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榆林第十二幼兒園,一聲聲稚嫩的嬉笑聲便傳入耳畔,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隨即映入眼簾。孩子們三五成群,在老師帶領下,進行著各種游戲活動。記者注意到,該幼兒園的很多教學工具跟別的幼兒園有很大不同,園長告訴記者,這些教學工具都是由園里的老師們親手制作而成。“我們的老師都是2017年通過校園招聘所招的學前示范生,因為專業,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會腦洞大開。也是因為熱愛幼教這份事業,熱愛學生,所以才會花心思為孩子們制作適合他們學習、成長的教學工具。” 這些幼兒園里的“媽媽”,付出的是真愛,收獲的是快樂。

在榆林的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學校里,類似的場景不勝枚舉。這也是榆林高度重視教育和教師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結出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榆林市教育局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各級各類教師數量穩步增加、隊伍結構逐步優化、能力素質逐步提升,已建立起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數量基本滿足要求、結構水平基本適應當地教育發展的教師隊伍。

政策引領 夯實基礎謀發展

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首先必須要有一支龐大的教師隊伍,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更加豐富、更加優質、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教育需求。

榆林市教育局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先后出臺了《關于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榆林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考核負面清單》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全市教師隊伍建設做了全面謀劃部署。從完善制度建設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從職稱制度改革到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榆林市教育局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為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據記者了解,為了打通校長進出口通道,使中小學校長進有平臺,干有陣地,出有保障,率先在榆陽區、神木等區縣進行校長職級制試點改革,建立的校長“選聘、職級、考核、管理、獎懲”五位一體新架構,重點由過去的組織考察任命制轉變為選拔備案制,在保留學校行政建制規格不變的前提下,對新聘任的校長取消行政級別,實行“四級六檔”職級制,期滿轉任實行雙向選擇,按專業技術職稱或學校建制規格確定待遇。在取得試點經驗基礎上,榆林市已于2019年秋季開始了全市新建學校和新任校長全部實行校長職級制。截至目前,已有56名校長實行了校長職級制。

青藍工程 狠抓專業促提升

“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我們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其中‘青藍工程’就是我們學校培養青年教師的一個有力抓手,關乎著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大計。” 榆林實驗中學袁校長介紹說。“我們的‘藍’應該以身作則,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育人教學經驗,做到對‘青’思想上引領、師德上培養、生活上關心,切實做好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領路人’;‘青’也應該虛心請教、學習寶貴經驗,樹立遠大的教育理想,踏實勤勉,認真備課、勇于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據了解,像榆林實驗中學這樣開展“青藍工程”的學校不在少數。“青藍工程”是榆林各個學校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關鍵時期的一項重大舉措,這項活動架起了教師間溝通的橋梁,對于推動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榆林高新第四小學教師李云霞告訴記者:“我們學校參加‘青藍工程’的老師們都是雙向學習的,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磨課、練課、做教學指導,青年教師反過來幫助老教師學習運用新媒體教學,這樣大家在專業技能上都能有所提升。而且我們的臨聘教師不分主次課,只要你有需要,都可以參與。”

“在我們學校,遇到考試,緊張的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因為學校要求相關科目的青年教師在學生參加考試的時候,自己也拿著卷子考考自己的解題能力。而且在進行‘青藍工程’時對青年教師也有相關考核,不定期抽查青年教師的說課、講課、備課進行考核。通過‘青藍工程’的跟蹤培養和過程監督,三年來培養了近50個年輕教師。有效地縮短了青年教師的適應期,使他們快速成長起來。”綏德中學教師高飛笑著說。

完善機制 保障教師隊伍健康發展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專家型校長、學術型教師、導師型班主任,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榆林市啟動了卓越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計劃在五年內,培養一百名卓越校長,一千名卓越班主任和一萬名卓越教師。截至目前,已培養劉志華等49位校長“榆林市名校長”、徐未云等185位教師“榆林市名教師”、霍世平等87位教師“榆林市名班主任”。

建立獎懲激勵機制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尊師重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

2018年8月,國務院提出,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使教師能夠安心在崗從教。榆林市教育局不寫“虛言”、不晃“虛槍”,在榆陽區和高新區推行工資績效改革,保證每名教師現有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在工資總額基礎上再增加百分之十五用于教師績效考核,主要用于課時津貼、超工作量補助、課后服務等。績效工資總量直接下達到學校,由學校自主確定績效分配,體現“多勞多得、優教優酬”,同時大幅提高班主任津貼,小學、初中、高中分別由原來每月300元、400元、500元提高到1000元、1500元、2000元,新增幼兒園班主任津貼每月600元。從教師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真真切切”為他們謀福利,“實實在在”為他們提待遇。

“尊師重教”在榆林除了在教師收入上有所體現,榮譽方面,榆林還設立了“名教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等,在2019年榆林市教育大會上,市委市政府首次對三代以上從教的39個家庭授與了“榆林市教育世家”榮譽稱號,全面提升教師的幸福指數和職業榮耀感。

與此同時,榆林在培樹師德正面標桿時,也推行了師德負面清單制度,曝光師德反面典型,對有償補課、體罰學生等12種有“負面清單”記錄的教師實行“一票否決”,使廣大教師心存敬畏,嚴守底線。

教育信息化 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

讀書,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基石。為解決學校圖書館藏書不足,內容不新,教師學習空間缺乏互動等問題,在榆林市電教館的精心安排下,榆林市教育數字圖書館將80萬冊圖書、6000余種期刊、300多種報紙、1.5萬集的試聽資料,以數字化形式送到全市教師的電腦和手機中,并建立了閱讀寫作、交流互動、專題建構等空間。為推進全員閱讀,創建“書香校園”和“書香機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注冊教師48516人,同時通過建立各校管理員1120人建立各區縣微信群13個,隨時與各區縣老師們互動,確保更便捷、更有效地為全市老師提供讀書服務。先后組織了全市教師閱讀龍虎榜活動、全市教師閱讀之星評選活動等。促使教師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辨,產生觀點的碰撞,進而推動教師的自我反思和專業思考。有了讀書節等系列活動的支撐,教師的專業發展獲得了持久的動力源泉,學習型教師團體也已逐步形成。

風正揚帆正當時,砥礪奮進譜新篇。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落地實施,榆林的教師隊伍逐步發展壯大,在新時代煥發出嶄新活力。廣大教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書育人的初心更加堅定,立德樹人的信心更加飽滿,將為辦好榆林人民滿意的教育譜寫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