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康復訓練在唱游與律動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作者:薛銀娜
發布時間:2020-03-27 19:25: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特教學校學生受遺傳和疾病因素影響,存在身體機能不能正常維持、智力發育遲緩、情緒障礙等問題。教師如果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利于學生的康復訓練和自理能力的養成,既無法幫助學生走入社會融入正常的生活,又無法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對于特教學校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能學習,二是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
狹義的康復訓練主要指通過一定方法使病人身體局部恢復正常的自理功能,盡可能地使病人生理和心理得到康復,達到治療的效果。通常特教學校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能夠使他們的肢體、語言、運動等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能夠改善他們的殘疾程度,縮短他們與普通同齡學生之間的差距。
唱游與律動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一般性課程,是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開展素質教育、實施美育的重要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唱游與律動課程標準(2016年版)》明確指出,唱游與律動課程要重視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功能限制的改善,在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滲透康復理念,促進學生聽覺、語言、動作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溝通能力、合作意識,為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融入社會提供幫助。那么,如何把康復訓練融入唱游與律動課程呢?
一、感受與欣賞:以動代靜
感受與欣賞是通過發現、探索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聲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欣賞各種音樂藝術作品,逐步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與理解音樂,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為自身參與音樂活動作準備。進行此項教學活動時,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聆聽和感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動起來,可以在學生初次聆聽之后,讓他們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聲音的強弱。比如在《大貓和小貓》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辨別聲音大小的基礎上,用動作幅度變化表現音樂,用身體、頭部、雙手進行動作練習,提升肢體協調性。在節奏學習中,讓學生通過變換動作感受節奏。此外,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音樂時,教師可以將康復訓練內容有目的地融入教學中。
二、演唱:以說促唱
演唱是以唱的方式表演音樂作品,是唱游與律動課程中最基本的內容,對學生語言訓練極為有利,教師講授發聲練習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如學生發“ge”音有困難,就多用“g、k、h”等舌根音讓他們練習發音;記歌詞之前可先做舌頭操,增加唇舌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再針對語言發育遲緩、發音模糊不清的學生進行單獨語訓指導,觀察他們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讓他們模仿發音,發出更接近的音。
三、音樂游戲:以樂啟情
特教學校學生大多愛哭鬧、固執、攻擊性強,教師可借助音樂游戲培養和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在組織音樂游戲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行為約束、情緒控制等方面。
行為約束是強調游戲規則,明確指令,讓學生明白隨心所欲和小霸王是不受歡迎的,讓學生懂得正確參與才能收獲快樂,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規則意識。教師還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發現在游戲或比賽中被淘汰的學生有不愉快、生氣或憤怒的情緒時,要及時疏導、鼓勵或安撫,讓他們在玩樂中學會控制情緒。
音樂游戲的多樣性、參與性為學生提供了合作、溝通、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人格,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融入社會。
四、律動:以大帶小
律動是伴隨音樂有節奏地做出簡單肢體動作的活動,對學生的肢體康復大有裨益。拍手、抬腳、跑、跳等律動中常見的大動作訓練都能夠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且大多數學生的大動作發展都優于精細動作。如果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能夠一舉兩得。所以,教師在創編律動動作時,要注意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比例,讓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比如在《頑皮的小杜鵑》教學活動中,大動作有揮動雙臂模仿杜鵑飛、原地跑模仿追杜鵑等,在每兩個大動作之間,加上捏捏手指模仿杜鵑叫的精細動作,交替練習,這樣學生的兩種動作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創編精細動作訓練他們的雙手,比如手指操等,給手部更多的鍛煉時間,讓學生的雙手在反復伸手指、彎曲、拍擊、抓、握、點、捏中變得更靈活,以此促進學生大腦的發展。
唱游與律動是一門內容豐富、充滿樂趣的課程,但特殊教育本身就是慢教育,特教學校學生像一只只小蝸牛,容不得我們心急和催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康復訓練收效慢、不能全面落實有針對性的教育等具體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慢慢探索,找尋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縮短特教學校學生與普通同齡學生之間的差距。
作者單位 陜西省藍田縣特殊教育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