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一個諾大的命題。學校德育若不能有的放矢,必然會流于形式,成為空談。那么小學德育,具體育什么?怎樣育?筆者的觀點是忌大、忌泛、忌空。

一、先說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生怎樣愛國?我們各個學校從幼兒園開始,每周升國旗、唱國歌,這是愛國教育的啟蒙形式。那么,為什么要升國旗、唱國歌?五星紅旗代表什么?國歌的意思是什么?放在幼兒園來講,孩子們未必能懂,可在小學就不一樣了,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辨識能力,教師可以給孩子們講解國旗、國歌的內容和寓意。同時,把國旗、國歌誕生的經歷,編成簡單而又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引導他們思想深處意識到國旗、國歌就是那些領袖、英雄的代表,也是全國人民的代表,教育他們愛國旗、唱國歌就是愛人民、愛國家。

特別應重視的是,愛國教育必須要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課本幾乎每一課都有濃濃的德育元素。例如,小學三年級的《富饒的西沙群島》,它讓學生知道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了解了西沙的自然風光,學生們特別是我們北方內陸地區的孩子,非常渴望一睹西沙的芳容。那么教師就要順勢深化主題,我在講課時就加了一點內容:“在我國,像西沙一樣的島嶼還有很多,如釣魚島、臺灣島,它們和西沙一樣的美麗漂亮。但如今有人要把我們這些美麗的國土分裂出去,我們愿意嗎?”同學們義憤填膺,記得有個叫宇宇的同學,沒來得及舉手,就站起來大聲喊:“不,釣魚島是我們中國的,決不允許這些美麗的島嶼被分離出去。”順勢我再次引導學生:“那我們該怎么做?”同學們七嘴八舌,情緒激昂,有的說,抵制日貨;有的說,不去日本、臺灣旅游等。學生們的說法五花八門,老師在此時要加以正確引導:“同學們,你們能有這樣的愛國之心,老師非常高興,老師為你們點贊。但是,作為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文化,學習歷史地理,在思想深處牢記釣魚島、臺灣島自古就是我們中國的國土即可。”最后再升華一下,教育孩子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長大后,我們一定要用各種方式保衛國家,守疆守土,建設這些美麗的島嶼,造福我們中華民族。”

二、再談愛心教育

愛心教育被稱為小學教育的“根”。小學二年級課本中有一首古詩《贈汪倫》,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一首佳作,詩詞用明快、夸張的手法,充分表達了曠世詩人對一位普通農民的深厚情誼。深化主題時,我這樣引導:“同學們,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感情是什么情?是不是被古人非常尊崇的朋友情,是不是友愛的崇高體現?一位大詩人能如此深愛一位普通農民,那么孩子們,我們為什么不能深愛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同學和師長呢?向李白學習,就要學習這種愛朋友、愛他人的愛心。”

在這個教學中,我特意設置作業:回家后向家長或其他親友表達自己的愛,方法自選,內容自定,第二天向老師匯報各自的做法。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愛心教育盡在不言中。

三、和諧友愛教育

培養這一品德的課文,從一年級上冊就有了。比如,《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雖然內容簡單,卻滲透了豐富的教育元素。冬天爺爺為小樹穿衣保暖,夏天小樹為爺爺遮擋太陽。其中,人與物的互助合作表現得淋漓盡致。沒有人類的保護意識,就不會有花草樹木給人類予恩賜。聯系當今社會實際,加深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認識。我提問:“咱們北方霧霾非常嚴重,誰知道,這是為什么?”學生們的回答內容廣泛而豐富。老師把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總結以后得出結論:我們必須學會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最后,再引導學生說說保護自然,我們具體該怎樣做。愛心教育,盡在課堂中。

四、合作友愛教育

小學生對合作友愛并不陌生,切合學生實際的友愛教育完成后,我們再來引申一下:合作友愛,有著很強的時代意義——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非常需要團隊精神。在三年級《一塊奶酪》的課文中“螞蟻隊長”的故事讓學生們很感興趣,我們會分析隊長的心理變化過程等,更重要的是,我們挖掘出了這一課的品德教育因素。“螞蟻隊長”如果只考慮自己,肯定是吃掉奶酪。那結果將會怎樣呢?學生們展開想象,結論很多。老師聽后深化總結:團隊沒有了凝聚力,人心就散了,什么也干不成。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團結的認識,并在生活中要重視團結,關心同學,關愛集體,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我們要認真挖掘教材內容,使品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不留痕跡,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