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高等職業教育更加需要明確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和途徑,探究向前發展之路。

樹立面向未來的高職教育觀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走出疫情陰霾,面對新的發展要求,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樹立面向未來的教育觀,促進人人出彩和民族復興。

實現全面現代化。伴隨著全面現代化的建設,面向未來的高職教育必須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搶抓變革的新機遇,為國家培養一大批推進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提供新時代的人才資源支撐。

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面向未來的高職教育,堅守“育人”初心,就要充分滿足人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教育要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使之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那么,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工作內容和方式的快速變化。只有服務于人的一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才能充分服務于受教育者,而高職院校也才能夠成就自身的事業。

實現高職教育自身發展。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需要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將家長們對職業教育的被動選擇轉為主動靠攏;這意味著,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技能,不再停留于簡單重復的單一操作,而更多是技術上的交叉復合與系統協調。也就是說,面向未來的高職教育,將更加強調基于技術創新與技術迭代的技能提升與質量提高。

引領經濟社會未來發展風尚

抗疫的過程,再次證明,高職教育所培養的未來青年必須擁有優良過硬的政治素質、價值追求、技能素養,這才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風尚的成才標準。

培養黨的堅定擁護者。高等職業學校所培養的青年是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首先就要求他們必須站穩腳跟,堅定信心,強化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堅定擁護者。

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院校應從國家、社會和自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出發,引導他們成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實踐者。

培養社會文明進步的先行者。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未來技術技能人才,理當推動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職業文化和職業精神,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先行者和先進文化的傳承者。

培養智慧社會的技能擔當者。隨著產業和社會的智能化進步,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新復合、新智慧、新標準“三新”素養的技能擔當者。新復合素養是指技術上具有交叉復合能力、工作上具有協調與合作能力;新智慧素養是指對信息新技術高度敏感、具有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新標準素養是指理解產業標準化并具有系統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必須在這三個方面為社會培養新力量。

以人的未來發展為中心

經歷疫情沖擊,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已經擺在高職院校面前,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將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

學生的未來發展是高職教育的出發點。要滿足學生的未來發展,高職院校就要以“職業使命感”為核心培養社會高度認可的建設者,要以“團組融合”方式培養技術復合人才,以“學習能力”為核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這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再出發能否成功。

社會未來需要是高職辦學的立足點。未來產業升級對交叉復合人才的需要越來越明顯、緊迫,高職就必須以大專業或專業群給予應對。同時,高職院校將接收更多訴求于終身教育的各類學生,構建開放式、個性化的培養培訓機制,就是高職的必然追求。

治理機制是高職改革的著力點。抗疫過程中“人人參與共同擔當”的現象,啟發高職院校要形成“人人參與”為核心的學校治理機制,要將未來勞動者的工作崗位要求和企業文化無縫對接,要打造以“大數據+網格化”為核心的學校治理體系,從而精準規劃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質量。這是高職院校治理的新趨勢。

教師能力是學院發展的關鍵點。培養面向未來的技能人才,關鍵在教師。這要求院校必須堅持把好教師引進關,嚴守教師學習的黨性關,提升教師教學的課堂關。其中,關鍵要提升教師的技能儲備并優化其教學方法,聚焦真實產業環境中的技術發展及迭代趨勢,在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掌握新技術,從而融入產業和社會未來。而這必然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