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方面要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一方面要提高語文素養,塑造人格。但從當前的語文學習來看,教師如果忽視了有效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會陷入無序、高耗、低效,語文課堂也呈現出沉悶枯燥、低效拖延的現象,如何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這就需要教師介入學生自主學習的預習環節。

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教師是策劃者、參與者、評價者。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學情調研,要梳理課堂流程,要對學生進行分批培訓,要做探究學案編寫、任務分配;課堂上進行學習活動參與、課堂評價、課堂組織與管理;課后總結、反思、查漏補缺、測試鞏固等。

預習是高效課堂的基本環節,預習解決了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知識,那些自己學不會的知識,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學和群學、質疑和對抗、討論與交流來解決。但現實情況是學生預習效率低下,對學習目標、知識的重難點把握不夠,預習中或者認為知識簡單,自己都會了;或者認為太難,做不到與已有知識進行聯系、拓展,進而放棄預習,所以教師在預習環節要做好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具備很好的學科素養,要能夠挖掘教材,整合并拓展教材,點燃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基于學生的學習實際,我總結出了一個合理、可操作、有價值的學生自主學習預習環節的教師介入策略——探究學案的編寫和有效使用。通過教師的科學介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交流、主動質疑,打破沉悶、枯燥、低效、拖延的語文課堂現狀。

探究學案的編寫,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綱”,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方法得當、層次分明。重視對課標的把握、文本的解讀、問題的設計、檢測題的優化等。把握學情是前提,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儲備,以促進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

教師應嚴格遵循三維目標,依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問題的設計應該多元化、類型化、層次化。就問題設計的類型看有四種:呈現型問題、發現型問題、創新型問題、訓練型問題。呈現型問題就是幫助學生運用學習工具對接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查找資料、篩選信息、學會整合分析數據,就可以解答這些問題。發現型問題需要通過探索研究、推理論證才能解答,學生依靠資源、工具,借用方法和能力,進入一個比他們的經驗和自我世界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創新型問題多指答案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學生通過想象、創造,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給予多元解答。訓練型問題指緊隨知識點、難點和易錯點,配以相應的鞏固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例如,《項羽之死》的探究學案的編寫,四類問題的設置順序依次是:1.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項羽其人,回顧《鴻門宴》中的項羽形象、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等;還包括字詞句、文言知識的整理積累。2.明確史傳文學習的共性,總結項羽的人物形象(依據其編年體人生經歷表概括)。3.探討項羽之死的原因,探討生命與尊嚴的辯證關系。你對項羽的選擇怎樣評價,進而拓展對歷史上一些人物的生死觀的評價。4.文言文閱讀《巨鹿之戰》,積累有關項羽的詩歌和成語。

在這個探究學案中,預設的自主學習的軌道十分清晰,四類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各自完成其所對應的三維目標。以此為預習方案,由淺入深,照顧了各個層次的學生,促使他們主動解決問題,質疑、聯系、挖掘規律、反饋檢測。最后還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全體學生解答。

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是教育的宗旨。語文養成教育特別注重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注重學生自覺學習行為與習慣的培養。在語文老師的點撥引導和組織下,每一個學習個體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自能閱讀、自能探究、自我發育,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自信自強、思想自由、精神獨立。探究學案的編寫和有效使用,促進了自主學習,教師引導、激發、點燃了學生的想象力與思考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成了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碰撞與交流,進而生成更多讓人驚喜的資源,最終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成長,形成了好奇心、創造力、自信心的生長,從而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行動創新的能力,生成智慧,培育人格,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