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是組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一些教師會采取“就詞解詞”的教學方式。這是一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無法使學生從根本上理解詞語,并且很容易引發學習的枯燥感。小學生較為活潑好動,創設合適的語境有利于小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一、基于文本語境,讓詞語理解深刻化

學生通常很難掌握虛詞。在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創設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虛詞。例如,一位教師在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教學過程中,就是通過創設語境引導學生對“果然”這個虛詞進行深入探究的。

師:這篇課文當中有這么一句話:“列寧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了。”“果然”在這個句子里表達了何種意思?

生1:小男孩說過灰雀仍然活著,灰雀是會再飛回來的。

生2:小男孩推測灰雀活著,因此灰雀可能會飛回來。

師:我大概明白了你們要表達的意思,可是你們沒有準確表達出來。事實上,結合上下文便可以準確說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大家繼續讀課文,試著說一下。

生3:小男孩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列寧一開始是持懷疑態度的,不過最后果然看到灰雀飛了回來。

師:真棒。所以,“果然”在這個句子當中究竟表達了哪種意思呢?

生4:“果然”表達的意思是小男孩認為灰雀一定還會飛回來,最后灰雀確實飛了回來。

生5:“果然”的意思是實現了人們所預料的某件事情。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教學“果然”一詞時,合理地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如此一來,學生準確理解了“果然”這個虛詞的意思。

二、基于對比語境,讓詞語理解深入化

對比語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換詞對比,另一方面是通過去詞對比。在教學中,應當與課例實際相結合合理運用。例如,一位教師在對《我不是最弱小的》這一課進行教學時,設計了通過去詞來進行對比的語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教師板書課題“我不是弱小的”。

生:老師,你寫的時候缺了一個“最”。(一同大喊)

師:在什么地方?(表示很疑惑,然后將句子讀了一遍)缺了“最”,也沒有改變意思呀!

生1:改變了。

師:你們能告訴我“最”的意思是什么嗎?

生2:極致的意思。

師:能不能去掉“最”?

生3:不可以去掉。要是去掉了,“我不是弱小的”就變成了“我是作為強大的一方而存在的”。如果句子中存在“最”字,就表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為“我”并不強大還是弱小的,只不過仍然有比起“我”來更弱小的存在。

師:說得很對。如果缺乏了“最”,句子的意思就會改變。因此可以看出“最”是十分重要的。接下來閱讀課文,將比“我”弱小的人找出來?(教師在板書上添加了“最”)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利用自己的“筆誤”無形中讓學生進行了去詞對比,使學生馬上懂了如果句子里沒有“最”,就和原句的意思不一樣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學習趣味化,還能夠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詞語本質上的含義。

三、基于拓展語境,讓詞語理解拓展化

漢語詞語通常會有引申義。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內涵,方可使學生對詞語意義有正確理解與準確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例如,一位教師在對《開天辟地》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對“開天辟地”進行了拓展。

師:在大家看來盤古的所作所為意義何在?

生1:在我看來盤古是非常勇敢的,很喜歡創新。

師:基于人類的立場,盤古所謂的“開天辟地”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毛主席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這個時候我們便可以形容毛主席干的這件事為——

生2:開天辟地的大事件。

師:說得很好。“開天辟地”還有開辟了人類歷史,或者做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事的意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未止步于讓學生單純地體會文本的意思,而是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積極拓展,教師為學生延伸創設出合適的情境,使學生對“開天辟地”這一詞的本義與引申義有精準的把握。

四、基于語用語境,讓詞語理解精準化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比較經典同時具有語言訓練價值的詞語開展教學,促進學生更精準、深刻地掌握詞語意思。

例如,在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進行教學時,一位教師就要求學生從“飽經風霜”這個詞語出發來完成聯想。“大家可以聯想一下,‘飽經風霜’的黃包車車夫的臉到底是什么樣的?大家可以將他描述出來嗎?請在紙上寫出來。”這位教師借助具體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對“飽經風霜”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教師必須突破單一的傳統的“就詞解詞”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有意識地設計有效語境,展示出詞語教學的精彩之處,讓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詞語。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