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用“報國志”升揚青春格調
作者:孔祥娜
發布時間:2020-03-16 11:11: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位于西安閻良的中國航空城,坐落著一所國家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下文簡稱“西航”)。走進西航的校門,迎面而來的一架藍白相間直升飛機模型和步伐迅捷有力的人群無不彰顯著西航人“航空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氣質。
西航前身隸屬于空軍,她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而長,部隊的優良傳統和軍工文化基因也深深烙印在了學院新時代思政課建設中,使其別具一種自信、自律、自新、自強的格調。
一體兩翼:魅力思政的“直升機”
“這樣的思政課啟發我、感動我,我們都愛上。”
2019年11月28日上午,西航馬院教室內,思政課教師彭艷正激情地講述著“文化自信”的部分內容。她從文化“空心化”批判講到習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的“外交民族情侶裝”;又從破解KFC、托福教材背后的文化滲透,到以整堂“中國風”課件感染學生、筑牢民族根基……一節課下來,彭艷和學生進行了27次各種互動,臺下的目光始終追隨著彭艷的身影。
“這樣的思政課啟發我、感動我,我們都愛上。”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學生長世紀說。
彭艷一直要求學生把重要的概念和要點及時做筆記。“我們整個馬院的教師都要求學生這樣做,這是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做的。”西航馬院副院長閆紅茹告訴記者,高職學生起點普遍偏低,尤其是自2019年高職擴招以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生源的加入,使西航生源結構多元化,學院因此加強了對原有筆記的要求,并將其作為加強“一體兩翼”教學改革的“小妙招”之一。
“從院里講,我們始終認為課堂理論教學是思政課程的主陣地,要想方設法地占領它。理論學好了再加上實踐就基本完善了。”閆紅茹說,“這也正是西航‘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主要內核,所謂‘一體’是指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體;‘兩翼’是指通過做實課內、課外兩個實踐教學,延展課程覆蓋面,從而構成理論—實踐—理論的科學理論認知體系教學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2年,西航就已經開啟了“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2017年,西航馬院成為陜西第一家獨立出來的高職馬院,這為全體思政課教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教學改革也從此在全校范圍內大幅度鋪開。
經過3年實踐,馬院全體教師不斷改進,提純課堂含金量,最終形成了“馬院金律”:“導向”,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導學”,引導學生掌握課本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導思”,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能將學到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自身實際及社會實際相結合;“導練”,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思提煉升華,形成自己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學院通過“四導”全程關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
當同學們還在討論彭艷剛才的課時,另一堂思政課已經開始。這堂以“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為主題的課贏得了陣陣掌聲:“何鴻燊讓國家文物‘馬首’回歸國內,我認為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因為……”大一學生張皓從容地站在講臺上,動情地演講著,語言鏗鏘有力,每到精彩之處掌聲四起。
這個環節是西航馬院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叫作“時事述評”,屬于“兩翼”中學生課內實踐的一種方式。“每堂思政課前,老師都會讓我們準備與主題相關的評述內容,上課前老師還會再次把關。”張皓說。記者在他的筆記本上看到,為了這次3-5分鐘的評述,他工工整整地作了初稿和定稿。
“我特別喜歡這種方式,因為它不僅能促使我深入思考課堂上學的知識,還鍛煉了我的寫作、演講、思辨等能力。”自動化工程學院學生王祖印說。“每次評述完,老師都會給我們點評,讓我們知道好在哪兒,差在哪兒。”自動化工程學院學生謝代俊說。
“組織學生進行時事述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閆紅茹說,“采用這種方式主要還是針對高職高專學生思想行為上呈現出的認知世界碎片化、思維取向直觀化、生活世界淺顯化、精神狀態平庸化和人生選擇多樣化的特點,通過點評給予其引導。”“時事述評”已被立為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在陜西各高職高專中進行經驗推廣。
除了作述評,西航還有很多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內實踐活動:讀一本好書、看一部紅色影片、講一次思政課、參加紅色社團……自稱對這些活動“深有感悟”的王祖印告訴記者,從各種活動中他汲取了自強自立的力量。家境優裕的他不僅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還主動報名成為學校航空館的志愿講解員,他為自己感到自豪。
