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具有人文性、綜合性特點,學科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適時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在閱讀中,學生能感知文字魅力,實現自身思維與文本思維的有效對接,順利達成學習目標。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閱讀這個視角出發展開設計,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完成認知轉變,實現思維升級。

一、自主閱讀,感知文本主題內涵

新課改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凸顯。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閱讀是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習內容一般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學生要想掌握知識,必須對文本進行閱讀。閱讀形式多樣,自主閱讀是最常見也是最實用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強調突出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與新課改精神相契合。

學習人教版七年級《秦統一中國》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時,教師展示思考問題:秦朝是如何統一中國的?統一中國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鞏固措施?大一統的中國對后世有什么影響?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積極解決。要想很好地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生必須進行細致閱讀。自主閱讀給學生提供了更充足的學習空間,個性得到彰顯,很快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豐富有趣,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閱讀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對比閱讀,突破文本重點難點

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歷史教學手段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師進行積極主動探索,改變了過去那種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無論什么樣的教學形式,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突破學習重難點,順利完成知識學習。歷史是一門記錄社會發展的學科,知識之間存在關聯性。教師要關注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對比閱讀是將有聯系的內容放在一起閱讀,在閱讀中鑒別、對照,發現文章的特點。在學習重難點時,如果能夠采用對比閱讀,學生思維自然能夠得到發展。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認知君主專制在清朝的極端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清朝加強君權的相關內容并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后,教師展示幾則材料,包括唐朝、北宋、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在對比閱讀中,學生輕松地突破了重點難點。教師巧妙借助多元化材料,讓學生在對比中完成了知識內化,突破了學習重難點。

初中生學習過程中思維很容易出現偏差,難以精準把握學習重難點。這時教師就要發揮積極作用,出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引領學生思維走向正軌。

三、合作閱讀,梳理文本知識脈絡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歷史學科要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塑造核心素養。”這一目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需要教師采用更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合作學習是當前教育教學的大趨勢。在合作中,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既定學習目標,同時實現思維碰撞、綜合能力提升。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升級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合作能力生成。合作閱讀是合作學習的重要體現形式,就是借助集體的智慧,讓學生在合作中對文本有新的認知和理解。

《新文化運動》這節課的內容比較零碎,需要識記的知識點比較多,為了提升教學實效性,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將本節課學習內容分為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三部分,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任一部分,相同學習內容的學生組成一個探究組,在小組內閱讀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身心比較放松,愿意主動提出問題,學習探索熱情更高。針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特點,教師巧妙設計,從學生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合作閱讀。在合作閱讀中,學生精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初中歷史具有極強的思想性,知識比較零碎,要構建系統的知識脈絡,就需要教師做出努力。引導學生開展合作閱讀就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學生在閱讀中交流思想,提出疑難,解決問題,綜合素養得到提升,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

借助深度閱讀,學生能夠對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充分把握深度閱讀的價值,在歷史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讓學生在多元化閱讀中建立歷史認知體系,同時思維更加活躍,綜合能力、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 廣西玉林市北流市新豐鎮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