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
作者:白姣姣 石凱林
發布時間:2020-03-23 13:14: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深度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資源。人教版《英語新目標》的改編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話題和難度,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當代教育發展的潮流,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途徑
1.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營造寬松溫馨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構建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5“Why do you like pandas”為例,在進行新詞呈現時,以各種動物的聲音、視頻和圖片導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從而創設一個真實有趣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動物世界,這對于詞匯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之后的句型和對話練習中,同樣可利用圖片,形象有趣地向學生展示新句型“Why do you like pandas? Because they’re cute.”圖片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產生開口講英語的欲望。通過信息技術的利用,教師可成功創設話題語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2.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互動
傳統的英語教學僅以教材為媒介,靜止的畫面只是教材的裝飾品,無法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借助電子白板、投影儀、iPad等信息技術產品增強師生的互動性。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4“ Where is my schoolbag”為例,根據其主題要求學生進行寫作,寫作結束后,教師可利用投影儀的批注功能,在大屏幕上展示學生的作文,以此促進師生互動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
共享課堂已經成為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現實。線下教育和雙線教育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英語趣配音、喜馬拉雅等APP的出現,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資源的共享給英語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教育的公平。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教學整合的方法
1.利用互聯網等方式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利用互聯網或者其他途徑整合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資料,采用不同的方式將文章內容以更加鮮活、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內容,讓學生鍛煉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初中學生已學了一定數量的單詞和語法知識,如果選擇直接呈現單詞、句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必定是一種限制。而通過信息化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利用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讓其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3.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溝通
教師可利用微課、慕課、直播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鑒于在校時間的有限性,部分教師可采用直播的方式,將學生集中在一個平臺中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輔導。同時,教師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隨時隨地可督導學生的學習,能更加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更進學生的學習狀態。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教學整合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信息技術的使用只是第一步,要做到信息化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生,這就必須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的需求、文化素養、能力水平、知識水平等方面進行整合,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2.高效化原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 B)”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文章中亮亮上學時的艱難,教師通過播放“繩索過河”的視頻導入話題,有聲音、有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以視頻、圖片和聲音代替教材中枯燥文字,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能提高教學效果。
3.全面化原則
全面化是指在進行整合的時候,要考慮學習主體的情感、心理以及階段性特點,全面提高教學和信息技術整合的高效性。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必須讓英語的實用性和信息技術的可操作性全面結合,從而促進英語高效課堂改革。
作者單位 榆林市高新一中 榆林市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