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礎,是兩種歌唱形式,它們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區別。因此,聲樂教師要以開放的審美角度看待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筆者通過了解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含義及特點,分析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的共性,著重研究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為提高聲樂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 美聲唱法 民族唱法 借鑒與融合

引 言

聲樂文化在不同的國家、民族中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與風格,聲樂文化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它能夠充分反映所屬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水平。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加深,各個國家的聲樂藝術為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進步與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中國聲樂藝術形式,有效促進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含義及特點

1.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演唱方式,它能夠從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等多個方面,科學指揮演唱者控制、支配自身的呼吸器官、發聲器官等,使演唱聲音更加豐滿、圓潤,具有強烈的共鳴。美聲唱法較為注重聲音的靈活性,是一種符合人體自身聲音表現規律的科學體系。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中國傳統特有的聲樂藝術形式,其特點是以自身民族語言為基礎,將長腔韻味作為演唱的特點,咬字、吐字清晰自然,音調能夠與字音完美結合,音色更加明亮、悠揚,能與形體表演渾然一體。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存在的互通性

1.呼吸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需要利用呼吸來作為發聲的基礎,呼吸會直接影響整個唱腔發聲的正確程度、演唱者音質的優美程度、音色的變化,甚至會對演唱情感的表達產生直接影響。胸腹式聯合呼吸是美聲唱法的呼吸方式,而民族唱法的呼吸方式講究丹田之氣,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均是將橫膈膜作為氣息支點,利用橫膈膜的力量調節演唱者聲音的狀態。演唱者在完成不同風格的作品時,可以利用自身的呼吸技巧與共鳴轉變音色,充分結合相關演唱技巧表現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1]。

2.共鳴

美聲唱法的整體共鳴與民族唱法的整體共鳴,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有一定區別,這主要是由于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調節共鳴腔體來表現不同風格的作品。美聲唱法的喉頭位置與其他唱法相比較低,會使聲音表現出一種明亮、豐滿又圓潤的特性,音質富有強烈的共鳴,會隨著整首曲子的情感變化、內容表現需求等進行調節與控制。

民族唱法對于共鳴的運用主要分兩點,即頭腔共鳴、鼻腔共鳴,鼻腔共鳴是中低聲區的共鳴方式,頭腔共鳴是高聲區的共鳴方式。要使漢語在表達過程中更為清晰,利用鼻腔共鳴的方式能更好地保證字正腔圓,使口腔中的字音得到擴大與美化。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共鳴腔體的相關作用,使學生獲得更多、更為豐富的聲音表現方式,避免單調乏味的聲音影響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

3.聲區統一

真假混合聲區的運用是美聲唱法中格外注重的一種技巧,對于演唱者自身的高、中、低三個聲區,美聲唱法會有一種較為嚴格的訓練方式,使這三個聲區在調節過程中不會出現明顯的換聲點。

而民族聲樂對于高、中、低三個聲區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要求演唱者唱高音時不刺耳、唱中音時不顯噪、唱低音時不顯濁,追求真假聲的結合,這樣的聲音表現方式更具有層次性、豐富性[2]。

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

1.在民族唱法中借鑒美聲唱法

中國音樂文化起源較早,受民族多樣性及地域多樣性的影響,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與民族聲樂形式使我國音樂文化更加豐富。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中國民族聲樂的不同題材進行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表現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一般情況下,民族聲樂作品體裁大約分為:小調、號子、山歌三類。

(1)小調

小調多半是在城鎮中流行的歌曲,又被稱為小曲,小調的曲調更加抒情,所蘊含的感情委婉細膩,具有較為強烈的韻律性,節奏勻稱而整齊,例如常見的《茉莉花》《孟姜女》。在演唱小調的過程中,聲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演唱小調的特點。傳統民間小調在吐字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形式,經過觀察能夠發現,演唱者的口型會表現得比較扁,通常是橫向拉開,牙齒開口較小,嘴巴會呈現扁圓形,吐字時,在口舌之間形成共鳴[3]。這樣較為傳統的演唱方式會使演唱者的聲音較為單薄,缺少共鳴,而高音演唱又會顯得比較尖利,容易使聽眾產生刺激感,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美聲的咬字方式對傳統小調的唱法進行有效完善。在訓練過程中,要將元音的發音位置固定在演唱者的咽喉部位,使其能夠保證咽喉發聲的穩定性,加大口腔共鳴。例如,我國著名的民族歌手宋祖英在演唱民歌時,會及時調整自己的咬字方式,始終上抬笑肌,口型保持為橢圓形,這樣的演唱方式能有效改善面部表情,也更利于發聲,使整個演唱過程中的音色表現更為圓潤、甜美。

