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
作者:高 慧
發布時間:2020-03-12 14:24: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陜西紅色文化是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寶貴資源,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實踐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價值,但將其融入實踐教學時仍會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約。本文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以進一步提升校外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陜西紅色文化 高職院校 思政課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廳2018年度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陜西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結合的路徑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8JK0174)。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形成的具有思政育人意義的歷史遺存,是一種以物質形態、信息形態和精神形態為表現的資源。[1]陜西紅色文化是全國紅色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于陜西地域,融合陜西人文元素,具有本土特色。
2018年,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2]陜西紅色文化是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寶貴教育資源,對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具有地緣優勢,對于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有巨大推動作用。
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1.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支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3]紅色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優質特色文化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紅底色和精神脈絡,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2.是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教學感染力的教學資源
高職院校生源大多來自本省,本土紅色文化的浸潤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與興趣。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訪紅色遺址遺跡,講述身邊的紅色故事,查閱革命年代的文獻檔案,閱讀激蕩歲月的紅色著作,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歷史,認識到今天的歲月靜好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而這些仁人志士就曾經生活、戰斗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這種接地氣、動態的體驗,更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困境
1.學生參與興趣普遍不足
一是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甚少。當前,高職學生已進入“00后”,他們從小接觸現代文化,對于紅色文化的感知、體驗較少。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中又缺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一課程,致使學生史料積累不足。二是多元文化對學生的認知有沖擊。高職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有更多選擇,再加上受近年來充斥于網絡的歷史虛無主義影響使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了疏遠甚至排斥的情緒。三是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創新不足。傳統的說教灌輸式傳播使紅色文化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甚至對其有了敬而遠之的想法。
2.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有不少人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簡單地理解為思政課教師組織的校外社會實踐,認為陜西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只能依托校外紅色教育基地來實現。這種狹隘的認識阻礙了陜西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多途徑開展,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一切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都應該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更需各部門其他教師的共同參與。
3.師資力量薄弱
一是高職院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數量不足,實踐教學覆蓋率有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師生比往往達不到教育部要求,繁重的教研任務使教師組織實踐教學力不從心。二是指導教師實踐教學的理論儲備不足。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時,指導教師不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熟悉本土紅色文化,還要具備社會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然而,部分高職院校的指導教師缺乏社會學理論素養,未能在實踐中科學指導學生,致使實踐調研停留在游覽層面。
4.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經費嚴重短缺問題,難以規范化實施思政課實踐教學。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只是組織少數優秀學生進行調研,實踐教學覆蓋率很低,難以在學生中形成廣泛的紅色文化浸染。
5.實踐教學設置不規范
按照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并沒有單列出來,通常由學生處、團委、思政部(馬院等)等部門負責。課堂實踐大多采取案例討論、學生講授等形式;校內實踐有辯論演講、表演朗誦等形式;校外實踐則多是暑期社會實踐。大部分學校沒有形成實踐教學大綱及規范的考核機制,學生的社會實踐沒有學分認可,教師的工作量往往不被承認,導致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受挫。
陜西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立足學校實際,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手段,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
