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分析
作者:李大艷
發布時間:2020-03-12 11:41: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當今,我國的英語教學體系逐步完善,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成了學校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但隨著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生態學等新興學科的興起,英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應該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流與學習。反觀我們現在的英語教學實際,存在著嚴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問題,呈現出了語言的負向遷移現象,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在中文語言環境中使用英語。對此,本文介紹了文化生態學的內涵及其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厘清了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及成因,并總結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 英語教學 傳統文化 失語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生態學視閾的認知文學研究》(項目編號:XSYK18034)。
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劇,英語是當今世界上最普遍的溝通媒介,我國的高校也相繼開設了這一門語言學科,并十分注重英語語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如今英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甚至擠占了我國母語應有的席位,致使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語現象,其具體表現在在表述我國的文化風俗、歷史典故、傳統節日的時候印象不夠深刻,在日常英語交流中難以準確地使用相應的英語詞匯介紹自己家鄉特有的文化習俗,對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神明信仰更是不甚了解,而對于國外的飲食文化、洋節、洋務卻如數家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出了問題。法國語言學家梅耶認為,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文化是一片土地文明的象征,文化在語言教學中本應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況且當今世界,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與古老的華夏文明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外國人前來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始終堅持本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重視起對中國國情與中國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告別我國傳統文化的失語現象,樹立健康的語言觀念。
文化生態學的內涵及其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一詞是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于1995年發表的《文化變遷理論》提出來的,是一門新興起的交叉性學科。其放眼于文化學的研究領域,并以生態學作為考量標準,主要研究的是文化現象與其周圍生態環境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廣義的文化生態學泛指一地的自然環境、經濟體制、社會組織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影響力,狹義的文化生態學關注的主要是自然、社會與文化間的雙重互動。
文化生態學的學科誕生使人們開始更加客觀地關注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周圍的語言環境,一個地方的文化生態應該是多元、動態、平衡的。首先,在文化生態系統內部,多元的文化因子應當呈現出和諧共生的局面,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并對其他文化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確保積極健康的溝通,以便共同繁榮整個文化生態圈。其次,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文化間一定會在交流與碰撞中發生著選擇與融合,彼此產生新的特點與差異,互相補充,互相競爭,從而使文化生態系統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中獲得新的生機。再次,無論這一文化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多少文化因子,都必定存在著彼此間相互制約、共榮共生的局面,這樣一地的文化生態系統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而不至于消滅掉一些種族。
基于上述考慮,高校的英語教學也應該遵守文化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第一,我們所學習的英語語言應當與我們的母語是地位平等的,各自有著自身的語言特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尊重語言差異,從大的文化視野角度來看待不同語言現象的交流活動。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端正文化價值觀念,不要崇洋媚外,以免產生“民族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造成母語文化失語的現象。第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大學生意識到,漢語和英語學習應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應隨便地拋棄其中一方。大學生首先要充分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民族文化心理,這樣才能保護好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加自信地擁抱世界上的其他語言。只有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語言學習的靈感才能被徹底地激發出來,才能有更廣闊的胸襟與文化視野來放眼看世界。第三,文化全球化打通了世界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橋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漢語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要想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優秀文明成果介紹給世界,跨文化交際的本領非常重要。在文化傳輸的過程中,大學生應樹立平等的文化觀,重新審視與思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比較與感受中建立自身的文化觀念,以便更好地掌握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因素等。
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及成因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本該遵循文化生態學的觀念,從動態與平衡中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并自覺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確保文化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但如今的英語教學卻由于教材的單一性,教學觀念、文化觀念的偏頗以及就業壓力、社會風氣等因素的影響而片面割裂了語言學習與文化承襲之間的關系,使很多大學生身上都存在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的現象。例如,談到中國的針灸、推拿、茶藝、武術、瓷器、絲織、京劇等傳統國粹,大學生普遍不知道其源起,也不懂其中的藝術。對于中國傳統哲學如易經、儒學、道教等,大學生會認為這些都是過時的理論,與現在的科技時代距離很遠,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更有甚者對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文化典籍也不感興趣,也沒有去過什么頤和園、萬里長城、秦始皇陵。