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孩子學習困難時,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近年來,中、高考政策對學生閱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必須閱讀速度更快、閱讀面更廣。所以,無論是從學生終身發展還是應試需要考慮,閱讀都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當前因家庭重視不夠、引導工作不到位及學生閱讀意識淡薄等,導致很多學生課外閱讀量少。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就如何家校合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探討,以期提供借鑒。

一、注重發揮家校的引領作用

首先,要充分認識閱讀的重要性。老師可以借助自己的專業優勢,經常在班級QQ群、微信群中推送一些有關讀書益處的文章,提高家長們的思想認知水平,使家長們能跟上學校、老師的教育理念,進而配合學校開展的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其次,要鼓勵家長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家長可利用睡前的親子時光,給孩子讀一些趣味性、故事性強的讀物,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形成最初的閱讀意識。如果家中是老人幫忙帶孩子,也可以用“電子故事書”等替代;當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交流書籍內容。以書籍為橋梁,不僅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讓親情成為孩子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助力器”。再次,要運用好群體的力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閱讀不再只是一個人孤單單的行為。老師可以利用“讀書打卡”群,將“個人行為”變成“群體行為”。在群里,老師可以將全部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小組成員以競賽形式完成每天的閱讀任務。這樣,個人的閱讀將直接與小組榮譽掛鉤,學生的能動性自然會更好。

二、注重發揮興趣的引領作用

首先,可以給孩子們每周安排一節課外閱讀課。在課外閱讀課上,學生可以閱讀任何感興趣的有益書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投入其中,就會被書籍的內容所吸引并有所收獲,慢慢地會將對某一方面知識的興趣轉化到對閱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對未知的探究中來。在這一方面,語文老師不要擔心學生因多了一節閱讀課,導致相應的語文教材學習時間減少而影響學習成績。相反,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就在不斷地復習字詞、成語、積累好詞好句。另外,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詞語的應用、情感的把握等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并使之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驚喜地回饋給語文學習。其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低年級學生可以開一場“講故事”比賽,將自己讀到的故事流暢地表達出來;高年級學生可以以“讀書匯報會”的形式定期在班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而且可以架設一座交流平臺,激發學生的交流興趣,讓學生能夠充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及時將自己的感悟與同伴分享。同時,可以通過“優秀讀書卡”“優秀讀書筆記”展評等形式多樣的閱讀評比活動,給表現突出的學生以獎勵,讓學生品嘗讀書的喜悅。再次,要選好讀物激發興趣。習慣要養成,興趣是關鍵。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中年級學生慢慢具有了創造性和獨立性意識,高年級學生則好奇心開始增強,學習興趣更加廣泛。可見,教師在向學生推薦讀物時,一定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激發閱讀的 “內驅力”,才會將 “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

三、注重發揮習慣的引領作用

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但是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易事,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合力營造讀書氛圍。在家里,家長要給孩子設置一個可以學習、閱讀的環境,要有專門的書架來分類擺放孩子的書,方便取閱。學校應加大對學生課外閱讀資料的投入,可在除圖書館以外的地方,多設置一些讀書場地,如 “教室讀書角”“讀書吧臺”“讀書長廊”等,并在這些讀書場所營造一種書香氛圍。其次,要利用好零碎時間閱讀。閱讀不是一項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是一種隨性的享受,是一種本真的生活方式。平時,要養成隨身帶一本好書的習慣,在無事可做時,在等待用餐時,在車站候車時都可以隨時閱讀。一分鐘雖然聽起來很短,但如果用于閱讀大約能閱讀500字左右。一天下來,有多少個一分鐘可以用來閱讀啊!久而久之,這樣的閱讀將成為孩子們刻在骨子里的習慣。

通過家校合力,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真正讓閱讀為孩子的人生護航!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五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