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群體心理實踐思考
作者:王 克
發布時間:2020-03-19 17:17: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群體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群體心理對于人意識觀念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現代教育培養出來的強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后備軍,關系著國家富強與民族興旺。當代大學生的群體心理既表現出了自由、獨立、個性等好的方面,也表現出了依賴、沖動、脆弱等不良方面,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急迫性和必須性。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闡述了利用群體心理功能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指出了利用大學生群體心理開展思政教育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高校學生 思政教育 群體心理 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高校輔導員工作室“星空領航”黨團工作室建設項目成果;2019年陜西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與高校黨團建設融入過程探究”(課題編號:2019FKT35)。
引 言
群體指的是在一定的集體環境中生存的個體的總和,他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精神聯系,具有共同的行為特點、意識形態、心理狀況,他們間的關系集中表現在相互依賴、互相作用、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上。只有在群體中生活的個體,才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只有充分尊重個體的集體,才能共同更好地創造未來。高校中的學生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是自進入校園那刻起,就會被劃分到各個院系、班級、宿舍中,結成不同的小集體,此時,群體成員的個性化特征開始被削減,他們的思想、情感、認知、興趣等逐漸趨于統一,因而表現出具有當代大學生代表性的群體心理來。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擁有高學歷、開放的胸懷與廣博見聞的大學生是國家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力量,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除了要造就一批懂科學、有技術、有文化的創新型人才,還要積極落實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們堅定地圍繞在黨的身邊,成長為理想堅定、志向高遠、品性端正的優秀青年。但同時,在網絡化的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個人主義的侵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不到位,更不用說以身作則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擔負起全方位培育學生的職責,加強道德感化,尤其要注重群體心理功能的發揮,積極營造大學生的穩定心理品質,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
群體心理是該群體的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所共有的,區別于其他群體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及心理狀態。群體心理產生的根源是個體心理之間的磨合與妥協,是不同中逐漸積累而來相同。同時,群體心理又對個體心理有著一定的刺激作用,既能夠激發個體的斗志,使其變得更加出色、有活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帶來不好的影響,這取決于一個群體所形成的群體心理是否積極。當前高校學生的群體心理因素中有優有劣,具體有如下幾點突出表現。
1.群體認同感強
大學生由于還沒有步入社會,彼此間存在的利益沖突較小,也沒有生活與經濟上的太大壓力,他們長期生活在集體環境中,對于群體的認同感非常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安全與歸屬感是高校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最基本訴求。大學生活需要遠離自己的家鄉,來到嶄新的環境里嘗試獨自生存,這使大學生非常依賴集體和自己身邊的同學與老師。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即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找到理想的工作,為學校爭光添彩。他們會自覺認同集體的規范,如不做有損學校榮譽的事情、接受學校的衛生檢查、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及公共設施的維護等。他們在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上會保持一致的看法,如關于學生干部的選舉、建校周年慶典的節目排演、自覺認同考試的紀律和意義等。當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他們會積極地求助老師和同學,尋求心靈上的安慰與鼓勵,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他們在彼此的相處過程中耳濡目染地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點,并深刻地被集體榮譽感包圍。
2.標榜從眾心理與個性獨立
在共同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有著共同的信念與認知,他們在分辨是非的能力上還稍顯不足,思想和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在生活與學習中,他們時常會苦悶困惑,看不透事物的本質,無法預料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再加上自制力不夠,容易被人輕易利用。他們總以為別人的選擇就是好的、是對的,于是沒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進行考慮,而喜歡盲目地追隨別人的答案。但同時,當代大學生普遍標榜個性獨立,他們又渴望活得灑脫、活出自己的個性,希望脫離集體的管束開創自己的獨立人格。于是他們喜歡標新立異、跟隨潮流,在行為方式及價值觀念上都不走尋常路,這也使得他們時常與集體格格不入,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麻煩。特別是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信息的爆炸及大數據庫資源平臺的建立都使信息的獲得越來越方便,這時大學生極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利用,沾染不良惡習。
3.心理承受能力差
當代大學生多半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過著較為優渥的生活,除了學習上的困難他們很少遇到其他重大的挫折。這使他們的內心較為脆弱,受不了打擊。如果在集體生活中,他們遭受了別人的冤枉、嘲諷、批評等不良反饋,內心很容易崩潰,甚至做出損害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事情來。他們還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別人異樣的眼光,他們渴望在集體生活中得到尊重、價值感、欣賞與肯定。一旦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他們會遭受巨大的打擊,這也是如今校園凌霸事件、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發的原因所在。
4.易沖動、不理智
