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教師職責
作者:劉 楊 趙 煒 武紅江 陶 晴
發布時間:2020-03-12 20:17: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校學術期刊的編輯除了對作者進行論文寫作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外,還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同行專家的評議就作者的科研選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議,通過論文發表提升作者的論文撰寫水平,從而培養學術研究新人。長期的高校學術期刊工作實踐表明,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作者撰寫論文方面起到了專業教師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學術期刊 編輯 教師 作者
高校學術期刊以其特殊的功能[1]在所屬高校的學術交流、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作者提供的稿件,可以說作者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的血液[2],同時期刊又將作者的成果發布和傳播出去。這其中,編輯與作者雖是相互協作的關系,但在實際中要求編輯要比作者站得更高,對讀者和學術負有更大的責任[3]。
高校學術期刊的辦刊地點一般設在校園內,因而高校的作者,尤其是剛踏入科研隊伍的研究生作者,從情感因素和位置因素來說,他們與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及編輯更親近些。編輯則可以與作者近距離接觸及面談,也可以通過電話或者來往函件的溝通與作者一起分析專家意見,從而給予作者一些好的建議和指導。還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作者進行科研方法和科研道德方面的教育,從而幫助作者在各方面盡快成長[4-5]。因此,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能“為人做嫁衣”[6-7],還可以起到專業導師的作用,甚至在有些方面給予作者的幫助比他們導師更專業、更實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就是作者的教師。
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成為教師的客觀和心理因素
當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借鑒國外名校的辦學經驗,提出辦研究型大學,即大大提高研究生的招收比例。拿筆者所在大學來說,目前在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已有近2萬人,而研究生導師的人數卻相對較少。一些比較有名的教授甚至同時有四五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縱使不擔任任何其他職務,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指導這么多學生的論文寫作和修改,更不要說有關科研論文寫作規范和科研道德方面的教育了。要知道,許多知名教授往往擔任更多工作,這就更難保障指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了。因此,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肯定作者選題后,有責任幫助作者修改和完善論文,這無形中就承擔了很多本該指導教師做的工作。作者與沒有利益關系的編輯打交道時也會少些心理隔閡,交流起來更隨意和親近些。有時作者會就自己在研究中的各種問題與編輯交流,甚至是求教,編輯也因而成為了作者心目中極具親和力的教師。
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成為教師的意義
1.發現、鼓勵和舉薦科技新人
大量的數據統計結果表明[8-9],國內很多院士等學術“拔尖人才”,他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或起步階段(副教授以下職稱)的論文往往都是出自本校主辦的學報。在學報的發現、肯定、扶植和幫助下,一步步走進學術殿堂,逐漸有了學術地位,最終成為某一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或學術名家、大師。以筆者所在大學理學院畢業生陳勇的成長經歷為例,陳勇在讀大三時(15歲)就撰寫了《非Hansdorff線性拓撲空間拓撲結構》的專業論文,編輯并未輕視這位年輕作者的習作,而是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注。經過編修加工,該論文很快就在《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刊發,借助交大學報的傳播影響力,不久后被美國一流學術期刊《數學》全文轉發,引起了數學學界及大眾媒體對陳勇的極大關注。
2.在學術研究上給予建議和指導
學科編輯常年從事該學科研究論文的遴選工作,對學科的前沿性研究動態接觸比較多,通過同行專家的評審意見,可以在選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給予作者良好的建議和有益指導,幫助作者發現和提煉更具創新意義的理論、方法,從而使其寫出更高層次的論文。
一般來說,作者投稿的選題,也是他們博士論文的選題,如果被同行專家評價選題一般,則可能會影響作者其后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同行專家評審。如《根據MRA實現腦部動脈樹的三維可視化》的第一作者是我校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編輯在兩位外審專家中特地選擇了一位臨床醫學專家評審。這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的教授的評審意見:“該文無理論或方法學上的創新,盡管在科學性方面沒有問題,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無任何臨床應用價值”“作者不了解臨床醫師的要求,其所獲圖像還不如原始影像提供的信息多,對臨床工作無幫助”等。退稿時,編輯除了附上詳細的評審意見外,還打電話與作者進行了溝通,建議作者能向臨床影像學醫師請教,以了解實際情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調整博士論文選題方案。由于編輯工作的到位,再加之作者的努力,這位作者后來順利拿到學位,現已成為國內某985高校的副教授。每年的教師節編輯部都會收到作者送來的鮮花,這也充分說明了作者對編輯真摯的感恩之情。
