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說明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體。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說明文的文章結構、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展開教學,把握其文體特征,使學生獲得對這一類文章語言現象、表達順序和內在規律的領悟。

一、著眼文章結構,把握主要內容

關注說明文的結構可以發現,較之其他文體,其內在的邏輯和表達的嚴密性無出其右。說明文常見的順序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要學習說明文,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厘清文章的結構。以《新型玻璃》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分為三步:首先,讓學生通過讀文章,提煉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后,思考這篇說明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新型玻璃的,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最后,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樣的構段方式把五種新型玻璃聯系起來的。這樣安排教學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說明文在謀篇布局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是怎樣巧妙地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準確地掌握文章的結構,有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本文的獨特性,進而學到文章的精華。

二、聚焦語言特點,體會說明方法

不同于散文、敘事性文章,說明文往往要求語言表達在邏輯和科學上準確、嚴謹。以部編版《太陽》一課為例,文章采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了一些和太陽相關的知識,文章語言簡潔、準確。根據第二學段“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一要求,可以把“抓住文中的具體數字和關鍵詞,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作為本課的核心教學目標來展開教學。

在研讀太陽“遠”的特點時,將原文中的句子“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與修改后的句子“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要走好幾千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幾十年”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關注具體數字和如果、差不多、就是這些關鍵詞,體會句子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然后在學生充分體會的基礎上,總結“用上具體的數字、詞語可以使文章的表達更加準確”的說明特點。

把說明文的科學性和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將語言文字積累、運用的實踐貫穿于學生課文學習的過程中,依循文體特征,聚焦語言特點,可以更好地發揮這一類文章的教學功能,豐富并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素養。

三、關注表達方式,嘗試運用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說明文不一定是板起臉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痹谡f明性文體的語用教學中,應更關注作者的表達意圖和表達內容,研讀說明文可以發現其內在結構、寫作手法上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為例,《松鼠》一課語言活潑、情趣盎然,是典型的文藝性說明文。學習中可以根據說明文不同的文本特色,感悟課文語言表達上的異同,領會說明文的言語特點。

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布封筆下描述的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 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文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松鼠人性化。細細品讀,文中 “非常”“格外”之類的詞在句子中比比皆是,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我們再來看語言的節奏 “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這樣連續的四字短語, 簡潔流暢中又有一種令人不容置疑的味道。課后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更多關于松鼠的知識,以習作例文中《鯨》為例,鼓勵學生用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改寫《松鼠》,在語言互換中再次體會說明文語言簡潔、準確、嚴謹的特點。

總之,文體不同,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就不同。無論是教學還是寫作,我們都要有文體意識。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遵循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因勢利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讓說明文煥發光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果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