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的路徑與落腳點
作者:王向龍
發布時間:2020-03-13 15:3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歷史解釋”即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和理性分析。在本質上,對歷史的闡述都是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且處于核心地位。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景,學習歷史解釋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歷史事件創設情景,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明了地理解其歷史意義。學習歷史就是要學習歷史解釋,最終明白歷史事件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結果等。
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歷史教學。比如,在講到《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中的“貞觀之治”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呈現一些有關“貞觀之治”歷史事件的影視劇片段或者網絡短片,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出貞觀之治的面貌即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些資料,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此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歷史事件背景的演繹,結合相關歷史解釋,學生也能夠對歷史事件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和評判,掌握整個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所以,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有關的歷史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教學情景,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概貌,更能給學生提供比較權威的歷史解釋,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二、提出假設問題,探究學生認知行為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歷史素養,其核心即為歷史解釋素養。在適當的情形下,教師可以提出假設性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比如,《人類文明的開端》這一單元會涉及人類以及人類文明的形成。其中,人類的形成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順應學生興趣進行課程講解,并提出假設性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恩格斯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這也就從某一方面告訴我們歷史的開端。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出一些類似于“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你們認為沒有變化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雖然問題都有關于人類進化,但是都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然后,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回答是否合乎情理和邏輯,觀察學生是否存在不懂裝懂的情況,及時進行講解,并且在每位學生回答之后都進行點評,讓學生能夠自信勇敢地與老師進行互動。
三、從歷史資料入手,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之所以被稱之為歷史,是因為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進程中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所以想要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教師就應該注意從歷史資料分析入手。
比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這一課中,學生會學習到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和改進歷史,也會學習到《馬可波羅行紀》帶來的影響。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以辯證思維看待《馬可波羅行紀》中所記載的中國事件、這本書的內容給中國帶來的災難以及馬可波羅來訪給中國帶來的西方先進文明,讓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論。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應該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應該努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歷史解釋”素養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教學情景、引入歷史史料、提出假設性問題,為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 陜西省府谷縣第二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