(2)號子

勞動號子是我國一種常見的民歌表現方式,起源于勞動時的吆喝、吶喊。音樂整體表現得更為粗獷豪邁,如《船工號子》便是表現船員在工作時的慷慨激昂與熱血奮進。號子演唱過程中涉及高音區較多,在訓練學生時,聲樂教師要為其進行聲音的力度與音域練習。美聲唱法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及混合共鳴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高音區演唱方式借鑒,使其在演唱過程中保證聲音的彈性與穿透力,也可使學生更加投入情感,聲情并茂地演唱勞動號子。

(3)山歌

山歌主要是指我國的勞動人民在田野間勞作時演唱的歌曲,這些歌曲多半以抒情為主,歌頌主題是自然、幸福生活、愛情與親情等。這些歌曲的聲音較為嘹亮、高亢,節奏重復,感情表達比較自由、歡快,如《小河淌水》《信天游》等。不同地區的山歌有不同的演出方式,受歌手自身嗓音條件的影響也會呈現不同的發聲狀態。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學方式存在誤差,學生演唱民歌的聲音會顯得非常單薄、僵硬、氣息不穩,在唱高音時也會非常費力,甚至會對發聲系統造成一定破壞。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借鑒美聲唱法的發聲方式,引導學生合理混合真聲與假聲,利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及混合共鳴調節自身聲音,使三個不同聲區的位置達成和諧與統一。

2.在美聲作品中借鑒民族唱法

(1)美聲唱法與民族風格的融合

民族風格是指聲樂演唱過程中所包含的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特殊韻味,如《月光下的鳳尾竹》一曲,優美委婉的樂曲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的純真質樸。在美聲唱法教學中,教師應以美聲唱法為基礎,引導學生練習低喉位,要重視學生演唱聲音的連貫程度與圓潤程度,可借鑒民族唱法的潤腔、咬字,把握好演唱音樂的風格特點及韻味特點,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能充分了解作品內容,以更好的聲音表達音樂作品,塑造音樂形象[4]。

(2)美聲唱法與民族吐字的融合

利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時,要將漢語與另一種文字的發聲系統相結合,這時,咬字與唱腔之間已不僅僅是原本的演唱關系。在使用美聲演唱漢語的過程中,要根據音節的連貫性與統一性合理過渡聲母與韻母,強調元音的聲音效果,使演唱者能更好地處理聲母與韻母之間的關系。例如,在演唱《楓橋夜泊》這首歌曲時,會混入咽腔,延長母音的時值,強調母音在表達過程中的連貫與豐滿,將韻聲直接與高位置共鳴腔體相結合,這樣的表達方式既能體現美聲唱法的效果,又能更好地唱出相關漢語內容,避免出現咬字不清的現象。筆者認為在《楓橋夜泊》這首歌中,演唱者主要是使用美聲唱法,但在咬字方面卻突出了民族唱法的相關演唱特征,形成了一種較為獨特的藝術特點。

(3)美聲唱法與民族表演的融合。

演唱形式與表演之間存在直接關系,演唱者自身的表情、形體、動作會對聲音產生直接影響,表演對于演唱者情緒的激發、意境的刻畫、形象的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民族聲樂涉及內容較多,曲藝、民歌等傳統演唱藝術與形體表現結合得更緊密,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統一的、協調的表演形式。演唱者的面部表情、體態動作還會直接影響欣賞者的體驗感受。因此,教師在進行美聲唱法教學時,應與民族表演相融合,使學生能更好地體會美聲唱法及歌曲中所包含的相關韻味。

結 語

綜上可知,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結合,能夠充分展現中國現代的聲樂水平。新時代背景下,合格的聲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在保證專業化、技能化的同時,還要注意自身審美觀的開放性,以開放為導向進行教學,促使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互借鑒與融合,為我國聲樂藝術扎根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溫淑萍:《高師聲樂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研究——以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融合為核心》,《大眾文藝》2018年第14期,第179頁。

[2]海米拉古麗·阿不都卡的爾、阿熱娜·那比多拉:《民族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北方音樂》2018年第36卷第16期,第151頁。

[3]郝晶華、徐寅晨:《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鑒與融合》,《音樂創作》2017年第6期,第186-187頁。

[4]王麗娜、郝寶珠:《高師聲樂教學中關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鑒與融合之探究》,《人民音樂》2016年第9期,第59-61頁。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