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知識型舞蹈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知識型舞蹈人才是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備美學、文學、音樂、舞美、民族學、心理學、哲學等知識素養,以及對自然科學或者其他領域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說是一些能編、能演、能教的高素質人才。舞蹈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新世紀舞蹈人才的培養模式方面,要注意把握知識型舞蹈的特征,培養出能演、會編、懂教的高素質舞蹈人才。

[關鍵詞]舞蹈人才 舞蹈教育 創新性培養模式

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個時代都會被賦予新的內容和特色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而要成為新世紀的舞蹈人才,應該主動適應新時代對舞蹈人才的要求,從單一型和簡單型的舞者向知識型、復合型的高素質舞蹈人才轉變。知識型舞蹈人才將改變過去社會對舞蹈人才只會跳舞不會編舞的認知,更不擅長舞蹈教育的認知。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普及,新世紀的舞蹈人才必須是知識型的舞蹈人才。

知識型舞蹈人才的內涵

舞蹈是人類歷史上誕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甚至早在人類有成熟的語言之前,早期的人類已經用肢體舞蹈來進行情感交流,舞蹈也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重要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舞蹈逐漸成為大眾娛樂的藝術形式之一。縱觀我國的舞蹈教育現狀,在新時代里,迫切需要知識型的舞蹈人才。

時代的進步不可避免地為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舞蹈藝術要體現新世紀的特色。作為一名大學舞蹈教師,應自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在舞動編導和舞蹈排練的時候,要積極思考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底蘊,投入自己的感情,不滿足簡單的動作展現,而是要思考動作的來龍去脈。因此,作為新世紀的知識型舞蹈人才,不僅要學習和掌握舞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人文和科學方面的知識。如果把知識型舞蹈人才的素質作為一個金字塔,沒有人文和科學素質作為塔基,就不能托起金字塔尖的舞蹈專業素質。

目前,舞蹈理論界對于知識型舞蹈人才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共識。在綜合各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知識型舞蹈人才是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備人文和科學素養,能編、能演、能教的具有創造精神的綜合型人才。新的時代背景下,舞蹈藝術迫切需要知識型的高素質舞蹈人才推動舞蹈藝術向前發展。

知識型舞蹈人才的特征

知識型舞蹈人才體現了知識經濟社會的時代特色,與古代的“公孫大娘”式的舞者和現代只會跳舞的簡單型舞者有鮮明的區別。新世紀的知識型舞蹈人才,首先要學習舞蹈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文學、音樂、哲學、美學、心理學、人體科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適應社會的發展。知識型舞蹈人才應具有以下的特征。

1.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

知識型舞蹈人才必須具有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要頭腦靈活、思維敏銳、善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學習舞蹈專業知識的時候,不僅能從理論上了解舞蹈藝術的內涵,還能發散性地把舞蹈藝術與其他相關藝術聯系起來,思考舞蹈背后的文化內容。閱讀各民族舞蹈作品資料,甚至國外舞蹈藝術的資料,掌握電腦網絡相關知識,利用媒體技術了解世界舞蹈發展趨向并吸收精華部分,使自己具備了解人體科學并改變訓練方法的能力,具備獨立完成專題研究、獨立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具備鑒賞任何種類藝術作品并提出批評意見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掌握都需要系統學習多門學科的知識,然后才會有厚積薄發,形成自身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舞蹈和其他的藝術門類一樣,需要長期堅持學習,因而不應過早地中斷文化基礎教育,要注重對自己文化素質的培養,可以在精力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學習舞蹈知識之外的其他知識。因此,學校的課程安排和教學管理模式都應把知識教育作為舞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培養出的舞蹈人才應當知識結構完善合理,成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修養,且能夠深刻理解、熟練掌握舞蹈藝術規律,具有研究、賞析傳統藝術文化,鑒賞、吸取世界舞蹈文化精華的能力。

2.完善全面的共性素質

完善全面的共性素質是新世紀舞蹈人才的一個重要特征。共性素質一般是指打破民族界限、國籍界限的職業舞蹈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如肢體的充分解放,全身各關節的極大伸展幅度和彈性,較強的節奏感,身體對輕重緩急力度的控制,對音樂特征的基本把握,高超的技巧水平,地面轉體、空中轉體、大幅度騰躍、快速連續技巧,對形式美、風格美、人物特征的準確把握,強烈的創作欲望和能力等。我們現在可以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各地的舞蹈在舞蹈內容、舞蹈形式、舞臺風格上都有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魅力,但是歸根結底都具有舞蹈藝術的共同規律,新世紀的知識型舞蹈人才只有具備共性素質,才能適應這些多變的舞蹈風格,從而掌握不同舞蹈藝術形式的特點。

3.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術

舞蹈藝術水平最終要通過舞者的表演展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術是新世紀知識型舞蹈人才不可缺少的。對于高超的表演技術,人們通常用“高、精、尖、特”四個字來形容。高是具有高難度的技巧,舞蹈動作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度,而且還要求主力腿、動力腿都是絕對的直膝,主力腳半腳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長時間,這些都是對人體潛能極限的挑戰。精是指舞蹈動作完成要精確到位,舞蹈動作要體現挺拔、輕盈、舒展、美觀、規范。尖是舞蹈動作拔尖,達到出類拔萃的程度,超越一般舞者能做到的水準,讓人難以超越。特就是指舞蹈動作有自己的獨創性,體現強烈的個人風格,不能被簡單地模仿,這是課堂技巧不能完成的特色動作。如楊麗萍的手、胸、臂所構成的令人驚嘆的美,黃豆豆的跳、轉、騰、翻所展示的令人目眩的力,劉震的閃、轉、騰、挪所表現的令人屏息的輕,都是新時代舞蹈人才高超精湛表演技術的代表。

