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媒體是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而出現的一類普泛化應用服務,其直接決定著學生的信息接收與認知方式,進而對高校思政課教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基于此,文章在系統總結社交媒體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挑戰的基礎上,又深入分析其給思政教育帶來的現實機遇,進而提出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使用社交媒體開展教學工作的具體方式。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深化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多樣影響的認識;另一方面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供必要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社交媒體 大學生思政教育 影響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社交媒體憑借即時方便、互動性強等優勢廣受人們的歡迎和青睞,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溝通與交流方式。大學生作為社交媒體的主要應用群體,其思想與行為深受社交媒體的影響,由此潛在地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帶來新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系統把握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創新教學方式,以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學生的特征,培養更多優質人才。

社交媒體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

1.對思政課教學目標提出更多要求

我國傳統的思政課程主要是以培養學生政治素養、思想修養為核心目標,然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與廣泛使用對思政課教學目標提出更多要求。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其中還存在大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另外,社交媒體中會出現一些曲解、誤讀政府行為和政策制度的負面內容,甚至有傳銷、賭博、詐騙之類的活動,這些均會對涉世未深的學生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應。高校應在思政課程中充分關注社交媒體對學生生活、學習、成長帶來的諸多影響,提高學生的媒體素養,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并搜集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更好地應對和處理社交媒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2.弱化了說教式教學方式的價值

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說教式,即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單向地對學生講授思政知識,而學生則處于被動聆聽、被動理解、被動認知的地位。這在學生接觸信息有限、尚未形成主觀態度的情況下,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學生在微信朋友圈、公眾號、聊天平臺等都能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如能在BBS論壇上看到大量觀點極強的留言。這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對于特定事件、問題形成獨立見解,而且擁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并希望能夠與教師、同學展開溝通與交流。這時,說教式教學方式的價值必然會被弱化,因它不僅無法順利實現預期的思政課教學目標,而且還易使學生產生排斥、抵觸等情緒,甚至會對教學內容和觀點進行誤讀。

3.導致形而上的教學內容不合時宜

思政課程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編撰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詳細規定了各個板塊的教學內容,以保證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全面性。這些內容均表現出形而上的特征,或是展示了特定的思想、觀點,或是表達原理、方法,抑或是描述觀念、標準等。當前,大學生能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大量最新的新聞信息,及時了解時事狀態,而教材中所描述的形而上的內容不僅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認知和理解,還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使其感到枯燥、乏味。在新時代環境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應結合大學生對于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識要點,建構起契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

社交媒體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

1.拓展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

受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的限制,以往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很少進行課下的思政教育和引導活動,從而弱化了課程教學價值。社交媒體在大學生中的廣泛普及和應用,為思政課教師策劃和實施課下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有效渠道。例如,思政課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授課主題,要求學生利用社交媒體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形成個人觀點和意見,再制作成PPT帶到課堂上為大家講述。思政課教師也可以獨立制作一些教學視頻,或者是從網絡中搜集一些主題講座、優質課堂視頻等方面的資料,放到社交媒體上,要求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教師還可以搜集時事政策解讀、社會事件分析之類的文章,將其引入社交媒體中,供學生進行參考學習。這樣,可將思政課堂教學拓展至課下,借助學生熟悉的社交媒體平臺,使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以更好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2.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常規思政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間和頻次十分有限,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較大“隔膜”,教師不清楚學生的思想狀態,而學生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又無法得到有效表達,這顯然不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一個跨地域、方便快捷的溝通與交流渠道,借助于社交媒體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可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圍繞某一知識點、事件、問題進行溝通與交流。這種溝通與交流是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學生不會因為面對面溝通而產生緊張心理,更不會因不好意思而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社交媒體激發了學生表達自我、溝通交流的意愿,大大增強了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據此可以更好地建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便于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激發了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

大學思政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道德修養、觀念水平及其他綜合素質,而這不能僅依賴于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更需要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持續不斷地提高個人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等方面的素養,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常規的思政課授課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偶爾布置一些課后作業,以了解學生對于特定事件、問題的理解與看法,這種方法很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行為。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拓展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例如,思政課教師可鼓勵學生講解思政“主題”,引導學生對于特定事件、問題進行討論,并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資料,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調查、研究、解讀、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調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其逐步形成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學生一旦養成這方面的習慣,便會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會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大學生思政教育對于社交媒體的使用方式

1.利用社交媒體展開主題討論

社交媒體弱化了說教式教學方式的價值,但也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利用社交媒體展開各種各樣的主題討論活動,如在微信群、QQ群、BBS論壇中引入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事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引導話題走向,糾正學生的負面觀點和看法,在溝通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生活觀念。思政課教師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隨時接受學生的咨詢、聊天,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地進行答疑解惑,實現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效應。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為每個小組布置一個調查研究的課后作業,小組成員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合作進行分工、討論、創作、修改等工作,以順利完成課后作業。這既拓展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提升了學生的思政課學習體驗,使其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甚至是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

2.通過社交媒體推送學習資料

手機、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與廣泛普及,為高校師生帶來了海量信息,但其中也夾雜著大量的不良信息。高校學生一方面缺乏甄別信息真假、優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缺乏搜集、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導致社交媒體中良莠不齊的信息極容易對學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基于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各思政課教材中的核心知識點及學生的認知與接受能力,從網絡中選擇有價值、有針對性的視頻、文章、圖片作品,在社交媒體中推送給學生,要求其獨立自主地觀看、閱讀、學習這些資料。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立足于這些資料創作一些文章,形成積極的、有正確導向的資料,再將其置于社交媒體中,以供其他學生學習,這樣會在學生中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思政知識學習氛圍和充滿正能量的精神態勢。

3.利用社交媒體創新教學內容

社交媒體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的一個突出挑戰便是導致形而上的教學內容不合時宜,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立足教材中的核心知識點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具體來說,思政課教師一方面需要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興趣愛好、認知方式等,以確定思政課教學核心目標,建構與此相符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需要通過社交媒體搜集一些最新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等,充實思政課教學內容,支持課程中的核心觀點,使學生能夠通過發生在現實社會中的事件來認知、學習思政理論知識。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將從社交媒體中搜集的視頻、圖片、文章等資料引入課堂,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總體來說,社交媒體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媒體應用服務,對其認知方式和行為、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給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也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挑戰表現在對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提出更多要求,弱化了說教式教學方式的價值,導致形而上的教學內容不合時宜;機遇則表現在拓展了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基于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開展主題討論,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料,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社交媒體的教學價值,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娉:《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0。

[2]劉俊敏:《高校思政教育互動式實踐指導》,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4。

[3]趙媛:《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管理現狀及對策》,《智庫時代》2019年第5期,第268-269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