他們每天接觸的都是麥當勞、可口可樂,兜里揣著iPhone,滿口英文,過的是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看著NBA聯賽。在英語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他們無法深入地與外國友人探討中國文化,對中華文明、歷史事件、風俗習慣、道德哲學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話題經常表現出不知曉、不理解的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1.教學課程設置不當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迫于職業發展的需要與就業形勢的嚴峻,高校教師過于注重傳授給學生英語基礎,幫助學生快速提升成績。為了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部分學校在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還會增加諸如英語語言學、英語詩歌、英美文學、英語報刊選讀等課程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英語文化和西方國家的社會生活。在教師長期的帶領和文化熏陶下,學生會不自覺地認為英語語言及文化本身具有超越漢語的優越性,進而產生崇洋媚外、向往西方國家發達的經濟環境及開放的思想與生活狀態的想法,再加上英語專業的學生并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到關于中國語言文學及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會使學生的語言環境更加單一,對漢語文化的了解更加片面,繼而導致他們逐漸放棄了母語文化。
2.教材內容的選擇不合理
當下英語專業的教材往往選擇原版讀物,在編寫立場及內容選擇上偏向于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及觀點立場,他們所認識到的中國很可能是不全面的、靜止的,對于中國的態度也可能是敵對的、不屑的。他們通常大肆宣揚資本主義國家在科技、經濟、思想方面的先進性,而對中國文化很少提及或采取批評的態度。縱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材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精讀教材》,在120篇選文中僅有3篇涉及了中國文化,分別是:適應新文化、各國婚姻觀念、華裔回國經歷。再如《浙大版新編大學英語精讀教材》,中國文化的比重也僅占2.9%,這一比例很難使大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擺正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間的關系。
3.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
自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以來,西方文化如洪水般涌進了中國人的生活中,西方人的現代科技成果、明星文化、潮流穿搭、價值取向、文化習俗、思想觀念等迅速吸引了中國人的眼球。導致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始終是中國人保持著仰慕、熱愛、向往的心態,普遍認為外國的一切都是先進的,是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留學熱更是帶動了一批大學生渴望出國深造的心理,于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一味地盲目追隨西方文化潮流,而忽視了中國英語的現實需求。還有些學生認為,要學好英語就要掌握西方人的思維觀念,而過多地吸收中國文化理念只會產出中國式英語,讓自己的英語表達更加不地道,因而忽視了對漢語文化的汲取。
克服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的方法
1.改革課程與教材設置,增設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
費孝通先生認為,只有先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了所接觸到的多元文化,才能在世界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因此,在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高校也可以適當地開設一些類似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哲學、大學語文等選修課程,使大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歷史。同時,在英語教材的設計上,有關的專家學者要注意多增加一些關于講述中國傳統文化風俗、民族心理、社交禮儀、價值觀念的文章,還可以選擇以外國人士看中國的視角來介紹中國文化,或選取一些華裔作家的英語文章進行學習,站在文化反思的視角上幫助學習者樹立客觀、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觀念。在課后練習及作文布置環節,設計者可以采取文化調查、案例分析、文化討論、表格制作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落實,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使他們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科學方法。
2.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其科學的英語教學方法
為了消除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需要積極發揮教師的科學引導作用。英語教師首先要能提高自己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能力,擴大自己的見聞,更新自己的文化觀念。平時可以利用參加業務培訓、閱讀報刊雜志、觀看教學視頻、互聯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來提升自己,增強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教師要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授課,可以對比著中國傳統文化來介紹西方文化,讓學生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養成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還可以邀請一些外教共同參與文化討論,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
3.積極營造跨文化交際環境,在運用中提升語言能力
學生學習語言是為了今后的運用,而使用的語言環境必然是跨文化的交際場合。因此,高校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就要培養學生的獨立身份意識,培養其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讓學生在模擬的交流環境中大膽地練習使用英語,并要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使學生掌握扎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積極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立足本土文化,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促進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為此,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語言交際活動,如大學生訪問團、交換生、文化專題講座、文化匯演活動等,讓學生充當翻譯和交流大使,給其提供充分的鍛煉機會。
結 語
“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這是由于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有失偏頗及教師的教學不合理導致的,在社會風氣的助長下,這一形式愈演愈烈。但學界也已充分認識到了英語語言中國化的現實需求,看到了當前大學生缺乏獨立的文化人格及文化積淀的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的改善。在今后的教學中,教育者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推進語言文化的均衡發展,遵循文學生態學的語言規律。
參考文獻:
[1]王薇:《文化生態學關照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教育現代化》2016年第10期。
[2]楊娟:《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第28卷第10期。
[3]譚蘇燕:《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探討》,《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3卷第5期。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