3.在論文寫作上給予作者指導
由于種種原因,高校學術期刊的來稿多是內容“二流”,寫作“三流”的稿件,作者也大多是初次撰寫論文,往往是邏輯混亂,表述不清晰,有些干脆類似于實驗報告。但編輯必須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作者一起把這些論文“打磨”成優質規范的稿件。
對同行專家評審意見,很多作者或理解偏差,或想法“繞道而行”。對此,編輯會對照同行專家評審意見,逐條幫助作者分析,找尋問題的癥結和修改的切入點。
對待發表的稿件,編輯的編修工作更是嚴謹認真,從科學性和邏輯性角度去理解和判斷作者的表述是否正確。按照科技論文撰寫規律對題名、摘要、引言等進行編修加工。對文中量和單位、圖、表、參考文獻等部分,按照國家標準規范幫助作者修改,當遇到作者所強調的行業表述和國家標準規范相沖突時,編輯耐心與作者討論,共同尋求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表述形式。
近年來,為了提升網絡環境下的學術論文傳播效果,增加學術信息的傳播顯示度和傳播效能[10]。在稿件編修時,編輯非常注重幫助作者修改論文題名、關鍵詞、中英文摘要等,這不僅幫助作者提高了寫作能力,還使論文的網絡下載頻次和引文頻次得到了極大提高。
有作者在感謝信中寫道:“雖然以前看過一些技巧,但真正理解還是在修改文章中”“編輯老師對我論文寫作的指導,讓我確定了我的寫作風格,從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得益于此,我去年年底順利畢業,今年還評上了副教授”“在和編輯老師的交往中獲益匪淺”等。
4.科研態度和學術道德教育
近年來,學術期刊都加大了打擊學術不端的力度,但仍有不少作者心性浮躁,急功近利,采取各種手段對付不端檢測。對于檢測或審稿中發現的不端問題,編輯不是以退稿完事,而是對作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希望他們引以為鑒,樹立嚴謹求實的科研觀。
核查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的準確性對于作者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工作。編輯利用自己的專長,通過各種網絡文獻數據庫搜索、查找、補充或更正作者參考文獻的缺失和錯誤之處,教育作者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編輯的這些工作不僅使作者準確合理地標注引文,還科學規范地使用著錄文獻。
對于作者出現的人云亦云和粗心大意的問題,編輯則通過在稿件處理的各個階段嚴謹細致的工作,給作者樹立教育、示范和引導作用。對作者論文中的實驗數據和科學表述,編輯要有職業敏感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在一位青年教師的論文中,表2為“研究區域大氣降塵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統計分析”,其數值都是5位數,而作者并不清楚這些數據的物理意義。編輯反復核對查詢后,認為這些“含量”應該是“質量分數”,作者在數值中少乘了10-6。經過編輯耐心講解,作者才搞清楚了“質量分數”概念。一位青年教師在來信中寫道: “我現在作科研比之前要認真很多,凡事都多問一個為什么,深究一下其中的道理,真的收獲很大。”
結 語
面對勢在必行的高校學術期刊體制改革,面對新時期學術期刊工作者新的歷史使命,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轉變觀念,認清使命,加深自己對學科知識的了解,增強自身的編輯業務素質,使自己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給作者提供最專業的服務,當助力科研的有力推手,使高校學術期刊真正進入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和人才培養主航道。
參考文獻:
[1]陳浩元、鄭進寶、李興昌 等:《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功能及實現措施建議》,《編輯學報》2006年第18卷第5期,第323-327頁。
[2]葛趙青、趙大良:《論學術期刊編輯與作者間的博弈》,《編輯學報》2009年第21卷第2期,第168-170頁。
[3]趙大良:《科研論文寫作新解——以主編和審稿人的視角》,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李麗、匡云、張風蓮:《高校學報編輯對研究生作者的指導極其意義》,《編輯學報》2006年第18卷第4期,第313-315頁。
[5]齊琳:《高校學報與學術新人的培植》,《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9年第17卷第1期,第25-27頁。
[6]李振榮:《關于編輯職業比喻的若干斷想》,《編輯之友》2011年第6期,第80-81頁。
[7]朱麗琴:《建構新時期的編輯價值觀——對“為他人做嫁衣”傳統價值觀的超越》,《中國編輯》2012年第1期,第77-80頁。
[8]趙大良、杜秀杰:《簡論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編輯學報》2009年第21卷第5期,第380-381頁。
[9]《數據與成果》,《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05年第41期,第67-77頁。
[10]杜秀杰、趙大良、葛趙青 等:《數字出版時代如何提高科技論文的顯示度》,《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年第23卷第1期,第126-128頁。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 陜西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