步,權利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們更加關注自身享有的權利,更加注重行使自己的權利。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越來越多的公民覺悟到,應該主動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是當權利意識不斷提升的時候,我們不應將個人的權利絕對化,不得無視甚至蔑視他人的權利,而要把認同和尊重他人權利作為培養自身權利意識的重要方面,要認識到尊重他人權利是自我權利實現的保障,自我權利的實現需要他人的尊重。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關系的正確理解,可以選用被公安機關通報的20余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故意隱瞞者受到相應處罰的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所確認的權利是針對每個公民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公民,不論社會地位、身份、年齡和性別,每個人都擁有同等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權利凌駕于他人權利之上,更不能以行使自我權利之名而侵害他人權利。只有將尊重他人的權利作為一項義務來履行,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權利。同時還要教育學生,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治思維,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維權途徑。

三、重視生活實踐培育公民意識

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民主政治的不斷成熟使公共生活越來越成為人們交往和參與的活動空間,關注公共生活領域,開發公共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應成為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的現實選擇。

借助學生日常生活培養公民意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與教育不可分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據,脫離了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公民意識教育要扎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公民習慣,在公民生活中培養公民意識和行動能力。公民意識教育應該是學生學校、班級、家庭生活的重建與體驗。組織學生參與制定學校停課不停學方案以及班級、宿舍、學校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辦法,參與新學期學生會、班委會民主選舉,參與校長助理和自治委員會成員選舉,參與學校及班級安全、學習、衛生等自主管理;指導學生組織開展黨團隊活動、社團活動以及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和開學典禮、節日慶典等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家庭防疫,負責家庭日常生活等。借助日常生活,讓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得到培養。

通過情境體驗強化公民意識。道德體驗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在公民意識教育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教學情境,給學生營造公民生活的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公民生活,為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組織學生模擬政協、人大、村委會選舉,開展模擬法庭、 “我的權利”主題情境劇表演、法治辯論等活動,組織學生觀看疫情違法案件線上審判視頻、參加法院庭審,布置學生進行“一日家長”體驗,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公民生活,強化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監督意識等。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升華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需要通過參與生活實踐,在增長社會經驗,尤其是公共生活經驗中逐步形成?!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明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運用社會實踐這一載體,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法律進社區”宣傳活動,開展環境保護等主題調查、向政協委員提交議案、訪談人大代表、參與社區環境保護及公共設施維護等具體公共問題解決方案的制定,立足本次疫情防控指導學生給社區、小區提防控疫情建議或者給居民寫倡議書;定期走進人大、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參觀、考察,在實踐中接觸和了解社會,使參與意識、權利意識、監督意識等公民意識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作者單位 陜西省隴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