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之火,從名師工作站點燃
作者:常秋梅
發布時間:2020-03-23 16:17: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是“小學語文李勝芳名師工作室”的一名成員,作為一名熱愛教育、積極進取的語文教師,我希望發揮工作室的引領作用,為榆林高新教育舞臺上的年輕人解疑難,明方向。我還是榆林高新區教研室的一名教研員,作為一方教育教研工作管理者,我時刻思考著如何構建立體化教研網絡,為高新教師隊伍建設找到一條專業成長的快車道,使之成為推動教育優質發展、內涵提升的主要抓手。
一、兩級聯動,搭建教師成長專業平臺
為了使教育資源、教師隊伍均衡發展,2014年初榆林市高新區教研室便組建了“學科中心教研組”,讓區內的教師既是“校園人”,又是“學科人”。項目啟動初期,教研室根據師資情況等客觀因素成立了14個學科中心教研組,率先打破了學校條塊分割和學制籓籬,實現了“學科共同體”整體推進的教研路徑。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讓年輕教師觸手可及、既能看懂又能消化的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以“一線教師常態工作”為載體的培養框架和實施辦法。名師工作室(坊)所傳遞的是前沿的理論,進行的是高端的對話,工作室以它獨有的“名師”榜樣帶動、引領了一批優秀教師的成長。兩級教研平臺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為區內教育教學水平的快速攀升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二、三維驅動,激發教師成長主體精神
1.經驗傳播,讓名師思想光芒閃耀。名師工作室(坊)在遵循高新教研“經驗共享與合作共長”理念的基礎上,開辟了兩條經驗傳播路徑。一是借他山之石。我們借助“名師工作室(坊)”在省內的影響力,邀請全國名校長、名專家、名教師走進榆林高新區,通過學術講座、現場指導、專業咨詢等形式,將他們系統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分享給大家。二是揚室內精華。全區現有省級名師工作室1個,省級學帶工作坊10個,市級能手工作站22個,對于起步不久的區內教育來說,這樣的名師團隊數量足以令人驕傲和自豪。教研室年初做好安排,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人,按計劃開展工作室(坊、站)主持人、優秀成員經驗分享會,把他們獨特的思想理念、特色做法通過互動的形式展示、推薦給全區教師。
2.問題研究,讓名師智慧競相綻放。教學既是教師發現問題的過程,又是教師解決問題的過程。工作室遵循“教學疑難就是研究對象、解決問題就是研究過程、參與研究就是收獲成果”的科研原則,教研員、名師、學帶等業務領頭雁在深入課堂時指導廣大教師從問題輻射面入手,進行分類攻堅。一類是針對部分教師的具體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按照“梳理問題—互助研討—專家答疑—反思提升”的工作流程,采用問題梳理會、研修沙龍、名師答疑會等形式進行交流和研究,讓教師走向主動發展、完善自我的道路。另一類是針對輻射面較廣的共性問題采取深挖掘、遠規劃的策略,在市區兩級教研室的指導下,組織一線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建立問題破解機制,深化“問題即課題”研究理念,有效推動課改向縱深發展。
3.引領成長,讓名師之路熠熠生輝。朱永新教授說過:“如果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教師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和發展。”教研室集合工作室成員的智慧與遠見,根據全區整體師資專業發展需要,精心繪制了專業閱讀地圖,每學期帶領全區教師開展“四讀一講壇”活動。“四讀”包括:一讀教育經典,把握精髓;二讀教育報刊,把握動態;三讀人文書籍,涵養智慧;四讀網絡信息,收集資源。通過多主題、多渠道的讀書沙龍、好書推薦活動,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習慣。除此之外,教研室及各級工作室還為教師讀書搭建了一個輸出平臺,那就是“高新講壇”,讓全體教師講述育人故事、分享研修心得,展示個人風采,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三、四階推動,構建教師成長多元體系
按照《高新區教師隊伍梯次培養方案》要求,教研室指導各工作室(坊、站)按照區內師資結構分階段確立了“新手成長、新秀成熟、能手成名、名師成家”的培養目標,針對不同層次教師開展細致的“四階專項培養計劃”,對梯隊中的每一階教師進行精細化輔導。例如通過“青藍結對”助新手成長,通過“定向培養”助新秀成熟,通過“微格教研”促能手成名,通過“宣傳推廣”助名師成家。使教師既能在各級室(坊、站)的溫馨港灣中主動成長,又能在各級平臺中散發高新名師研修文化的獨特光彩。
名師工作室(坊、站)研究服務一線教師,組織雖小但意義重大,各項工作機制與高新教研工作整合發力,必將成為點燃教師熱情、展現教師活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燎原之火。
作者單位 榆林經濟開發區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