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故事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作者:譚凌雁
發布時間:2020-03-14 16:51: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故事教學是語言領域重要的教學方式,提問則是故事教學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對此,教師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問題設計能力
1.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執教能力
這是教師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教師不僅要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還要學習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加里·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說:“有效的問題是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并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他認為,任何一種提問方式,只要引起了學生的回應或回答,就被看作是問題,如果某種回應或回答能夠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那么,這種問題就是有效的。因此,有效提問就是教師在精心設計問題的基礎上,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并對提問及時做出反思與回應的教學過程。
2.提問要根據具體教學活動需要而設計
每一個教學活動設計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初,教師就要明確某一具體問題是根據活動目標與任務的設問,而非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隨機性提問。換言之,這里的設問不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并能引發思考或引起共鳴、聯想、想象的問題。而且,所設計的問題要指向幼兒探索、思考與體驗,有利于引發幼兒的表達、表現與創造。
二、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優化提問策略
1.提問應由單一向雙向、多樣互動轉變
首先,提問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幼兒。教師提問往往會基于故事的教學目標和幼兒的有效學習來提出;幼兒的問題通常會基于自己的興趣、對故事的理解等出發。幼兒的問題可以使教師的提問更加聚焦、更具趣味性和針對性,與幼兒的興趣、動機、需求的契合度更高。因此,雙向有效互動可以使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入,語言學習更加有效。
其次是多樣性。就幼兒園故事教學而言,可以理解為同一問題多種問法、同一答案多種表述或說法。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可以對同一答案的問題作多種語言描述,為幼兒的語言學習提供示范。如教師比較熟悉的故事《熊貓百貨商店》,就可以將“故事里有誰”這樣的問題轉變為“聽了這個故事,小朋友們都認識了誰”“都有誰來過商店”等。同時,啟發幼兒對同一問題作多種表述或回答,這樣既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又可以使幼兒有更多的練習機會,也會豐富幼兒的詞匯,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2.提問應由程序化向啟發式轉變
在幼兒園故事教學中,啟發式提問可以在這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教師所提問題應具有聯想性或領悟性,即指點、闡明或引導幼兒的想法或思維;二是提問語要生動形象、自然有趣,能夠激勵或激發幼兒的聯想或想象。幼兒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易受情緒、情感的影響,教師若將所提問題設置在某種情景或氛圍中,可以有效開闊幼兒的思維與思路,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問題的套路化或程序化。例如:在故事《你喜歡誰》中,就可以將“小黑貓出門時是怎樣做的?小黑貓問路時又是怎樣做的”轉變為“小黑貓為什么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們該怎樣幫助它”。
3.提問應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開放式提問沒有標準答案或現成的答案,也不受故事情節和故事語言的限制,開放式提問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幼兒都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尤其是幼兒需要整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并結合具體問題予以綜合分析,這就有效鍛煉并發展了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開放式提問還會使幼兒“設身處地”地置身于故事角色之中,并體驗角色的感受或境況,與故事中的角色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其回答也更具創造性。引導幼兒進行仿編、擴編、改編、續編或創編故事,使幼兒在“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氛圍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進而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換言之,就是讓幼兒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已有知識和經驗,根據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去判斷、推理和想象,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和水平,促進幼兒連貫表述事件、事物。
總之,有效提問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能夠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故事教學和閱讀環境,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深刻理解故事或兒童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就會使故事教學不斷邁上新臺階,就能不斷豐富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全面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一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