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結爆發之時,給破碎的心靈一個容器——關于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吳 博
發布時間:2020-04-01 16:21: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9年,關于教師的新聞一次又一次地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這其中比較多的是教師的奉獻,但也摻雜有教師的被傷、被殺、自殺、殺人或傷人(欺凌、侵犯學生等)。人們的心隨著這一條條的“爆炸性”事件起伏。而那個被反復提及的話題不得不再次被提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那個暗角——教師心理健康情況。
青春期學生的情緒發展障礙亟待重視
2012年以來全國各地中小學在制度、課程、師資隊伍和心理健康輔導室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成為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新的突破點和著力點,為加強和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修訂后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知道綱要(2012-2020)》也明確提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并要求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密切聯系家長、利用校外教育咨詢等,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及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這其中就診率卻不足三分之一。家庭和學校對健全人格、意志品質、情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視遠遠不夠。尤其是有留守兒童經歷和單親經歷的青少年。剛剛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留守家庭中普遍存在親子關系疏離問題,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煩亂、迷茫、消極情緒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有留守兒童經歷的高校大學生,他們有的是學生干部、很自立,成績也很優秀,但是在不為人知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有自己無法面對的痛苦,甚至有的人出現莫名的驚恐障礙,自己無法解決,在每周進行咨詢的設置下工作了三年之久,才發現在留守的那些經歷與創傷中,慢慢長大的幼小生命是缺乏父母之愛,這讓他們在面臨刺激、重大變故時所誘發的驚恐障礙爆發的風險也非常高。
經過我國專家編制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大數據測查表明:小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為20%。這大概與年齡成長,自我同一性沖突下的心理沖突和矛盾爆發有關。
2020年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也顯示:皮膚、情緒、睡眠問題是三大困擾大學生的頑疾,皮膚問題雖屬于生理問題,但從身心醫學角度,也與心理狀況密切相關,而單就情緒問題高達38%。
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情緒難題不僅僅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難題也是亟待解決的教育難題。越是早解決,越為后面成長中發生心理障礙的預防打下基礎。而情緒問題的解決除了開設類似《情緒管理》課程、進行情緒訓練外,去溯及情結與情緒的關系也很重要,也是讓學生們開啟“認識自我”的有效通道之一。
在中小學心理工作中除了整體上繼續做好在中小學心理的教學教學、實踐育人、心理咨詢和預防干預的“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外,在“四位一體”格局下的精細化和專業能力提升也很關鍵,如具體到針對不同類別的群體提供什么樣的心理支持,例如:針對留守兒童經歷的學生是否可以提供團體心理體驗?或者有一定時間長度、有設置的團體小組;針對學業困難學生是否有相應的心理團體和學業輔導;針對由于養育方式造成的感統失調的小學生是否有感統訓練,有多動的學生是否有相應的心理咨詢,有自閉高功能情況的學生是否有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和融合教育的機會等。據筆者了解,目前很多中小學只有1到2名心理咨詢師,這些精細化的工作完全依靠這1到2名心理咨詢師是做不完的,應該借鑒很多南方學校的做法,如杭州中小學每年有預算由學校心理中心計劃購買專業服務。
中小學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育人能力
現有研究,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地區的研究共識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相比還是相對比較低。這表明中小學教師依然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它即影響了教師的主觀幸福感體驗,也不利于中小學教育的良性發展。欣慰的是國家也加大了對中小學教師身心健康的重視力度,并且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要關心中小學教師身心健康,提高這一群體的地位待遇,改善中小學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如果教師身心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就不可能培養出健康的學生,同時培養成一個和諧的人,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就不會有整個教育的發展。
一、基于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應該加強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
1.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提供的心理救助或預防保健,由于這個部分開支不小,且很難在整體上單位有直接的受益和整體業績表現,很多單位是忽視這個部分的,但是如果肯看看周圍,在全國社會心理服務的布局中,學校社會心理服務中是有這個部分的,目前企業和社區是先行的,尤其是南方和一些發達城市,如佛山市自2017年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社會心理服務購買項目,明確給社區每一個居民每年不少于7次的免費咨詢項目(后續增加咨詢次數由個人付費);實施幾年下來,家庭糾紛、親子溝通矛盾、危機明顯下降。很多大型企業早也就開始了明確的企業心理服務購買方案,除了進行心理知識科普、心理活動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外也都陸續增加了一對一心理咨詢。一些校長或領導者認為不可能一個個都做完的,所以采取放任的態度,或者僥幸心理,但事實上,系統性整體心理觀認為:系統中一個個體改變,整個個體都會改變,不問收獲,低頭耕耘,那些時刻都是扎根的時刻,也是促進整體穩定和成長的基石。所以專業的心理救助或預防不但在對個體心理危機的干預和救助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整體的心理穩定基礎和成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是當教師處于個人無法應對的困境中時,由慈善機構、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的經濟支持體系應該建立起來。
3.是來自家人、親友、居住社區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精神支持,這種精神支持也是保持教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教師遇到個人困境和教師遇到群體心理危機之時,群體心理危機主要指當發生針對教師的惡性事件,而導致的在場教師的心理創傷,以及即便非在場的其他教師群體心理沖擊,需要組織和社會力量給予精神上的“共感”和情緒、壓力上的“舒緩”,給予空間表達,壓制表達只會讓事件在無意識層面蓄積力量,要么扭曲為癥狀表達,要么在無聲中于其他事件中爆發,增加對立。在適當場合、適當時間,以適當得分方式表達是最有效的方式,這些適當的條件可以由相應的群眾組織提供。
二、中小學教師的心理育人專業能力提升
相比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知識解構、學歷層次、專業化成長總體情況弱一些,高校有明確的生均經費的經費保障,大部分中小學目前經費不足的情況比較多,這反過來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心理學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學科,尤其做臨床工作,英國、芬蘭等地區是要求終身學習、終身接受督導的,目前我們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單位領導不理解心理學教師為何每年參加那么多的學習、培訓、督導或個人分析,我相信有一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那即做人的工作的核心在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都在探索如何走進受教育者的心田,那么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對整體工作的反哺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人心”工程是最難的,最具變化性的,僅這兩條,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何這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專業。所以應給予中小學教師和心理教師在政策文件、經費預算、時間空間上加強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的保障。
三、尊師重教
尊重教師,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這不僅僅體現在學生應該尊師重教,我們各級的領導和考核部門也應該尊師重教,給予一些空間,體驗“非競爭”環境,目前的中小學教師考核做得很完美,但是一項工作的極致未必會對整體是完全有利的,也應該看到極致的考核下,教師的功利化反應,壓力和只見事情(成績)不見人(學生)的傾向,“物化”教育的傾向性反應是我們整體都應該注意。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獲得尊重是實現自我的前提和基礎。而給予一些“非競爭”的環境也是尊重的基礎之一,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沒有完全“物化”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