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發展要求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必須重視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生態系統。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學生態建設的導向,教學生態建設是學科核心素養轉化落地的前提條件。學科教學應基于教育生態的理念,建設開放、流動、共生的教學生態體系,回歸教育本源,增強學科教學的生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教育愿景。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生態 自主學習 全面發展 終身學習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詞,核心素養的達成依賴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科核心素養的轉化落實是學科教育的關鍵。我們必須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生本發展需求、學科教育功能,準確定位學科的教育教學目標,防止教育的功利性、終結性,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綜合能力。因此,建設適應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教學生態,建立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是實現學科教學良性循環的重要途徑。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就是要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學科教育全過程,實施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學習能力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獲得學科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學習發展力,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求。

學科核心素養內涵與教學生態觀

學科核心素養是融學科知識技能與情意態度為一體的統領性素養,[1]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學科知識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價值理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學科教育的價值體現。不同學科在各個學段具有自身具體的核心素養內涵,高職學科核心素養應指向學科的知識技能與學科之道、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職業性與社會性。

教學生態是指學校教育環境、教學設施、課程設置、智能、方法、評價等微觀系統,包括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心理狀態等微觀系統對教育的影響。教學生態觀是教育生態理念下的教學觀,是指運用生態學的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環境,即教育環境、人際關系等與之相適應的生態平衡系統,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決定了教學生態觀的價值取向,教學生態決定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培養模式;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學生態建設的導向,教學生態建設是學科核心素養轉化落地的前提條件。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生態建設分析

1.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定位教學生態建設方向

學科教育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單一的學科技能學習,而是更加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即通過學習使其具備學科知識體系、價值觀、運用能力及學科品行。建設“以生為本”的教學生態,指向學生主體,指向生命成長,它包括三個層面:關注學習主體的學習形態,和諧共生的師生狀態,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生態。教學生態的基本特征為自主合作的教學方式、民主和諧的教學關系、創新發展的教學機制,強調與學生發展、教育發展相適應,滿足全人教育和終身學習之需求。

2.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明確教學生態的建設要求

教學生態的本質在于回歸教育本源,實現教學相長。教學改革除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變,還應該回歸細致的教化。適應教育變革的教學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學科教學功能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從滿足應試需求轉為適應個體學科能力發展需要。教學生態建設要兼顧學習群體和學生個體發展,要以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各類教學關系等方面的建構來保障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實施。首先要樹立教學生態理念,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融入教學生態建設中,改善教學生態環境,改革教學生態模式,促進學科素養培養。其次要加強教學生態建設教育。教學生態建設應建立在自然和諧、自主合作、探究生成、創新發展四個支柱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3.以終身學習為價值取向,加強教師教學生態的建設能力

學科教育包括學科知識、技能、情感的認知與領悟,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科教育的重心已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現代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具有教育教學技能,更要具有國際視野和教育情懷;不僅要有全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觀,更要具備和諧共生的教育生態觀;不僅要有教學改革的創新意識,更要有教學新形態的建設能力。增強理性剖析能力,善于認識自我,依據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進行教學資源和環境的選擇、建設、應用。提高研究能力,善于進行調研與論證,對教育教學成功與否正確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有效運用于教學改革中。具有發展能力,學科教學應將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學習同未來學習生活準備對接起來,同未來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真正從根本上激發教育發展的生命力,真正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生態建設途徑

1.以正確的教學生態觀,建設多維聯動的生態課程體系

學科課程是學科教學的核心,學科核心素養只有通過生態課程,才能得到充分體現。科技進步使知識更替周期越來越短,知識流動愈加頻繁,課程體系不再單一強化學科內容結構的模塊化,而更加強調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以反映學科的核心本質。課程體系應實現互通兼容,分類發展。課程結構的互補性,堅持學科的基礎性與選擇性相結合,挖掘學科教學的潛力,保證學生自身發展的優勢。必修課程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選修課程為學生延伸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使學生獲得在某種學科領域內學習發展所需的廣泛知識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選擇個人發展方向時不致受到所學知識的限制,甚至能為轉向另一個學習領域打下基礎。課程內容的融合性,注重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及相近學科的兼容性,寬窄口徑課程并存。針對學科特點,開發特色校本課程,貼近日常生活、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科知識儲量盡可能覆蓋較為寬泛的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堅持以學科素養為核心,加強學科實訓、實習課程,重視學科實踐、創新意識、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形態的流動性,建設學科教學資源庫,充分利用在線開放課程,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學科教與學的無縫對接,緊跟學科前沿的思想方法,拓展教學資源和學習空間,形成開放流動的教學生態空間。生態課程建設要保持學生個人學科素養和教育發展趨勢的一致性,實現多維聯動,使學生具備在其職業生涯各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所需要的態度、知識和能力。