相對于課內實踐,另“一翼”課外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更是“絢爛多姿”:校史館、航空館、西飛公司、習仲勛陵園、東周兒童村……都早已熟悉了同學們的笑臉;紅色教育基地及各企業、社區、農村也一次次印下了同學們實地考察的足跡……
“零距離接觸、深入考察,不僅讓我更加具體理解了物態背后的西航精神、航空精神、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這些常掛在老師嘴邊的詞語是什么意思,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讀書的決心,我覺得我有目標了。”航空材料工程學院學生雷琦說。
抬升教師成長“天花板”:鮮味思政的“秘方”
“現在,每個教師都已經是‘合格產品’,每節課在做完標準‘基本動作’后,還可以發揮‘個性空間’。”
“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活動都是在教師細心指導下完成的,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我們首先要提升自己。”剛在全國思政課大賽中獲獎的教師田謝軍說,“現在,每個教師都已經是‘合格產品’,每節課在做完標準‘基本動作’后,還可以發揮‘個性空間’,這都要感謝院里的大力支持和我們的團隊作戰。”
在與馬院教師進行座談時,記者發現:所有的教師,無論是在區上、省上或在全國獲獎的,還是未獲過獎的甚至包括新進校的研究生,在談及院里教研活動和科研項目的具體情況時,均是連細枝末節都講得無比清晰生動,或許正是這種集體忘我探索的精神使馬院人在3年中形成了一套“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教師個人成長成才和團隊整體素質持續提高為核心的“西航職院”教師培養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研·改·教的完美結合迅速補齊了馬院教師隊伍的短板。實際上,馬院參與研究實踐的教師大都工作在教學一線,他們在教學中都是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這一工作特點本身就非常適合這種培養模式。再加上院里把“一體兩翼”教學模式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項應用性研究,將全體教師都納入進來,幫助每位教師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著力點,解決了困擾思政課教師多年來科研立項難、發表文章難的兩大歷史性難題。僅在2019年,馬院就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馬院集體也在2018年、2019年連續2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團隊”建設和“擇優推廣”項目立項單位。這一舉措的落地實施使全院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步提升了一大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我革新的同時,學院還積極制訂培訓計劃,有目標地選派教師參加信息化提升、微課制作、形勢與政策、思政教材等各級各類專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馬院又實施了教師個人初備、教研室復備、馬院最終審定的“三級備課制”,常態化開展備學生、備內容、備教材的專題教研活動,以集體備課的方式共享智慧,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底高。從2017年開始,學院每年舉辦一屆思政課練兵賽,以賽促教,不僅極大程度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還固化了來之不易的良好教研氛圍。
“每一個章節,馬院教師都會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最后形成具有范本水平的高質量教案,以供所有教師使用。如遇賽課,大家會共同幫我磨課、提意見,有時候為了課本上的一句話爭論得面紅耳赤,討論一個上午。這不僅為我個人進步搭建了寶貴的階梯,也在不斷抬升我們專業成長的‘天花板’。”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王仙先說。
頂層革新:活力思政的“發動機”
“利用移動終端,實時推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教育主題和學生的相關活動,把思政觸角伸到每個學生的心脈里。”
思政課教師李歡歡正在認真地講解教案中PPT上的內容,一扭頭,忽然發現幾位院校領導不知何時已悄悄坐在最后一排的位子上,正在認真地記筆記。黨委班子成員不打招呼推門聽課評課是西航警示教師守牢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的舉措之一,現已成為促進思政課教師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查漏補缺、提升課堂效果的長效制度。
“我剛開始很緊張,后來從評課中吸收了大量營養,現在反倒很希望我教室的門經常被推開。”由輔導員轉為思政課教師剛滿1年的李歡歡說,“我的課之所以直觀性強,就是因為有各位領導、老師幫我開的思政‘處方’。”
為了幫教師開“好處方”,學校黨委班子率先加強學習,改造思想,深化對思政課的認知,然后層層傳導,從思政課教師到其他學科教師,從輔導員到班主任,進行了一次次思想的“變法”。
“很多人都和李歡歡一樣轉變了觀念,原來認為推門聽課是‘緊箍咒’,后來都愿意讓大家來提意見,這種思想轉變對上好思政課至關重要。”閆紅茹說。
為了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形成“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氛圍,最近,學院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同意成立馬院黨支部,由組織部按照有關程序統籌考慮,并在津貼待遇方面適當向“多年不敢抬頭”的思政課教師傾斜;在科研立項中單列思政研究方向,還在干部配備、場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舉辦哲學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的管理辦法》《領導班子聯系思政課教師制度》《校、院兩級領導聽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度》《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方案》、將“大練兵”作為常規賽項納入質量工程年評年獎……一系列制度的相繼出臺,有力固化了學院教學改革的成果。
