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背景,探索了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并提出實施課程體系的保障條件。

[關鍵詞]產教融合 工程造價專業 課程體系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9YX011);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高職院校二級學院混合所有制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9Y42)。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和教育互相融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及工學結合[1],真正的產教融合需要政、校、行、企共同參與并搭建互利共贏的平臺,培養高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使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從普通教育轉向類型教育。產教融合不僅能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還能為企業輸送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研究背景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能編制全過程工程造價相關文件的“素質高、技能強”人才。工程造價的專業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一定要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雖然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體系已經歷了幾次改革和實踐,但要完全滿足產教融合的要求,仍需更多的努力和探索。課程體系中的實踐教學部分主要包括綜合素質實踐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專業實踐課程通過校內外實訓、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來實現。校內外實訓一般比較分散,隨相應課程同步進行,在每個學期的最后一兩周開設,學時較少,且以校內實訓為主,學生到企業參與實際工程的機會較少,致使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夠。

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需要行、校、企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小組,通過分析面向崗位、典型任務等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緊跟國家政策及新規。學校要隨時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及新規,并在新課程體系中給予體現,使師生能與時俱進。第二,要探索多方向、全過程的工程造價。為了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需要,工程造價要面向建筑、裝飾、安裝、市政等多個方向,涉及“概算—預算—結算—審計”全過程,學校應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其快速實現由學生到員工的轉化。第三,要融入建筑行業前沿元素。應在課程內容中加入裝配式建筑、PPP模式、智慧城市等時尚前沿要素,緊跟行業企業步伐。第四,強化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除了開設必要的思政課程外,學校還應在每門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第五,將現有的“2.5+0.5”模式向“2+1”模式轉變,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培養。

產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學校通過大量的調研和走訪,行、校、企共同確定了工程造價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造價員為主崗,以BIM建模員、施工員等為輔崗。先進行崗位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以便更好地對接行業前沿,再考慮職業能力導向和造價員崗位技能特征,構建了以“公共基礎類+德育類+特色創新類+專業綜合技能類+專業基礎拓展類”為框架的課程體系,具體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的實施采用“2+1”學制管理模式,即學生在第一學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礎課、德育課程、特色創新課程及少部分專業基礎課,同時開設相應的實習實訓課程;第二學年完成大部分專業基礎課與拓展課,以及全部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開設相應的綜合實訓課程;第三年進入企業,實踐真實的工作過程,即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階段。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理論與實踐的交替進行、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轉化,要求為學生設計真實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務,真正打造符合“產教深度融合”教學要求的專業課程體系。

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保障條件

1.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校應優先選用實踐性、技能性較強的教材(如近三年出版的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不僅要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還要注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大力支持校企雙方教師結合教育教學改革和信息化教學的需要,以思想性、科學性、發展性、規范性、實踐性為原則,共同開發、合作編寫立體化、數字化教材[2]。同時,結合教學改革需要,校企共同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將校內外優質數字案例教學資源充分融合。鼓勵教師團隊自行制作符合本校學生學習特點的微課、習題庫、教學設計、任務單等多種教學資源,以適應新課程體系的要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技能大賽,由校企雙方教師共同指導學生,使其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強化能力培養;鼓勵學生考取造價員職業資格證書,并引導其為畢業后考取二級造價工程師做好充分準備,打下堅實基礎。

2.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產教融合、賽教融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根據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工作崗位,靈活選用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演示教學、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全面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鼓勵教師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科學設定教學任務,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如通過小組討論、現場演講或演示等方式,讓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責任擔當。

3.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體系,考核評價體系也要隨之改革。新考核評價體系應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己说哪康牟皇菫榇驌魧W生,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綜合技能課程和基礎拓展課程的考核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分模塊、分任務靈活采用筆試、實操、在線考試等多種方式進行,要將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并加大過程性考核的比重,綜合線上線下考核得分,全面突出學生的能力。部分德育類課程和創新特色類課程的考核則以過程性考核為主,以結果性考核為輔,可采取匯報、演講、討論、終結性專題報告、論文考核等方式進行。另外,組內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環節的得分也都應作為考核結果的重要參考依據,以準確測定學生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達成情況。

4.混編教師團隊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課程體系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單純依靠校內教師必然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必須打造一支“校內教師+校外教師”的優秀“混編教師團隊”[3]??衫每蒲许椖颗c企業對接,組成產學研共同體,校企共同承擔項目開發任務;根據每門課程的實際需要將校內外教師的教學任務分工,讓他們共同承擔實踐教學指導任務。為了提高校內教師的實踐經驗,每學期選3-5名教師到企業參加培訓,進行頂崗實踐鍛煉,使其及時對接行業企業前沿要素。同時,學校也要根據實際需要引進行業企業高端人才,以充實校內教師隊伍,更好地實現產學研對接。

結 語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為了使其發展得更加健康、規范,產教融合是教學改革的必經階段。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參與和督導整個教學過程,實現學習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文楓、魯春陽:《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年第9期,第22-23頁。

[2]沈澄英、張慶堂:《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互嵌式”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職教論壇》2017年第29期,第56-59頁。

[3]潘建峰、陳加明、魏宏玲:《混合所有制視閾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研究與實踐》,《職教論壇》2017年第18期,第39-43頁。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