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音樂課程教學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及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將音樂教學簡單地視為一門傳授音樂演奏技巧、學習樂譜、練習歌唱的學科,而忽略了音樂的本質即審美價值,這對于學生創造能力與鑒賞能力的挖掘是十分不利的。為此,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論述了音樂欣賞的審美心理及其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基于審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樂教學創新方法。

[關鍵詞]審美 高校 音樂教學 創新

引 言

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普遍較為單一,教學主體不夠明確,在教學目標上也沒有很好地重視音樂欣賞教育的意義,致使學生的音樂學習流于技術表面,缺乏深刻的文化內涵,不了解音樂家們的藝術靈感與音樂史的相關內容,因而無法很好地利用音樂形式表達藝術內涵。對此,我們應該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深入分析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今后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與音樂創作靈感。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

首先,教師對音樂教學中審美欣賞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叔本華認為,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由此可見,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提升人的道德素養與審美情操的藝術門類,肩負著十分重要的教育職責。好的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隱藏的真諦,與音樂創作者之間搭建心靈的橋梁,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普遍認為,音樂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專業化的音樂演奏與歌唱人才,重點是對音樂理論知識與實際的音樂演奏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音樂內在的情感體驗及內在精神的傳達。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引發學生的情感觸動,尤其沒有注重對學生“聽”的本領進行訓練,使得學生難以理解音樂表達中傳遞的情感,無法對不同音樂進行屬于個人的創造性分析,造成音樂感受力與表現力嚴重不足,因而阻礙了其今后藝術道路的發展。

其次,學校優秀的教師資源短缺,對于音樂教學的投入不足。當前,活躍在高校音樂教學一線崗位上的教師大多是音樂專業畢業的本科及碩士生,他們有著扎實的音樂知識,但由于都是藝術生,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極大部分教師缺乏相應的舞臺表演經驗及對音樂的深厚造詣,因此在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方面不能給予學生更有價值的教育內容。他們多是讓學生機械地練習演奏及歌唱技巧,目的是讓學生在考試及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但并沒有深入地引導學生去感受音符與旋律的內在律動,學生并沒有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及要表達的情緒,也無法體會樂曲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及生命體驗。此外,高校在音樂教學的投入方面存在不足,既沒有專項的音樂器材及設備撥款,也沒有關于音樂教育理論課題研究經費的過多支出,致使高校的音樂教學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推動,國外先進的表演技巧無法介紹到國內的高校中來。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學校的音樂演奏器械及場地有限,這些因素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專業成長。

最后,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興趣不夠強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就是讓學生能順暢地表達自身的情感。良好音樂鑒賞水平的獲得能使學生增加對音樂的深層體驗,了解音樂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及情懷,這樣,學生的音樂學習就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對于音樂的多元化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和批判意識,從而在音樂交流的過程中把握音樂的本質,使身心都陶醉在動聽的音樂旋律之中。然而當前的音樂教學由于形式較為單一,所涉及的音樂類型也較為固定,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思路有限,不能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微課、短視頻、互聯網等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的視聽帶來不一樣的震撼,致使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識仍停留在過去高雅、深奧、枯燥的刻板印象中,沒有體會到音樂學習中的樂趣與激情,也就沒有什么審美表現力可言。

審美心理及其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要求

音樂欣賞是一個富有情感化的活動,其中包含著鮮明的心理因素。音樂審美心理包括聽者的音樂感知、審美態度、情感體驗、基本認識與聯想想象。具體而言,音樂欣賞活動是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活動,需要聽者從聽覺角度產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鳴,并進一步激發自身的聯想能力,從而實現對音樂本質的欣賞。在音樂的審美心理中,包含了音樂感知、想象聯想、直覺與頓悟、通感等審美心理因素,這些因素與欣賞者審美體驗的獲得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處處體現著音樂的本質規律,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動態的情緒波動過程。

