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計算能力正在初步形成。小學數學內容抽象、冗雜,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小學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空間歸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數學知識,提升自身思維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小學數學自主課堂的有效開展。

一、創設生活化場景

數學相較于其他學科理論性很強,抽象性也很強。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計算力正在養成,面對冗雜的數學知識,在接受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偏差。就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授課方式機械地教,學生機械地學。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全面吸收所學數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會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因此,教師要回歸生活,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挖掘數學教學內容,使學生面對熟悉的生活場景能夠獨立思考,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在加減乘數教學中融入生活場景,通過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今天老師買了10個橘子,在路上吃了兩個,到辦公室分給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各兩個,老師還剩幾個橘子呢?”這些日常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活氣息濃厚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自主學習中,能夠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尤其是自主課堂如何開展。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應當將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有效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留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便于他們自主思考。教師還要學會放手,不要一味地幫助學生解答問題,要讓學生深入問題,自主探究數學的奧秘。教師講授某一知識點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一步一步探尋問題的答案,不要一股腦地將所有知識直接講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考情況,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使自主課堂為數學教學帶來更強的動力。

在進行自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自主課堂的有效性、科學性能夠落到實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問題,且設置的問題要符合教材內容。問題如果太難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數學自主課堂的重要動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融入數學課堂活動中。例如,在幾何圖形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教材,提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營造融洽、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三角形,在教學之前老師想問一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三角形?知道它們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三明治是三角形的,它有三條邊。

教師:很好,老師現在畫一個三明治,大家仔細觀察,看看它的三條邊有什么特點。畫出一個邊長分別為8cm、10cm、5cm的三角形,并標注出A、B、C點。

學生:我們發現A+B﹥C、A+C﹥B、B+C﹥A。

在上述教學場景中,將三明治作為課堂教學素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探索三角形的特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鍛煉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雖然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部分教師沒有將“以生為本”的教育觀落到實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發展,利用生活化的場景,通過科學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