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我受邀擔任某小學賽教活動語文組評委,學校為21名平均教齡不足2年的青年教師量身定制了“以賽促教”的成長計劃。一節節風格各異、參差不齊的語文課,讓我不斷思考:一個新老師如何快速“站穩”語文課堂?應該上怎樣的語文課呢?下面結合課例來談幾點看法。

一、上一節最低標準的語文課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認為一節好課的最低標準,一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意識,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為什么教;二是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要達到最低標準,我個人認為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有目標意識,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標準,也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應當學到什么程度,達到怎樣的效果。作為新老師,“新”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所以要老老實實地研讀課標、研讀教材系統,即選文、插圖、注釋、課后練習題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在研讀教材時不僅要細讀選文,也應該細讀插圖、課后的思考、練習以及文中的泡泡內容,從而確定恰當、明確、全面的教學目標。以人教版第十冊中《童年的發現》為例,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理念和第三學段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及學生認知特點,確定如下適切教學目標:認識“胚、絞、汁”等七個生字,會寫“胚、臂”等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明白作者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的欲望及對童年、對生活的熱愛;學習作者概括介紹和具體敘述的表達方法。二是要確定清晰的教學內容。當下語文教材基本是“文選型”教材,多數課文是以文學類為主的各類作品,作家不是從教學的角度來寫作的。所以,教師要細讀文本,依據語文學科任務、學情、教學目標幾方面確定、開發教學內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見什么教什么,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

二、做小學語文的事

語文課其實就是兩件事,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是教學內容的把握與處理,后者是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而“教什么”決定了應該“怎么教”并影響著“教得怎么樣”,從教學有效性來看,“教什么”應該更重要。從當前語文課堂來看,大體存在以下三種水平:一是學生讀了課文,只是知道了一個故事、一件事情。這是沒有“入門”的狀態。二是學生讀了課文,不僅知道了故事,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樣的課表面看似乎好一點,其實不然,因為偏離了學科本位,沒有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把語文課上成了品德課。三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形成能力、陶冶情操,這就比較完整地實現了閱讀教學的目標。具體可從以下入手:

1. 教積累語言的方法

語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學習語文不是靠傳授,而是靠積累。豐富的詞匯是語文能力發展的根基,課文的教學價值首先在于字詞句的認讀與積累。指導學生背誦,可結合課文內容及語言表達的特色,教給學生適合的方法,積累才會更有效。

例如,課文《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者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課文表達方式上的突出特點。要積累這些文字,多讀幾遍甚至能夠熟讀成誦也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如果我們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表達上的特點,背誦就會顯得格外輕松。當學生發現了語言的密碼后,積累不僅節約了時間,還學會了方法。

2. 教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學會從“語用”的角度解讀教材,設計教學,走出過度剖析理解課文內容的藩籬,更多地去關注語言的運用,在有效的課堂實踐練習中,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如以“語用”的視角設計《一面五星紅旗》的拓展訓練。教師出示句子,學生思考,嘗試寫“突然,我摔倒在地上,面包店的老板______”,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

3. 教文本中隱含的東西

教給學生文本中隱含的東西,究竟哪些東西是課堂上必須教給學生的語文知識呢?學生自己能弄懂的,我們不需要教,教了也不懂的,也不要教,要教那些學生自以為懂了,其實還沒懂的東西,還有那些一經老師提示或點撥就能恍然大悟的東西。

曹文軒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課文是一棵樹,老師是一只大鳥,孩子們是小鳥,閱讀就是這些鳥一起棲息于文本這棵樹上。但這些鳥,不能總是呆在一棵樹上,要允許它們飛出去再飛回來。把握住好課的最低標準、做語文課的事,還應該給孩子一個具有開闊視野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