在音樂欣賞初始階段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審美注意,激起他們的審美期待。審美注意的產生是指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對所關注的音樂對象產生了興趣,從而開始了積極的學習探索活動。近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主動審美期待一般會停留在陌生化的音樂作品上,即在曲調風格、演奏技藝、表達情感等層面與眾不同的樂曲。但同時,音樂教學所選擇的樂曲類型又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的認知所能理解的范圍內,以免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師在選取音樂審美對象的時候,要注意體裁與表現形式的新穎,要能使學生在整個鑒賞過程中保持濃厚的興趣。而審美期待是指對音樂作品的憧憬與幻想,它儲存在欣賞者的大腦當中,只有在相應的信息刺激下才會產生。并且,其是建立在欣賞者原本的生活經驗及認識水平之上的,另外,對作曲家的作曲風格、音樂道路、創作意圖等信息的了解也會使欣賞者產生足夠的心理期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在音樂欣賞前對樂曲及作家的基本信息進行簡明扼要的介紹,以便學生把握樂曲的基本特點與演奏方向。但同時,過多的引導反而會限制學生的心理期待和想象力的發揮,教師要注意避免。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有意味的評論話語激發學生的審美期待,如在介紹《二泉映月》曲目時,教師可以利用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評價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并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在音樂欣賞高潮階段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音響感知,注重對學生審美直覺的培養。音響感知是學生對音樂的直接感覺和體驗,是對音樂最基本的欣賞活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對音樂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如對音樂的音色、節奏、風格、速度、和聲等特質的理解,只有具備了這些音樂方面的基本素養后,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內部的情緒傳達,才能增強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辨別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具體的音樂實例來讓學生進行分析,例如《鱒魚鋼琴五重奏》(第四樂章)是一段歡快的樂曲,描繪了河中歡快游動的鱒魚形象,在音樂形式上采用了變奏曲式結構:A+A1+A2+A3+A4+A5+A6,在整個欣賞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背景音樂的變化及其所具有的某種預告作用。音樂審美直覺則是指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悟能力,這就預示著學生的欣賞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這種審美直覺的能力多數是后天培養起來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積累才能獲得。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力,讓學生大膽地暢所欲言自己的聽覺感受,將對音樂的見解與思考進一步激發出來,使音樂欣賞活動向更高的層級邁進。

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的升華。想象與聯想的能力是學生走入音樂世界的鑰匙,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要積極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利用通感、聯想、直覺等因素多角度地闡釋音樂作品,避免統一化。例如對于《如歌的行板》這首樂曲,可以將其理解為反映苦難之中的俄國人民內心的痛苦之情,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位被拋棄的女子在訴說內心的苦悶,答案可以不唯一。要想實現音樂理解能力的升華,需要學生注重內心的情感體驗,深入到生活的實際中去理解人事物。有了對生活的深刻認識,音樂鑒賞活動的進行才會更加深入,更有意義。教師在這時要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進行結合,在精神人格上與作曲家產生共鳴,探尋樂曲背后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與作家的真實感受。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對藝術的理解與頓悟,才能產生心理的共鳴。

基于審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樂教學創新方法

第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高校音樂教學要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音樂授課形式,教師應注重設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通過PPT、微課、短視頻等形式強化學生的視聽體驗,豐富學生的欣賞層次,幫助學生獲得不同形式的音樂美感。在保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要注重讓其抒發自身的感想感悟,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在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華。

第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審美能力。教師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在課堂上增加一些互動環節,多讓學生互相切磋技藝。同時,高校還可以利用大學生藝術節、獻愛心文藝匯演等活動讓學生進行實踐展示,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欣賞水平與演奏技巧。另外,高校可以多舉辦音樂會及名家音樂演出活動讓教師和學生觀摩,在欣賞大家風范的過程中積累音樂感悟能力與專業的理論知識。

第三,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其自身應該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應定期參加教學研討與業務培訓,多欣賞世界名曲,開拓自己的眼界與胸懷,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樹立良好的文化內涵與音樂專業素養。高校要對教師進行績效考核,督促教師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便在教育崗位上做出更突出的成績。

結 語

音樂是一種大眾化的情感藝術,音樂表演中的演奏、合唱、舞蹈等藝術形式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造就了人們高尚的審美情操與文化欣賞水平。高校音樂教學應逐漸注重對學生審美價值取向的引導,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視聽感受,提升他們對于音樂的感悟能力與聯想能力,激發他們的音樂學習熱情,完善他們的音樂審美心理。只有如此,才能使音樂專業的學生找到藝術表達的靈感,學會科學地傳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才能將自己的心靈與藝術形式緊密地融合為一體,真正走上藝術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業秀:《提升高職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教學創新策略探討》,《當代教育論壇》2007年第4期。

[2]王健:《試析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才智》2012年第25期。

[3]周姝:《論音樂欣賞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期。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