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語境下高校嗩吶文化教學研究
作者:王勇華
發布時間:2020-03-12 19:58: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嗩吶能夠通過在多重語境環境下的感情表達,使聽眾獲得不同的感受與收獲。本文嘗試通過嗩吶文化建立一個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使更多的人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繼而去接觸和探索我國傳統文化。另外,本文發現盡管我國部分高校的公共課程開設了相關音樂課程,但大多數都是以綜合課程為主,而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都是在課程中以穿插方式進行授課的,對于民族音樂的講解及介紹內容比較少,對嗩吶文化的講解更少。因此,本文強調在藝術院校中要注重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介紹及民族音樂的教育,這將有利于建立藝術院校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多重語境 嗩吶文化 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藝術項目《網絡文化視角下“神曲”的音樂形態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SY2017050)。
引 言
在多重語境嗩吶文化教學模式下,嗩吶不僅被用于演奏我國傳統樂曲,同樣還被用于演奏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知名樂曲,通過對比及觸類旁通,加深學生對嗩吶文化的理解。基于此,高校要合理安排課程[1]。調研發現,高校的嗩吶課程教學中,有許多參加學習的并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因此,在實際的嗩吶課程學習中,許多學生認為自己并不是音樂專業的,并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這導致我國部分高校的學生對音樂課程的了解程度和興趣均受到了較大的局限,嚴重影響了民族音樂中嗩吶音樂的推廣。針對這一情況,高校的公共民族音樂課程應盡早完善課程教學方案設計,讓更多的學生對嗩吶這一民族傳統樂器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并借機加深高校學生對我們民族音樂的了解程度。
高校嗩吶文化的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
目前在藝術學院開設的傳統音樂課程中,大都是以古箏、笛子等大眾化民俗樂器為主。嗩吶作為比較接地氣的一種樂器,并不能受到學生的喜愛[2]。筆者在調研陜西高校學生對于樂器學習興趣的過程中發現,在古箏、嗩吶、琵琶及西方民俗樂器選擇中,有24%的學生選擇了古箏,21%的學生選擇琵琶,32%的學生選擇西方民俗樂器,只有5%的學生選擇嗩吶,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學生學習嗩吶的興趣并不高。
2.與校園文化銜接不足
從傳統中國的教育方面來看,高校教育都是由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互補充的地方,這些相互補充和融合的地方也包含了音樂課中的嗩吶文化教學。通常來說,高校的第一課堂一般是與素質教育相關的必修課,這對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作用極大;第二課堂是在教學的形式上要靈活多變,是以課堂講座和演出的方法來體現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兩者相結合才可使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在高校得到迅速發展。本文針對陜西某高校的調研中發現,該校學生一般都是通過社團活動去了解一些傳統音樂知識,其中只有9%的學生對嗩吶文化感興趣,這部分學生在學校也只是發揮了配角的作用,這就會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和嗩吶文化交流教學模式嚴重不符。
3.教學模式不夠成熟
高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教材的選用和傳授知識部分緊密相連。當前我國高校對如何選用適合的教師來進行相應課程的教學活動等方面,已基本具備針對教學任務進行的綜合型考量[3]。然而,這種考量方式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部分教師只是對其中的某一課程比較精通,但對傳統文化的知識并沒有過多了解,文史方面的知識比較單一,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只是照本宣科或用一些專業的術語故弄玄虛,并不能幫助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傳統文化、傳統樂器的藝術魅力和精髓。加上教師的流動性較大,教材并不穩定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教學模式不成熟,這就需要促使教學評估實現制度化,以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多重語境下推廣嗩吶文化教學改革的建議
嗩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溝通各世界各地、各民族及國際友人的橋梁[4]。我們在多語境環境下,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嗩吶文化,使其能夠對以嗩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學習興趣,繼而加深他們對民俗音樂的了解和認同。具體來說,在引導學生學習嗩吶文化的過程中,要多對他們進行基本功的訓練,通過指法、氣息等的訓練,使他們能夠進行基本的嗩吶吹奏,進而再進行其他課程的安排,具體如下。
1.合理安排課程
