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正逐步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朝著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轉變。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地理教師應該從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的教學模式。但教學模式的轉變不是一個教師就能全面貫徹的,它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如何提升學生的地理課堂參與性就成為每個任課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備課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備課環節包括重難點、導入、新授等內容。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把備課教案變為提前發放給學生的課前導學案,并且其中包括以重難點為中心的各種形式的問題。問題設計力求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從時政熱點問題出發、從大型歷史事件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科探究欲。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以小組進行發言、討論、辯論。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記憶,最終實現地理教學的目的。

二、授課重心的轉移

多年來,地理課堂教學過程都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有邏輯地進行的,這種過于嚴密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覺得地理課程很枯燥,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不感興趣,再好的課程他們也會覺得無趣。所以,地理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以重難點為中心,而應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在興趣探索、現象揭秘的過程中融入重難點。那么,什么內容才是地理課教師應該關注的興趣切入點呢?筆者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時事,利用突發事件傳授地理知識

突發事件往往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對學生來說也不例外,教師應該將其引入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向學生展示2008年以來世界7.0級以上地震分布圖時,可以向學生介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古巴7.3級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級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7.1級大地震,并就地震這一地理現象圍繞我國南北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等一系列地理知識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感受、討論、探知中了解為什么會地震,地震為什么發生在這些地區,地震有沒有規律,地震的危害有哪些,我們如何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地震時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救助方式等。這樣一節生動的地理課后,學生既學到了相關地理知識,又學到了終身受益的防災知識,充分認識了地理的重要性。

2.結合生活熱點,展開地理專題教學

初中歷史課本是以專題形式編撰的,筆者認為現行地理教材也應隨著社會和生活的發展以專題形式編撰。比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熱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從具體的實例展開教學,形象地反映問題,如我們倡導的低碳生活方式、世界氣候變化及其產生的具體影響、中哈原油管道建立及中東地區沖突對我國石油資源進口的影響、我國北方地區近年來出現的沙塵暴和霧霾天氣、我國南方地區旱澇災害等現象。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在課堂活動中分享和討論,這樣既鞏固了他們的地理基礎知識,又能夠讓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有效整合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探究的同時,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分析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主動、積極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改善了地理學科不被重視的現狀。

3.引入其他學科,加強地理教學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學科或多或少有著一定聯系及影響的。因此,促進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尤其是與歷史學科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地理課程教學的質量。筆者以歷史學科對地理學科的影響為例,使學生明白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衍生的。如講授新疆坎兒井時,告訴學生早在西漢時期坎兒井就出現了,那時新疆還屬于西域,自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了鑿井技術,結合當地地貌創造出坎兒井這個偉大的工程,合理地、充分地開發利用了地下水資源,沙漠中才有了片片綠洲,人們在這片綠洲中才得以繁衍生息,人們利用地理資源創造生存環境的智慧,使得新疆瓜果飄香,棉產量居全國首位。與此相似的還有都江堰,都江堰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統一,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充分利用地理資源的大智慧。它既解決了水患,又灌溉了川南腹地,使之成為秦國兩大糧倉之一,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一直發揮的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都江堰水利工程,讓學生思考水患及治理理念,并結合其他學科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提高地理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實踐

對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僅依靠課堂45分鐘要完成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第二課堂是不二的選擇,是保障學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的又一途徑。筆者認為有效的第二課堂至少應該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課前預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設置一些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等方式進行課前預習。第二部分是利用課余時間在必要的場合和條件下,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參觀歷史遺跡,進行社會現象調查等一系列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鞏固教學成果,提高教學效率。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第二課堂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開拓了學生的地理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本文所指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狹義層面上的,即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進行直觀評價,主要包括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組織的每一次課堂測試、布置的作業及作業中呈現的問題等方面的評價。教學評價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高學生地理課堂教學參與的積極性是一個極其重要和關鍵的環節。很多教學案例告訴我們,恰當的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科自信,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有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的學情、理解能力、認知層次、情感和態度等具體方面。只有做到了這些,教師才能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變化,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健康成長,這樣我們的每一節地理課程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和意義。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和解決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探索和發現,鼓勵學生用新穎的方式學習地理知識,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進步中感受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同時,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教師的認可和科學的評價也是師生互動的具體體現。因此,科學的教學評價既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又能夠促進師生的協調發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課標為準則,以地理教學的客觀性和整體性為依據,用表揚、鼓勵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幫助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方法。這也是我們落實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本的具體做法。

學生是教研活動的主體,我們要讓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課堂,愛上課堂。我們要讓死板的知識變得靈活起來,把這些枯燥的理論變為有趣的知識,讓學生愛上地理課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提高自身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信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