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層目標”走向“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姜小衛
發布時間:2020-03-14 12:37: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最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確定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果說雙基目標是教學的2.0版、三維目標是教學的3.0版的話,那么,語文核心素養便是教學的4.0版。如何實現教學的升級換代,更好地指導語文教學改革?我們知道,學習目標是教學的綱領,設計好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更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
筆者嘗試使用房超平老師在《思維第一:全面提升學習力》一書中提出的“三層目標”設計思路,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因材施教原則落到實處,讓語文核心素養得以真正體現。具體來說,“三層目標”是指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而設定的基礎性、拓展性、挑戰性三個層次的目標。其中,基礎性目標要求100%的學生達到,拓展性目標要求80%以上的學生達到,而挑戰性目標則是供10%左右學有余力、基礎較好的學生選擇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挑戰目標,在探究合作中達成比教師預定的、自己能力和水平更高的目標。除了層次性以外,“三層目標”指向明確,在具體表述上使用“說出、辨認、復述、識別、背誦、回憶、選出、舉例”等行為動詞,使目標描述具體易于落實。在設計中,“三層目標”還強調以“我知道”“我能”“我會”等作為表述的基本格式,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激勵性,目標語言要求樸實無華、切合實際。
基于以上理解,我們嘗試將語文核心素養融入進“三層目標”中。如在《蜀道難》教學設計中,我們將學習目標定位為:
一、基礎性目標
①我能說出本詩的文學常識及創作背景。
②我能找到重點文言實詞并進行整理積累。
③我可以結合注釋完成詩歌翻譯。
④我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并完成全文背誦。
二、拓展性目標
①我能厘清詩歌的結構層次,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②我能通過詩歌中的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感受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領略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③我能找到詩歌中運用想象、夸張、襯托手法的語句,進而品味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④我能通過合作探究掌握詩歌的主旨。
三、挑戰性目標
①我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相關篇目,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路徑。
②我能模仿本詩進行創作,寫一首《蜀道易》以贊賞今之蜀道之便利;或介紹一處人文自然景觀。
而傳統的三維目標基本一致地表述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厘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②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③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和熱愛祖國和河山的感情。或者大而化之地把教學目標確定為“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三層目標”的設定較好地扣準“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核心素養,如“我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并完成全文背誦。”對應“語言建構與運用”,“我能厘清詩歌的結構層次,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體現“思維發展與提升”。“我能通過詩歌中的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感受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領略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側重于“審美鑒賞與創造”。“我能模仿本詩進行創作,寫一首《蜀道易》以贊賞今之蜀道之便利。”則偏重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當然,幾個目標之間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所交叉,相互映證。
對比來看,三維目標的表述偏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則變得虛無縹緲。最后一種簡單的教學目標設定除了缺乏實操性,也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與我們要求的育人目標相差甚遠。
在“三層目標”設計中,一方面要改變現在的目標表述思維習慣,真正做到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學情出發;另一方面要強化教師之間的合作,互相提醒、借鑒和啟發,這樣,既能有效減輕教師在具體操作上的負擔,也能夠讓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究落地生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嘗試與學生一同設計學習目標,真正體現目標的生成性、參與性和體驗性。
通過“三層目標”的設定,語文核心素養的落腳點直接變成了學生,被遮蔽的育人目標的顯性化,對綜合素養重視度的提高,都將在學習目標中有望得到改善。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