2.以共生共長的師生狀態,建設和諧統一的教學生態環境

建設益于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生態環境尤為重要,師生應該具有心理相容、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特點。教師要有家國情懷,樂執教,教師要用無限熱情、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做到師生心理相容、情感和諧、真誠交流、平等合作,以積極向上的心理情感伴隨教學的認知、態度、情緒、言行,以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回歸教育生態本源。教師要以高度責任心立師德,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之人,教師職業道德水準決定著整個教育工作的價值方向,決定著教育生態環境的優劣,教師將師德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情感基礎和道德基礎。教師要以人文精神立身教,教師要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人文關懷理解、傾聽學生,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學生,用樂業專注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陶冶學生情操,錘煉學生學習品質,做好學生的領路人。教師以教學生態觀為基礎精傳道。教師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堅守教育理想,秉承教育精神,教主導學,以學促教,師生共同經歷過程、分享成果、體驗成就與幸福,實現共生共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理想境界。

3.以自主學習的生態課堂建設,創新發展的教學生態機制

生態課堂的本質是以生為本,尊重生命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發展規律,是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思維的課堂。生態課堂建設要推進六個轉變:知識轉向能力、灌輸轉向對話、封閉轉向開放、重學輕思轉向學思結合、重知輕行轉向知行合一、重教輕學轉向教主導學。

(1)基于教學生態理念構建自主學習形態

教師要相信學生學習發展的潛力,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對整體,關注個體。教師要將自主學習方式植入教學生態鏈,以豐富多樣的學科資源呈現教學內容,拓展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科教學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美感化。激活學生的內生動力,引導其積極、主動、獨立、自我負責進行學習,實現自我監控、自我管理,[3]使其自主經歷閱讀觀察、操作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動,感悟思想方法,體驗主動學習的愉悅。

(2)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重構教學相長模式

課堂教學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態課堂是由教師、學生、教學生態環境構成的,要激活這個教學生態系統,就需要立足教材并能跳出教材,重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相長。第一,以學科主線進行教學設計,關注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科能力的持續發展、學習品質的和諧共生。第二,開展主題式教學,幫助學生深度學習,把握學科本質。第三,采用動態生成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境體驗等方法,教與學緊密銜接,相互促進,成就他人,提高自己,共生共長。

(3)基于創新發展意識構建思辨課堂生態

以生為本的全人教育就是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學科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指向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生態課堂必須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共生性的特征,[4]課堂生態就必然是流動的、思辨的。教師要通過開放性問題、實際應用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大膽想象、勤于思考的創新意識。以討論探究、動態變化的教學方式,貫穿學生學習思維過程,提高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學會應用,這是思辨課堂應有的生態功能。

4.回歸學科文化本源,建設涵養人格的教學生態文化

從學科文化視角關注學生學習品質、人文素質的培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科文化有利于學生認識學科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應用價值,有利于實施創新教育,促進智慧生成、德行合一、精神涵養。開展學科活動與學科文化教育,教師要善于展現學科文化,關注學科發展歷史、趨勢及前景,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上發現美、創造美。加強學科教學的復合融通,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文化內涵,通過學科內在的科學思想,創設學科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完善學科品行。注重健康和諧的人性教育,通過學科特點呈現其中的人性本質和人文文化,以人文精神引領科學精神,利用科學教育將文化意識形態滲透到教學生態中,進行核心素養的養成教育。創設能夠充分自育的學科素質培養環境,將教學生態系統延展于課堂內外、家庭教育、社會教化的多元空間,厚植人文精神,使學生直接品味學科文化,獲得精神體驗。

結 語

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科教育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必須建設滿足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生態系統。堅持生態建設的科學性、多維性、人文性、開放性,[5]正確認知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把握教學生態的建設方向,建設開放、流動、共生的教學生態機制,重塑順應自然、尊重差異、可持續發展、全人教育的教學生態模式,形成教學生態自身的張力與活力,增強學科教學的生命力,努力實現終身學習、全面發展的教育愿景。

參考文獻:

[1]邵朝友:《學科素養的國際理解及啟示》,《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20期。

[2]吳鼎福、儲文蔚:《教育生態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陳睿:《生態課堂的模式構建》,《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3期。

[5]田福深:《語文教學生態重構理念的提出、重構原則與實踐價值》,《教學與管理》2018年第31期。

作者單位: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師范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