1.利用網絡資源,推進陜西紅色文化融入課堂實踐教學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平臺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載體,具有實踐教學優勢。一是網絡實踐教學契合時代發展,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搭建虛擬實踐場景,將陜西紅色文化用現代化手段展現出來,可給予學生全新的教學體驗,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二是網絡實踐教學可突破時空限制,教學資源豐富,能拓展學生視野。高職院校因受經費、時間、安全等因素影響,再加上師生比例較低,現場實踐教學只能組織少數學生參與,時間和次數也會受到限制。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查詢、瀏覽、獲取大量陜西紅色文化信息,教師也可以借助平臺整合資源,豐富教學素材。學院搭建網絡混合教學平臺,師生在平臺中分析討論,總結提升,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網絡實踐教學要取得實效,教師需注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1)課前做好準備。首先,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突出主題。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后,就開始收集并整理資料,再按照主題要求合理編排,不斷優化教學設計。資料要少而精,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體驗、討論時間;實踐教學設計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實時更新,以增強其實效性。其次,教師要提前做好班級分組,根據學生人數合理劃分,男女搭配。最后,教師要將預習資料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督促學生做好課前知識儲備。
(2)課中注重引導。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通過實踐體驗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深入理解并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高職學生理論素養欠缺,教師在網絡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使其由情境體驗向內心感受轉化,理論聯系實際,深化理論認知。
(3)課后凝練提升。課后師生可面對面溝通或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分享感受,進一步凝練紅色文化精神實質,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更好地指導學習生活。
2.打造品牌活動,推進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校內實踐教學
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把陜西紅色文化貫穿于主題活動,是促進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徑。學院以“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為主題長期、系統地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實踐“五個五十工程”。學院特成立專項活動領導小組,制訂實施方案,開設專題網站;校團委和二級學院按照文件要求多層次、多方面地開展“講(講革命故事)、觀(觀看革命電影)、唱(唱革命歌曲)、誦(朗誦革命詩歌)、走(革命遺址)”系列活動,在全校掀起紅色文化學習實踐熱潮,形成紅色文化品牌活動,為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搭建了廣闊的舞臺。一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讓陜西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普及到每一位學生。二是自下而上組織活動,形成全校學習實踐熱潮,并在主題網站上宣傳交流活動成果。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全校形成了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陜西紅色文化以其地域優勢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資源。為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學院需從“兩個結合”著手。
(1)有重點分層次,將重大活動與日常活動相結合。團委以重大節日、事件為契機,適時開展紅色文化大型主題活動;二級學院結合學生學習生活情況,把重點放在日常紅色文化活動中。
(2)立足實際,將部門集中組織與個人自主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團委、思政部、二級學院有計劃、分階段地集中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學院制訂計劃,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訪當地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參加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并做好跟進檢查。
3.建立校外紅色實踐基地,推進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校外實踐教學
建立穩定的校外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是推進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校外實踐教學是學生走出校門、投入社會調研實踐的重要形式,到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參觀走訪,學生的感觸會更深、興趣更濃、收獲感更強。比如在延安紅色文化現場實踐教學中,學生在溝溝峁峁中切身體驗惡劣的自然環境,聽鄉親們講述革命的艱辛,觀察被戰爭歲月洗練的遺物,再看延安市現在的繁榮發展,看人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內心觸動更大,會主動思考、討論為什么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革命斗爭能夠取得勝利,從而對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信念產生共鳴。建立校外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需注意以下幾點。
(1)基地選擇要遵循典型、實用原則。典型是指紅色遺址遺跡既能夠代表某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與革命特點,又能夠聯系當代社會實際,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實用是指紅色遺址遺跡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且交通便利、費用較少,現實操作性強。
(2)校外實踐教學經費支持有保障。學校應充分認識校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做教學預算時應安排專項經費,以確保校外實踐教學能有效實施。
(3)規范校外實踐教學過程。校外實踐教學不是去參觀游覽,而是用社會學方法深化理論認識的教學過程。一要不斷提高指導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通過購買教材、組織知識培訓、實踐研修活動等方式,幫助教師學習紅色文化和社會學知識,提高其理論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二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校外實踐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授社會實踐知識,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學生專業理論指導。
(4)做好后期總結考評。一是在走訪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對活動開展情況及時進行討論與總結,引導學生深刻體會陜西紅色文化的精髓,同時,要聯系課堂教學重點難點,以加深學生的理論認識,進一步提升其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在現場組織討論,答疑解惑;也可以回校后召開座談會,讓參與實踐教學的學生談感想、談認識,并邀請沒有參與校外實踐教學的學生參加會議,以擴大紅色文化的感染面。隨后,教師要督促學生完成調研報告,撰寫心得體會,再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交流與分享。二是根據學生實踐表現和總結收效情況進行考評。教師應結合課程要求和學生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考評體制和量化標準,并將此納入思政課綜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泰城:《紅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期,第72頁。
[2]《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年4月13日。
[3]習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349頁。
作者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