為了形成西航自己的特色,學院指導馬院編寫書籍以凝結集體備課成果,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學生指導用書和教師用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手冊》等飽含“西航味道”的教材。閆紅茹告訴記者,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有西航特色的思政課程始終是學院黨委進行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落腳點始終在學生和教師身上。
在閆紅茹辦公室一旁的一間辦公室內,一群學生熱烈的討論聲越來越大:“易班、青春時政等移動平臺是我每天都要進入的,我們紅帆組織的‘紅詩’朗誦正在被‘熱搜’,紅色電影影評也逐漸火起來了!所以我認為要加強……”
“那不算什么,我們在老師指導下利用暑假拍攝航空報國題材的思政微電影《凌云之志》才叫‘高級’,才叫‘轟動記錄’,還在武漢拿了全國的獎!還是要多拍……”
“那不還得益于我們士官學院的‘鼎力相助’!”“還是我們推出的‘學生講思政’影響大,點擊量高,下一步要……”
“士官學院的學生確實很棒,尤其是學校專門針對你們學院特點開設了“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后,整體思想水平更是上了一個臺階。”指導小組進行微電影拍攝的教師余琳推門進來笑著說,“不過其他的也很棒,萬人同學易班優課思政課程,還有你們的‘十個一’思政教育系列活動等都很不錯。”
余琳所說的是西航思政課教學開展的思政線上、線下結合活動。自2017年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后,學校結合學生實際調研結果,支持馬院建立線上思政平臺。線上·學生·線下思政內容活動同頻共振,使思政教學效果獲得前所未有的活力。“利用移動終端實時推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教育主題和與學生相關的活動,把思政觸角伸到每個學生的心脈里。”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建勛說,“從而形成與‘一體兩翼’線下模式相呼應的‘三心兩翼’線上易班思政教育新模式。”
目前,西航在“易班”優課平臺已開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20余門,參與人數10余萬人次;已推送了26期的“青春視點·時事述評”欄目早已成為同學們談論的熱點。穿行于各個二級學院的13場“時政大講堂”使更多學生了解并自愿加入“紅帆學社”這個紅色社團……
一組組鮮亮數據的背后凝聚著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力量,據第三方畢業生統計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滿意度高達95.3%,其中近50%的學生服務于部隊、軍工企業和國家戰略行業。”這也印證了西航思政教育指導方針的正確性和“到達度”。
俱往矣,數風流“思政”還看今朝。“我們下一步計劃擴大實踐教學的覆蓋面,把線上、線下教學推上智慧職教平臺,還要開展VR教學……總之,要為占據高校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貢獻‘西航經驗’。”閆紅茹信心十足地說。“這樣的思政課啟發我、感動我,我們都愛上。”
2019年11月28日上午,西航馬院教室內,思政課教師彭艷正激情地講述著“文化自信”的部分內容。她從文化“空心化”批判講到習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的“外交民族情侶裝”;又從破解KFC、托福教材背后的文化滲透,到以整堂“中國風”課件感染學生、筑牢民族根基……一節課下來,彭艷和學生進行了27次各種互動,臺下的目光始終追隨著彭艷的身影。
“這樣的思政課啟發我、感動我,我們都愛上。”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學生長世紀說。
彭艷一直要求學生把重要的概念和要點及時做筆記。“我們整個馬院的教師都要求學生這樣做,這是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做的。”西航馬院副院長閆紅茹告訴記者,高職學生起點普遍偏低,尤其是自2019年高職擴招以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生源的加入,使西航生源結構多元化,學院因此加強了對原有筆記的要求,并將其作為加強“一體兩翼”教學改革的“小妙招”之一。
“從院里講,我們始終認為課堂理論教學是思政課程的主陣地,要想方設法地占領它。理論學好了再加上實踐就基本完善了。”閆紅茹說,“這也正是西航‘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主要內核,所謂‘一體’是指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體;‘兩翼’是指通過做實課內、課外兩個實踐教學,延展課程覆蓋面,從而構成理論—實踐—理論的科學理論認知體系教學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2年,西航就已經開啟了“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2017年,西航馬院成為陜西第一家獨立出來的高職馬院,這為全體思政課教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教學改革也從此在全校范圍內大幅度鋪開。