4.充滿活力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對于舞蹈藝術來說也同樣適用,舞蹈藝術進步的歷史就是舞蹈創新的歷史。因此,具有充滿活力的創新能力是新世紀知識型舞蹈人才的重要特征。不管是舞蹈創作,舞蹈表演、還是舞蹈教育,舞蹈工作者都應將個人意志和個人風格貫穿于他們工作過程之中,打破舊有觀念和形式的束縛,在學習、吸收、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近年來,各地之間、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種舞蹈之間互相借鑒,創新也成為常態。以民族舞蹈為例,舞蹈創新中雖然有借鑒西方舞蹈的方面,但也很注意保持民族舞蹈的傳統和特色,不能讓創新變成了模仿,讓借鑒變了味,如在傣族舞蹈中借用一些肚皮舞的動作,就破壞了傣族婦女端莊的美好形象。因此,有特點、有意義的創新應是21世紀知識型的舞蹈人才不可缺少的核心能力之一。

5.一專多能的復合能力

新時代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呈幾何速度爆炸式增長,舞蹈人才的知識結構也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逐漸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則就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時,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也使舞蹈風格逐漸多元化,其對舞蹈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從舞蹈的專業特點來看,再優秀的舞者也不可能永遠在舞臺上一直演出下去,會面臨著崗位轉換選擇的問題,從臺前到幕后,從舞蹈表演向舞蹈編導或者舞蹈教育轉型,甚至是其他職業。因此,除了掌握舞蹈專業的知識外,根據個人的自身條件和愛好,還應學習一些適合自己長遠發展的知識和技能。除了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教育的學習外,還可選擇音樂、美術、攝影、公關、經濟管理等專業進行學習,多一種技能就會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范圍,拓寬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

知識型舞蹈人才的培養途徑

新時代需要知識型的舞蹈人才,這就對我國現在的舞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知識型舞蹈人才,就需要對過去單一的培養模式進行適度調整,樹立知識型舞蹈教育的觀念,使得知識型舞者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表演更加精湛,從而成為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

1.更新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為了適應新時代知識型舞蹈人才培養的需要,舞蹈教育必須要有更新的教育觀念,更高的教學層次,更新的舞蹈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舞蹈教育在新的發展形勢之下,應反思過去忽視文化基礎教育、舞蹈專業化越分越細等落后的舞蹈教育觀念,重新建構和完善多元化的學科體系和培養機制,以“知識型”“全能型”取代“單一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形成具有舞蹈人格化、舞蹈創造力和舞蹈價值的教育模式。

2.夯實文化基礎

在新世紀知識型舞蹈人才的培養中關鍵是要夯實文化基礎,完善知識結構。文化基礎教育的不足,導致舞蹈人才普遍缺乏文化底蘊,無法深入研究舞蹈理論、舞蹈評論等,限制了舞蹈表演的深度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改進,阻礙了舞蹈藝術的發展。 舞蹈教育本身就屬于美學教育的范疇,為提高全民素質,舞蹈教育應該成為推廣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舞蹈教育可以從專門教育向普通教育回歸,直接從普通的學校選拔舞蹈人才,從根本上解決舞蹈人才的文化基礎問題。

3.改進教學機制

完善新世紀知識型舞蹈人才的培養機制,就要重視舞蹈教學機制的改進。一方面要改進過去注重舞蹈技術訓練和整齊統一的舞蹈風格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之下,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通過必修與選修、分科與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形成立體、多元、綜合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下決心改變過去填鴨式、灌輸式舞蹈教學為主,輕思考、不重視智力開發的情況。在舞蹈教學中不能僅僅依靠手把手教,以教師能力代表或取代學生的能力,導致培養出的學生是教師的“復制品”或“克隆體”,同時要注意啟發學生自由思考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藝術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里學習知識和技能。

4.培養創新能力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知識型舞蹈人才培養的核心所在。創新是舞蹈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新時代的舞蹈教學應舍棄過去封閉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舊的模式下培養出的舞蹈風格千篇一律,缺乏靈動、新穎的藝術風格。因此,舞蹈教師在舞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采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能力。培養知識型舞蹈人才,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超越簡單的模仿,鼓勵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再創作。同時,利用文學、音樂、構圖、美術等其他藝術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舞蹈創作,通過引入這些輔助教學的手段,使枯燥的教學活動生動起來,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激發學生舞蹈創作的靈感,進而推動舞蹈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瓦爾特·索雷爾〔美〕:《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賈作光:《知識舞蹈及其價值取向》,《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8年第3卷38期。

[3]王菁華:《新世紀舞蹈人才培養模式初探》,《藝境》2005年第8卷第64期。

[4]秦萍:《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素質中的作用》,《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6年第8卷第132期。

[5]于平:《舞蹈形態學》,《北京舞蹈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211期。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