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
作者:郝中堂
發布時間:2020-03-14 12:29: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修訂中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北師大王薔教授也指出:“核心素養的建構必然引發我們對課程內容的重新思考和對教學方式的進一步優化,為解決目前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提供思路和途徑。”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養,在英語教學中如何使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地生根,產生有益的效果,為孩子終身學習服務呢?帶著這個疑惑,我們研讀“新課標”,挖掘核心素養的內涵,深入教育教學,走訪資深專家,以學生為本,以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人才需求和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出發點,進行了“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初見成效。現在,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英語閱讀課教學為例,談談我們課題組在閱讀課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
一、研讀“新課標”和核心素養內涵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礎
英語教學的四大核心素養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其中,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保障,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
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Section B,2b閱讀課的語言能力就是圍繞“未來生活(Life in the future )”這個話題,在正確理解目標詞匯、短語和句式的基礎上,能用其提取并表達相應的核心語言的能力。
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水平和特點。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使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在本節課思維品質是指:通過思維導圖和問題的設置培養學生對文章結構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未來機器人的發展進行大腦建構的能力。
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本節課文化品格就是指:學生對機器人的發展狀況和應用的感知。其德育目標就是通過機器人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學習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產生高效率的學習效果。本節閱讀課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在不同階段科學合理地提取任務的能力,一般以說、讀、寫表現出來。
二、學生為本,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人和塑造人,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離開“學生為本”,核心素養將是空中樓閣。傳統英語教學制約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共識。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印制并下發了《中學生英語學習調查問卷》“家長對英語教學的看法和建議”,《英語教師核心素養教學調查問卷》統計表明:學生、家長和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之所以感到厭倦,是因為他們感到每節課的教學是相同的,抹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題海戰術使他們難以提升學習能力,無暇顧及文化知識的吸納,聽、說、譯的能力難以得到培養。我主持的課題《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就是在學生對傳統教學法感到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展開的。通過我們在本校和其他5所學校的實踐研究表明,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英語學習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正確選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學習基礎。
三、精心設計教學思路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七單元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以《英語課標》和核心素養的內涵為基礎,以《教師教學用書》為指導,認真研讀課本,挖掘本節課核心素養的基本點,把本節課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任務不同,分步實施,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在讀前環節,通過導課使學生對機器人有所感知,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通過語言呈現實現語言能力的滲透;讀中環節,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文化品格的培養;讀后環節,利用思維導圖對文本總結,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總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場教育革命,是時代的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潛心研究,否則我們的教育就會落伍。我堅信,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一定能培養出充滿智慧、勇于創新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