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教學改革為核心,梳理了該課程傳統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實訓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總結了改革的成效。

[關鍵詞]互聯網+ 食品微生物及檢驗 課程實訓 改革與探索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研究基金項目《“互聯網+”食品微生物及檢驗實訓教學改革》(項目編號:GJ1863)。

《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是高職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的專業平臺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熟悉相關國家標準,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微生物檢驗技能和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如何迎合“互聯網+”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思維對《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的實訓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提升高職院校在食品微生物檢驗領域的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高職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議題。筆者梳理了《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中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實訓教學的改革思路,在近幾年的實訓教學中進行了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實訓教學過程中,實訓內容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教學時數較少。傳統實訓教學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總結”三步教學法,教師示范操作訓練項目,講解相關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然后學生模仿練習,最后教師總結。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上存在差異,部分學生能很快理解實訓內容,掌握實訓操作要領,而對于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教師講解示范結束后,仍無法掌握實訓操作要領。而教師既要兼顧課堂內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又要保證教學的完整性,因此無法同時一對一指導每個學生。另外,在這種實訓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對實訓課程的內容一時難以理解,造成不愿動手操作,造成學習主動性下降,嚴重影響了實訓教學的質量。

在傳統實訓教學中,對于學生實訓成績的評價依據實訓報告。這種評價方法雖然較為客觀、可靠,但實訓報告的片面性、公平性等因素容易使部分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評價效果。

“互聯網+”技術背景下實訓課程改革路徑和方法

1.構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實訓網絡教學平臺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驗證性實驗較多且實驗學時較少,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近幾年,通過教學改革,加大了與職業(行業)標準相銜接的綜合性實驗教學時數和比例。綜合性設計性實訓項目的開展能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學以致用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及開拓創新能力。實訓教學內容采用層層遞進,實現立體化實訓教學。實訓教學內容縱向分為四個層次: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無菌操作技術、顯微鏡技術、分離培養技術、生理生化鑒定技術)、食品微生物定量檢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計數)、食品微生物定性檢測(食品中常見致病菌檢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針對某一食品的微生物檢測(針對該食品的微生物檢驗指標實施檢驗)。

以上實訓教學內容的操作要點多、規范性要求強。特別是食品微生物檢測步驟繁瑣,一般需要幾天才能內完成,僅靠課堂時間讓學生完全掌握每一項檢測指標的檢驗技能是非常困難的。建立《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網絡教學平臺,可將實訓內容、操作視頻、虛擬仿真軟件及相關資料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并及時下達預習任務,讓學生分組進行預習同時設計實驗方案,定期匯報預習情況和存在問題。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使教學組織形式轉變為個別學習、在線交流、小組討論等,為學生研究性學習與教師啟發式教學提供了一個可拓展的自主網絡環境,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和面向知識運用的實踐活動。

根據信息時代的特征與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各種教學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注重培養學生自我設計學的能力。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一起探討和交流,有助于實現學生形成自我學習能力的正確評價,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網絡環境下,重構多元化考核模式。網絡教學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時長、在線測試成績、參與互動討論頻次、提交實訓報告,并將這些評價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參與考核評價。

2.采用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

在推進《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過程中,近三年筆者嘗試采用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實訓前兩周,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實訓任務,在任務驅動下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堂內容,構建知識體系。實訓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實行組長負責制,國標查找、實訓方案設計、PPT制作和上臺匯報等任務都由組長安排。在實訓前一周,以PPT形式各組派代表上臺匯報詳細的實訓方案,教師在臺下聽匯報并提問。由于審核方案的環節是全班同學共同參與,可以一次性解決很多共性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課堂實訓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由組長統籌安排,通過強化過程考核和個人考核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最后實訓小組經過數據處理,參照微生物檢測機構的模板撰寫實訓報告,高度模擬檢測機構的發報告流程。融合播客的手段,小組上傳實訓實施視頻至共享平臺,最終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并結合競賽制的成績得到實訓項目的最后評價。實訓課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答疑討論區進行問題討論,同時針對學生反饋問題進行在線指導。

3.實訓教學改革成效

通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的《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成績表明,優秀率提升,學生對該課程實訓教學評價比前三年提高了2.86%。網絡教學平臺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很大促進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尤其是拓展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時空,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促進。通過問卷調查,95%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教學工具,實踐表明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有較高的認可度。85%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實訓,網絡教學平臺的監測數據表明,學生參與網上教學資源學習、答疑互動討論積極性較高。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顯著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綜合性實驗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作為真正的檢測員進行模擬實際檢測,在實訓過程中體驗職業行業檢測人員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在近兩年的食品檢驗工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中,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的學生通過率大幅度提高。

總之,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改革和探索,構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實訓網絡教學平臺。通過調整實訓內容,增大綜合性設計性實訓項目的開設比例,在網絡環境下應用操作視頻、虛擬仿真軟件引導學生學習實訓操作要點,重構多元化考核模式形成多元化考核體系,全面、公正評價學生實訓能力。三年的實踐探索發現,學生的食品微生物檢驗能力和職業技能、職業素養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采用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推進《食品微生物及檢驗》課程實訓改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促進。

參考文獻:

[1]徐敏、武愛群:《“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改革探索》,《安徽農業科學》2018年第46卷第36期,第219-221頁。

[2]俞黎黎、辛崇萍 等:《“檢教合一.項目驅動”在高職〈食品微生物檢驗〉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8卷第34期,第254-255頁。

[3]趙江林、鄒強、張釜 等:《〈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食品與發酵科技》2018年第54卷第3期,第85-88、93頁。

[4]鄭婷:《互聯網+背景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教育現代化》2018年第5卷第19期,第181-183頁。

[5]都敏釵、莽振民:《“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年第8期,第54-56頁。

[6]劉健南、鄭琳、童杰:《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飲料加工技術”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農產品加工》2017年第11卷第444期,第78-80頁。

[7]劉海春、束琴霞、王富花:《基于“環境微生物”課程實訓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31卷第2期,第60-62頁。

[8]朱英蓮:《網絡教學平臺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與實踐——以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為例》,《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5期,第238-242頁。

[9]周丹、韋雪嬌:《以食品檢驗標準為導向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實驗教學改革——以貴州師范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為例》,《廣東化工》2018年第45卷第13期,第281-282頁。

[10]童愛均、趙超、曾峰 等:《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食品微生物檢驗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初探》,《福建輕紡》2018年第12期,第40-42頁。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