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專業院校的藝術素質教育作用及改革探討
作者:張 瑞 裴 揚
發布時間:2020-03-12 19:45: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航空航天專業院校培養的學生除了要求專業基礎扎實外,還要求其具有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目前該專業藝術教育存在的形式單一、實踐環節少、成效不顯著等問題,本文從培養方案與教材體系修訂、教育與評價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學科交互融合、多元藝術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改革措施。
[關鍵詞]航空航天 藝術教育 教育改革 學科融合
航空與航天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領域,其重要戰略意義不僅表現在對于國防、國民經濟的直接影響,對國家工業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航空航天專業除了具有工科專業一般的特征外,還具有其獨特的地方,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由于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高、精、尖等特點,在該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除了要求學生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強外,還要求其具有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根據該專業的特殊性,進行藝術滲透與教育模式轉變,是航空航天專業院校素質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對此加以探討,并提出一些解決思路與對策。
航空航天專業院校藝術教育的作用及存在問題分析
藝術素質教育促進身心健康,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豐富視野與思維,從而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航空航天人才培養的需要。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不僅在導彈及火箭等尖端領域作出了巨大成就,而且在音樂、攝影、繪畫等方面也頗有造詣,他認為[1]:正是音樂藝術里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是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才能避免死心眼兒、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可見,人文素養與科學研究不是截然分開的,豐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培養樂觀精神和毅力的重要手段。
藝術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航空航天專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其專業設計中的創造力。在航空飛行器設計領域,流行著法國著名戰斗機設計師達索講過的設計理念——漂亮的飛機就是好飛機,這就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例如,戰斗機越來越朝著流線型方向發展,以提高飛機的升力、降低飛機的阻力,實現優越的性能和良好的經濟性。在航天飛行器設計領域,也有類似的審美要求。例如,在我國“天宮一號”的載人航天工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艙內的人機、內飾、功能、形態、色彩、界面、視覺等要求,設計質量要求較高,設計人員要善于站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處整合各類資源,必須從工學、美學和商學的理論與方法出發,通過集成創新來滿足各項設計要求。
藝術素質教育有利于激發創新性思維、啟迪智慧,豐富航空航天專業學生的想象力。藝術的想象力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音樂作品通過樂譜的記錄、音樂家的詮釋和聽眾的想象力與理解,才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航空航天專業學生通過音樂素質教育,會在聽覺、視覺、思維等方面形成時空轉化,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藝術方面的發展往往也會激發學生對工科專業的興趣與洞察力。例如,達·芬奇是一名多才多藝的人物,他不僅是藝術家、雕塑家,也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和內科醫生。他對航空領域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基本的風洞原理,即將一個靜止的飛行器放在風洞里并進行吹風,此時飛行器所受到的氣動力與相同速度下飛行在空氣里的飛行器所受到的氣動力是一樣的,這個原理奠定了現代風洞試驗的基礎。
我國主要的航空航天院校在強調專業教育的同時,也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藝術素養課程。但總體來看,航空航天院校在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教育模式方面仍存在缺陷,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藝術教育形式單一,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未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某航空航天專業為主的大學為例,在研究生培養體系中,藝術素養課程屬于綜合素養課范疇,而綜合素養課包含《學術素養概論》《體育》《求職有道》《第二外國語》《藝術素養》等幾門課程,其中,《學術素養》為必選課,其他課程不做要求。大多數學生往往由于專業課壓力,加之課程種類單一,一般不會選擇《藝術素養》課程,這樣的培養方案基本使素質教育形同虛設,更談不上科學性。第二,師資力量不足,授課內容覆蓋性較差。目前,航空航天專業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往往會導致所開的藝術素質教育課程是根據教師的能力選擇性講授熟悉的內容,或者以概述性質或普及性質為主進行授課,實踐環節少。第三,課程教材建設與教學方法未結合航空航天專業的特征展開,成效不顯著[2]。實際上,航空航天領域不乏將藝術與科學進行完美結合的大師級人物,前面提到的錢學森、達·芬奇就是很好的代表。此外,航空航天科學與藝術在團隊合作、組織能力、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相互借鑒,這也就需要我們深刻挖掘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在教學實踐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航空航天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質量。
航空航天專業院校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對策與改革措施
增設與航空航天專業相關性強的藝術選修課,并對培養方案、教材體系進行修訂,解決藝術素養教育流于形式、覆蓋性差、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在培養方案中,推行藝術素質教育學分制,除了必要的學術素養外,學生至少選擇一門藝術素養課。在教材體系建設方面,應注重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原則,還應體現航空航天院校的特色,體現當代性、前沿性、探索性,避免過于專業化、過于嚴肅,流行成份也應占一定的比例。
進行教育與評價模式改革,打破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建立適合航空航天專業的教育模式,并在評價體系上進行完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增設實踐環節,內容不局限于藝術實踐本身,應鼓勵學生與自己的專業結合、與自己的興趣結合,進行綜合實踐。在評價體系上,立足以學生為根本的原則,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發展路徑。除了傳統的百分制理論考核外,可采用大作業、藝術實踐、專業探索、小論文、小科研、小制作等多種模式,使改革后的體系更有助于航空航天專業院校的藝術素質教育。
加強藝術師資隊伍建設,采用自培養和引進并舉的模式,不僅在數量上滿足課程的教學要求,而且應根據各學校航空航天的特色,提高教師質量。藝術與工程不是完全割裂的,兩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互補的關系。因此,對教師進行航空航天專業滲透,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進行專業進修和培訓,使其在一定的背景下設計課程、選擇針對性強的藝術科目進行教授,提高學術與工程的素養,以便在教學與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增設教改項目,并納入教師考核體系,鼓勵教師在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大膽改革、大膽創新,調動教師的創造力。
基于藝術與航空航天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探索類比教學法,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將藝術領域中的想象方法、發散思維、團隊合作、國際合作等應用到教學中,使航空航天的學生不僅接受藝術本身,而且還能將藝術學科成熟的方法論、思維方法運用到航空航天工程科學,完善個人素質,培養想象與創新思維。例如,學生經過藝術的熏陶,在進行飛機座艙設計時,就可以充分考慮色彩、線條、空間等因素,從藝術美學角度和人體舒適性角度進行綜合考慮。
從學校或學院層次上支持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形成多元藝術素質教育的校園、網絡和社會氛圍。大學是一個人精神成人的關鍵時期,應為學生們優化的知識結構、健全人格的養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創造環境。通過藝術名人講壇、定期舉行藝術沙龍、合唱比賽、舞蹈比賽、藝術制作等活動,同時,深刻挖掘航空航天歷史文化底蘊,為藝術與航空航天的交互融合與發展提供土壤。
結 語
航空航天對于國防、國民經濟、國家工業體系有重要的影響,藝術素質教育應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目前的藝術教育存在形式單一、實踐環節少、成效不顯著等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然后從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航空航天人才的需要出發,提出了基于培養方案與教材體系修訂、教育與評價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學科交互融合、多元藝術形式等方面的對策與措施。通過把航空航天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有機融合,拓展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為學生不為外界的虛華與浮躁所惑,在工作中發揮“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和獻身國防事業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錢靜峰、宣璇、車蘭:《“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職業發展啟示》,《一線探索》2014年第7期,第37-40頁。
[2]夏燕:《淺論工科院校的音樂教育與文藝活動》,《設計藝術研究》2012年第5期,第97-101頁。
作者單位:張 瑞 西安文理學院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裴 揚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