高校對民俗音樂的教學設置并不是特別重視,在大多數的高校選修課中,民族音樂的課程設置較少,嗩吶文化教學設置就更少了。因此,不論教學活動的時間還是質量等均難以保障。這也是導致嗩吶教學在高校中難以得到發展的原因之一。各大高校面對這一問題如果能作出合理的課程安排,例如將高校的公共民族音樂課程提到教學方案設計之中,使更多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能對嗩吶音樂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等。
2.師資隊伍提升
我國高校的教師大部分來自于學校的畢業生,只有極少數高校會從企業及科研機構引入具備過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優秀人才。因此,我國部分高校的教師有著重理論輕實踐等方面的特征,這些教師都缺乏在行業工作的經驗及工作認知,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達不到高校音樂教學的要求。同時,由于在高校公眾課程中嗩吶專業課程也不屬于教學的重點,所以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嗩吶文化課程重視程度不足。然而嗩吶文化是一門民間藝術課程,對任課教師的要求其實是相當高的,任課教師必須將嗩吶文化發展及歷史的變遷聯合在一起授課,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良好的課堂授課效果。因此,我國高校需要對嗩吶專業的師資隊伍進行提升,以確保嗩吶文化教師擁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3.多樣化授課
音樂是一種文化審美與實踐相結合的藝術課程。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化特點的嗩吶在表達形式上會更加偏向于表達藝術創作人員真實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通過實踐方法,以觀摩、鑒賞等方式進行授課。在實踐教學方面,要保證良好的嗩吶課程的課堂學習氛圍。觀摩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嗩吶文化直觀且立體的藝術效果,可讓學生領略出色的嗩吶藝術家的表演風采,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讓學生在課上獲得更多的關于嗩吶表演、嗩吶藝術研究方面的直觀體驗。鑒賞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觀點,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和音樂素養。
4.有效促進了多重語境環境下高校教學中嗩吶文化的交流
教師在利用嗩吶為學生演奏我國嗩吶傳統樂曲,或者進行嗩吶教學時,也應注重在多重語境環境下引導學生嗩吶文化的交流。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嗩吶藝術審美鑒賞觀點的同時,可以為學生詳細講解嗩吶文化“產生—發展—興旺”的歷史,從而使學生對嗩吶文化有更加完整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嗩吶文化的特點,為學生講解嗩吶文化中所蘊藏的哲學原理,讓學生能夠通過嗩吶文化的學習交流,對我國的傳統哲學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嗩吶文化的理解。
據筆者對眾多學生在基于嗩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中的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通過對嗩吶文化的審美鑒賞與學習,接觸到了更多的傳統文化,這激發了他們學習、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因此,在嗩吶文化審美交流的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嗩吶文化的交流是必要且必須的認知。通過基于嗩吶文化審美價值的交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嗩吶文化的理解,促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以嗩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優秀文化。同時,在嗩吶文化審美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獲得更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從而以學生為主要視角進行嗩吶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
結 語
嗩吶文化藝術作為民俗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歷史的變遷中有了無數經典作品。本文根據高校嗩吶教學的現狀和其中的問題,提出了改善嗩吶課程教學現狀的一些建議,并通過某高校現狀的調查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掌握了嗩吶教學課程的一些實際情況。今后我國高校嗩吶教學課程改革工作應主要從安排課程、提升師資隊伍、多樣化授課等方面進行合理安排。
參考文獻:
[1]王善虎、周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策略探析——以碭山嗩吶為例》,《藝術百家》2016年第1期,第252-253頁。
[2]袁茵:《碭山嗩吶與沛縣嗩吶藝術特征及發展歷程比較分析》,《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第21-24頁。
[3]巴山:《竹嗩吶:演繹竹鄉人情懷》,《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第72-74頁。
[4]魏瑞新:《戲曲音樂伴奏中嗩吶的應用》,《戲劇之家》2019年第10期,第59頁。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