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家門口的學校,讓榆林的孩子不再為求學遠赴他鄉,讓榆林的家長不再為撫育子女兩地奔波。”這是榆林市每一位家長最大的心愿,也是當地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最真實的心聲。為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榆林市教育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立足教育工作實際,堅持政策引領,深化綜合改革,實施目標管理,著力提升本地學校品質,全力推進全市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繪藍圖、增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增加學位供給。近年來,榆林市對教育投入全力保障,制定新一輪中心城區學校建設規劃、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鄉村教育五年發展規劃,重點在城鄉接合部、經濟適用房等區域規劃建設中小學幼兒園,優化布局結構,保障就近入學。“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72.75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700所,新增學位13.5個,其中榆林市中心城區新建改擴建學校59所,新增學位44140個。

優化資源配置。按照“一個縣區辦好1所普通高中、一個鄉鎮辦好1所中心小學和1所公辦幼兒園、毗鄰鄉鎮集中辦好1所初級中學”的總體思路,通過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優秀鄉村學校創建、教育信息“云網端”一體化建設等措施,推進優質資源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辦好鄉村教育,減輕城市教育壓力,辦好城市教育反哺鄉村教育,統籌解決“城市擠、鄉村弱”的問題。截至目前,建成優秀鄉村學校26所,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153個。

深化招生改革。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劃片、對口直升、陽光招生、均衡編班政策,有效緩解了義務教育“擇校熱、大班額”問題,全市66人以上超大班額基本消除。高中階段志愿填報形式由梯度志愿改為平行志愿,有效防止了高分滑檔問題的發生。出臺《榆林市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關于完善學前教育獎補政策的意見》,制定幼兒園分級認定、限價收費和差異獎補政策,通過“公辦園差額收費、民辦園差異獎補”的辦法,打破了公辦園“零收費”和民辦園“收費高”的現狀,大幅縮減了公辦收費差距,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7%,有效緩解了“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的突出問題。

推行工資績效改革。保證每名教師在現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在工資總額基礎上再增加15%用于教師績效考核,主要用于課時津貼、超工作量補助、課后服務等。績效工資總量直接下達到學校,由學校自主確定績效分配方案,體現“多勞多得、優教優酬”。

創新治理機制。推進“放管服”改革,改變傳統評價模式,委托獨立第三方機構對全市中小學進行科學評價,讓學校好不好由第三方說了算。建立起以學校《章程》為總綱、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人文積淀為引領、以環境創設為依托的現代學校制度,持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了學生成長中心、家長服務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素質評價中心,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建網絡、搭平臺,構筑“智慧校園”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運行效率也大為提升,這些高精尖技術滲透到包括工業制造、智能家居、安全防護等眾多行業,在教育領域也得到了充分應用,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平臺——“智慧校園”應運而生,它為學校提供了高效的校務管理、龐大的學習網絡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和發展上,榆林市走在了全省前列,通過持續加強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裝備投入,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網絡支撐,“智慧校園”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所又一所“智慧校園”示范校在榆林市落地生根,蓬勃發展。

榆林市高新第四小學在2017年被評為“全國數字化學習示范校聯盟單位”,隨后學校提出“建設智慧校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兒童友好教育”理念下,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五環一評”互動課堂教學改革,以課例研究的方式深化融合應用,以賽促用、著力建設智慧課堂,打造“智慧校園”。

“從2014年到2019年,我們從搭建高新區智慧平臺,到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嘗試,并對全體教師都進行了培訓,我們要求人人都要成為有信息化素養的老師。”榆林市高新第四小學校長莊孝成向記者說道。為了將學校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校園”,莊校長和校領導班子在學校建立了智慧校園創建考核評價制度,修訂完善了《教師業務量化考核評價方案》《課堂教學改革“七維”觀課評價制度》,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育信息化素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用、人人通日常應用、多媒體應用基本功列入考核評價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全體教師的應用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先后修訂出臺了《創建智慧校園示范學校工作制度》《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培訓制度》《班級多媒體觸控一體機應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應用、管理制度,加大常態應用登記、考核、維護管理評價,促進常態化管理應用培訓。

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學校不斷加大投入,提高智慧校園硬件建設水平和軟件應用能力,加快校園智慧環境建設。學校按照國內一流的教學設施進行裝備改造建設,建成智能廣播系統、智能一鍵報警安防系統、智慧校牌、智慧班牌、智慧黑板,每間教室均裝備有觸控一體機、交互式教學系統,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師生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實行師生校園“一卡通”智慧化管理,每位教師配備有筆記本辦公電腦,教學樓設有2臺電子校牌、3臺學生電子閱讀系統機,內部教學設施、裝備一流,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數字化。升級改造智慧化錄播教室和遠程錄播系統。校園電視臺與各班級實現互聯互通,適時播放傳輸校園電視節目。