經過3年實踐,馬院全體教師不斷改進,提純課堂含金量,最終形成了“馬院金律”:“導向”,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導學”,引導學生掌握課本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導思”,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能將學到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自身實際及社會實際相結合;“導練”,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思提煉升華,形成自己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學院通過“四導”全程關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
當同學們還在討論彭艷剛才的課時,另一堂思政課已經開始。這堂以“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為主題的課贏得了陣陣掌聲:“何鴻燊讓國家文物‘馬首’回歸國內,我認為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因為……”大一學生張皓從容地站在講臺上,動情地演講著,語言鏗鏘有力,每到精彩之處掌聲四起。
這個環節是西航馬院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叫作“時事述評”,屬于“兩翼”中學生課內實踐的一種方式。“每堂思政課前,老師都會讓我們準備與主題相關的評述內容,上課前老師還會再次把關。”張皓說。記者在他的筆記本上看到,為了這次3-5分鐘的評述,他工工整整地作了初稿和定稿。
“我特別喜歡這種方式,因為它不僅能促使我深入思考課堂上學的知識,還鍛煉了我的寫作、演講、思辨等能力。”自動化工程學院學生王祖印說。“每次評述完,老師都會給我們點評,讓我們知道好在哪兒,差在哪兒。”自動化工程學院學生謝代俊說。
“組織學生進行時事述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閆紅茹說,“采用這種方式主要還是針對高職高專學生思想行為上呈現出的認知世界碎片化、思維取向直觀化、生活世界淺顯化、精神狀態平庸化和人生選擇多樣化的特點,通過點評給予其引導。”“時事述評”已被立為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在陜西各高職高專中進行經驗推廣。
除了作述評,西航還有很多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內實踐活動:讀一本好書、看一部紅色影片、講一次思政課、參加紅色社團……自稱對這些活動“深有感悟”的王祖印告訴記者,從各種活動中他汲取了自強自立的力量。家境優裕的他不僅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還主動報名成為學校航空館的志愿講解員,他為自己感到自豪。
相對于課內實踐,另“一翼”課外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更是“絢爛多姿”:校史館、航空館、西飛公司、習仲勛陵園、東周兒童村……都早已熟悉了同學們的笑臉;紅色教育基地及各企業、社區、農村也一次次印下了同學們實地考察的足跡……
“零距離接觸、深入考察,不僅讓我更加具體理解了物態背后的西航精神、航空精神、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這些常掛在老師嘴邊的詞語是什么意思,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讀書的決心,我覺得我有目標了。”航空材料工程學院學生雷琦說。
“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活動都是在教師細心指導下完成的,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我們首先要提升自己。”剛在全國思政課大賽中獲獎的教師田謝軍說,“現在,每個教師都已經是‘合格產品’,每節課在做完標準‘基本動作’后,還可以發揮‘個性空間’,這都要感謝院里的大力支持和我們的團隊作戰。”
在與馬院教師進行座談時,記者發現:所有的教師,無論是在區上、省上或在全國獲獎的,還是未獲過獎的甚至包括新進校的研究生,在談及院里教研活動和科研項目的具體情況時,均是連細枝末節都講得無比清晰生動,或許正是這種集體忘我探索的精神使馬院人在3年中形成了一套“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教師個人成長成才和團隊整體素質持續提高為核心的“西航職院”教師培養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研·改·教的完美結合迅速補齊了馬院教師隊伍的短板。實際上,馬院參與研究實踐的教師大都工作在教學一線,他們在教學中都是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這一工作特點本身就非常適合這種培養模式。再加上院里把“一體兩翼”教學模式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項應用性研究,將全體教師都納入進來,幫助每位教師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著力點,解決了困擾思政課教師多年來科研立項難、發表文章難的兩大歷史性難題。僅在2019年,馬院就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馬院集體也在2018年、2019年連續2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團隊”建設和“擇優推廣”項目立項單位。這一舉措的落地實施使全院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步提升了一大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我革新的同時,學院還積極制訂培訓計劃,有目標地選派教師參加信息化提升、微課制作、形勢與政策、思政教材等各級各類專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馬院又實施了教師個人初備、教研室復備、馬院最終審定的“三級備課制”,常態化開展備學生、備內容、備教材的專題教研活動,以集體備課的方式共享智慧,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底高。從2017年開始,學院每年舉辦一屆思政課練兵賽,以賽促教,不僅極大程度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還固化了來之不易的良好教研氛圍。