當代大學生多為“00”后,他們很多出生于“421”家庭,沒有吃過什么苦,整天都“宅”在寢室玩電腦、吃零食,對于生活和學業沒有明確的規劃,也不喜歡與人交流,不愛與人分享自己的隱私及心理問題。但他們卻十分自信,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與人發生口角或矛盾,就會非常沖動,喜歡感情用事。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很容易隨心所欲地實施報復行為,無所顧忌地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們也喜歡為同伴打抱不平、兩肋插刀,即使是一些不法行為他們也在所不惜,只為了講兄弟義氣。
利用群體心理功能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群體是高校的主要活動成員,適當合理地發揮群體心理的價值導向功能,能夠對個體產生積極的引領作用。
首先,群體功能的發揮能增強大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其高度的集體責任感與榮譽感。集體可以是一個班級,也可以是某個科系、社團、年級,甚至全校師生整體。每個大學生都是生活在集體中的個體,他們自覺接受了來自集體的價值觀念、紀律規范,并努力讓自己的行為符合集體的認知,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集體爭取榮譽,這些都是群體功能在發揮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強群體功能的重視程度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在大學生中間形成很好的集體風尚,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群體活動中來。
其次,群體心理在群體成員的日常相處過程中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當一個集體內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后,集體內的成員會自覺地對照自身的行為,正視缺點,改進不足,以便與集體的利益和價值觀趨于一致,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好群體的這一功能,可以增強個體面對困難與不足時的勇氣,提升其改進自我的信心,從而成為個體進行自我完善時強大的精神后盾。
因此,我們要積極發揮群體的規范力與約束力,依靠集體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約束個體的言行。在凝聚力與約束力強的集體中開展思政教育,能保持群體成員的思想傾向與心理狀態保持一致,能更好地明確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向,能有效地落實其基本要求,從而在嚴明的紀律與相互監督中獲得群體成員的共同進步。我們要積極發揮群體的感染力與帶動力,在群體的氛圍中,個體時刻在感受著熏陶,并在不自覺中向著集體的價值觀念靠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既要注重把握好群體的意志,又要促使個體向著集體的良好發展方向共同努力,感受集體中的先進文化。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利用好群體中的良性競爭,用優秀學生影響后進生,使后進生以周圍的優秀同學為榜樣和動力。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可以先選出幾個模范帶頭學生,讓他們在集體中宣傳倡導好的思想道德風氣,以便改變其他成員的陋習。
利用大學生群體心理開展思政教育的具體方法
1.加強班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高爾基說過,個人如果單靠自己而置身于集體的關系之外,就會變成怠惰、保守、與生活發展相敵對的人。良好的班級風氣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精神振奮、朝氣蓬勃,能感到自己的身上有著無窮的發展潛力亟待挖掘,并能在集體中汲取到成長的能量,獲得集體的鼓舞與指引。因此,我們應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營造自信、文明、進取的良好集體風氣,搞好文化建設。具體來說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增強基礎設施投入,創造優美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同時,可以開展一系列如班級之星、優秀宿舍、文明大使等文化評比活動,并要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來保障集體利益的落實,規范集體成員的行為。
2.搭建心理咨詢平臺,開展公益講座
為了給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創造良好的平臺,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各種類型的公益活動。大學生的群體心理是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想要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態,高校應引入國外先進的心理咨詢室來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在線心理檢測及咨詢平臺提供服務,也可以由線下的心理咨詢師團隊協助展開心理輔導,全方位診斷學生的心理狀況。每學期還可以舉辦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學生掌握心理方面的實驗、科學依據及自我疏導、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其在遇到問題時不至于迷失自我。
3.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廣泛興趣
健全的人格發展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即使成績再優秀的學生,如果沒有一個陽光樂觀的心理狀態,就無法越過人生中的低谷,也無法正確地看待他人的批評與指責。因此,高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與獨立的人格,使其保持個體的生命活力與積極的精神狀態。例如,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供學生參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想;開展有關人文、科學、技術領域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充實其單調的學習生活;利用假期的時間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實踐,無論是兼職打工還是投身公益或進行田野調查,都能幫助大學生走出“象牙塔”,回歸生活本來的面貌,使他們認清自身的不足與偏見并改正。
結 語
大學生思想與心智都尚未發展完善,需要大量的社會實踐來加以填充。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奮進、樂觀自強的集體風氣能夠充分發揮群體心理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克服自身思想品德上的弱點,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們要科學分析大學生的群體心理特點,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觀念進一步完善,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的未來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王瑜:《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群體心理應用研究》,《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9年第2期。
[2]張月霞:《群體心理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32卷第6期。
[3]王詩坤:《群體心理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1年第2期。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