目前共建成智慧教室8間,通過智慧課堂學習方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2018年申請采購了40套希沃智慧黑板教學系統,提升學校整體智慧化水平。

“我們在‘智慧校園’硬軟件建設的基礎上,每年還會派出優秀教師到青島、濰坊、成都、上海等全國教育信息化最發達的地區進行學習,回校后對我們的其他教師進行培訓,結合我們的實際,進行例如手機微課制作的培訓、慕課堂培訓等,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莊校長對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進行了介紹。“我們現在的日常教學工作、校務工作等這些都離不開我們的‘智慧校園’系統,學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已經大幅提高。”

通過立足常態應用,軟硬實力齊抓,學校的教育設施信息化日趨完善,教育資源信息化更加豐富,師生信息化素養不斷提高的教育信息化環境,初步達到了聚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一用五課五開展”工作常態化,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兒童友好教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已形成。

據悉,榆林市已啟動教育信息“云網端”一體化建設,目前已建成榆林市教育云平臺,全市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強品德、重修養,加強德育工作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才智和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道德與品質的培育,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踐行陽光德育,引領幸福人生”是綏德縣第四小學德育工作的宗旨和目標。在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上,學校提出“陽光德育”理念,打造陽光校園,通過陽光的育人環境、陽光的學生人格、陽光的教師素養、陽光的家庭氛圍、陽光的社會載體,營造面向全體、關注全面、全程育人的陽光氛圍。在具體工作中,學校開設了德育課堂,依托每周的班隊活動和少先隊活動課,依據主題內容,各班以演講、辯論、故事、課本劇等多種形式落實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說、唱、跳、講、玩中輕松愉快地受到教育。同時,通過語文、品社等學科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在日常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與此同時,學生還把校園紅領巾廣播站和升旗儀式作為德育工作的兩個窗口。廣播站把編輯部采編校園師生“日行一善”“當家做主”等內容以及設置的“心路心語”“校園七彩星”等數個欄目的策劃、采編、組稿到播出的各個細節,都挖掘成德育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把廣播各個程序的完成過程打造成學生系列教育平臺,體現了德育工作“小、實、細”的特點。在升旗儀式上,采用誦、唱、說和演等多種形式,落實愛國、誠信、禮儀等各個主題內容,從而使師生思想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

為了能把對學生的科普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提升在校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綏德中學創立了科技展示廳,主要陳列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獲獎科技作品以及獲得國家專利的優秀作品。例如解決汽車制動故障的電動檔位限速器、反映變壓器工作原理的趣味互感實驗儀、測量降雨量的翻斗式數字雨量計錄儀……一件件作品雖然還很稚嫩,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學生的智慧與才華在這一件件作品中得到展現和應用,讓我們感受到了學生們對科技的向往和對知識的渴望。此外,綏德中學在2017年5月創建了校科普館,館內陳列科普展品32臺,科普圖書320本,數字科技館電腦5臺,創意組織模型6套,壁掛書5套,幫助學生多方位了解科學知識,探索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

在談到學校德育工作時,榆林市高新四小德育處副書記李飛談到最多的詞就是“傳承”,“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德育工作的重點。”李飛副書記介紹道,學校從建校以來,每年都會邀請市上有名的書法老師進校給老師、給學生上書法課,讓老師、學生掌握基本的書法技巧。每年年底,學校都會舉辦送春聯活動,老師和學生寫對聯,寫好后贈送給學校周圍的小區居民,為大家帶去新年的祝福。“我們周邊小區各家各戶門上貼的福字、對聯大多都是我們學校學生寫的呢。”李飛副書記自豪地說道。除了書法活動,四小還將榆林的剪紙文化帶到了學校之中。學校邀請民間藝人給老師和學生手把手教,“人人都要拿得起剪刀”是學校對每位師生的希望,剪紙內容以十二生肖、成語故事等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內涵。

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全面提升本市總體教育質量,榆林市教育局通過加大投入提升校園軟硬件建設、提高教師待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建構互聯網絡打造全市“智慧校園”、開展品德教育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工作,深入推進本地區教育綜合改革,打出一套“銳意改革與創新、推進教育與公平、提升內涵與質量”的“組合拳”,為榆林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更需新作為。榆林教育系統將繼續不忘教育初心,堅持創新改革,全力做好本市教育“內部裝修”,建設高品質學校,培育高水平教師,讓本地學生不再為求學背井離鄉,讓父母不再為照顧子女往返奔走,不斷豐富改革內涵,促進教育公平,繪制最美教育藍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