“每一個章節,馬院教師都會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最后形成具有范本水平的高質量教案,以供所有教師使用。如遇賽課,大家會共同幫我磨課、提意見,有時候為了課本上的一句話爭論得面紅耳赤,討論一個上午。這不僅為我個人進步搭建了寶貴的階梯,也在不斷抬升我們專業成長的‘天花板’。”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王仙先說。
思政課教師李歡歡正在認真地講解教案中PPT上的內容,一扭頭,忽然發現幾位院校領導不知何時已悄悄坐在最后一排的位子上,正在認真地記筆記。黨委班子成員不打招呼推門聽課評課是西航警示教師守牢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的舉措之一,現已成為促進思政課教師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查漏補缺、提升課堂效果的長效制度。
“我剛開始很緊張,后來從評課中吸收了大量營養,現在反倒很希望我教室的門經常被推開。”由輔導員轉為思政課教師剛滿1年的李歡歡說,“我的課之所以直觀性強,就是因為有各位領導、老師幫我開的思政‘處方’。”
為了幫教師開“好處方”,學校黨委班子率先加強學習,改造思想,深化對思政課的認知,然后層層傳導,從思政課教師到其他學科教師,從輔導員到班主任,進行了一次次思想的“變法”。
“很多人都和李歡歡一樣轉變了觀念,原來認為推門聽課是‘緊箍咒’,后來都愿意讓大家來提意見,這種思想轉變對上好思政課至關重要。”閆紅茹說。
為了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形成“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氛圍,最近,學院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同意成立馬院黨支部,由組織部按照有關程序統籌考慮,并在津貼待遇方面適當向“多年不敢抬頭”的思政課教師傾斜;在科研立項中單列思政研究方向,還在干部配備、場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舉辦哲學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的管理辦法》《領導班子聯系思政課教師制度》《校、院兩級領導聽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度》《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方案》、將“大練兵”作為常規賽項納入質量工程年評年獎……一系列制度的相繼出臺,有力固化了學院教學改革的成果。
為了形成西航自己的特色,學院指導馬院編寫書籍以凝結集體備課成果,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學生指導用書和教師用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手冊》等飽含“西航味道”的教材。閆紅茹告訴記者,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有西航特色的思政課程始終是學院黨委進行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落腳點始終在學生和教師身上。
在閆紅茹辦公室一旁的一間辦公室內,一群學生熱烈的討論聲越來越大:“易班、青春時政等移動平臺是我每天都要進入的,我們紅帆組織的‘紅詩’朗誦正在被‘熱搜’,紅色電影影評也逐漸火起來了!所以我認為要加強……”
“那不算什么,我們在老師指導下利用暑假拍攝航空報國題材的思政微電影《凌云之志》才叫‘高級’,才叫‘轟動記錄’,還在武漢拿了全國的獎!還是要多拍……”
“那不還得益于我們士官學院的‘鼎力相助’!”“還是我們推出的‘學生講思政’影響大,點擊量高,下一步要……”
“士官學院的學生確實很棒,尤其是學校專門針對你們學院特點開設了“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后,整體思想水平更是上了一個臺階。”指導小組進行微電影拍攝的教師余琳推門進來笑著說,“不過其他的也很棒,萬人同學易班優課思政課程,還有你們的‘十個一’思政教育系列活動等都很不錯。”
余琳所說的是西航思政課教學開展的思政線上、線下結合活動。自2017年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后,學校結合學生實際調研結果,支持馬院建立線上思政平臺。線上·學生·線下思政內容活動同頻共振,使思政教學效果獲得前所未有的活力。“利用移動終端實時推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教育主題和與學生相關的活動,把思政觸角伸到每個學生的心脈里。”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建勛說,“從而形成與‘一體兩翼’線下模式相呼應的‘三心兩翼’線上易班思政教育新模式。”
目前,西航在“易班”優課平臺已開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20余門,參與人數10余萬人次;已推送了26期的“青春視點·時事述評”欄目早已成為同學們談論的熱點。穿行于各個二級學院的13場“時政大講堂”使更多學生了解并自愿加入“紅帆學社”這個紅色社團……
一組組鮮亮數據的背后凝聚著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力量,據第三方畢業生統計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滿意度高達95.3%,其中近50%的學生服務于部隊、軍工企業和國家戰略行業。”這也印證了西航思政教育指導方針的正確性和“到達度”。
俱往矣,數風流“思政”還看今朝。“我們下一步計劃擴大實踐教學的覆蓋面,把線上、線下教學推上智慧職教平臺,還要開展VR教學……總之,要為占據高校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貢獻‘西航經驗’。”閆紅茹信心十足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