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民間美術研究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以長安“社公爺”雕像美學價值研究為例
作者:田榮軍 張 靜
發布時間:2020-03-10 15:53: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陜西的民間美術不論是文化底蘊,還是品種、數量、藝術價值,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為最大程度地發掘和利用陜西民間美術資源,將其和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結合起來,不斷進行有益探索,本文以陜西民間美術中的“社公爺”個案研究為例證,探討民間美術研究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民間美術研究 “社公爺”雕像 藝術設計教學
民間美術研究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我國藝術設計學的高等教育已經開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與經驗。在近二十年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擴招中,迅猛增加的師生、師資數量使藝術設計教育的體量更大、成果更多。但大范圍的擴招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在設計學的美學取向中“國際化”與“本土特色”之間的矛盾與協調,即如何在設計學中既能與國際接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目前,雖然一些高校開展了藝術學與本土文化接軌的嘗試,但還沒有將這個問題上升到戰略高度。
陜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林立,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數量眾多,擁有龐大的設計類學生。同時,陜西還是民間美術大省。陜西的民間美術不論是文化底蘊,還是品種、數量、藝術價值,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掘和利用陜西民間美術資源,將其和藝術設計教學結合起來,應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作出有益的探索。
筆者長期在高校進行藝術設計教學工作,也經常在民間開展民間美術田野調查工作并進行專題研究,在這兩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擬將陜西民間美術中的“社公爺”個案研究作為例證,用以說明民間美術研究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社公爺”雕像的美學價值分析
1.“社公爺”雕像簡介
“社公爺”是一種奇特的民俗雕像。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在陜西省渭河流域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了這種雕像[1]。在2014年前后,筆者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進行田野調查時偶然也發現了這種雕像,目前尚存11尊,分別位于不同的村落。
“社公爺”雕像一般被供奉在村莊外的田間地頭或簡易房舍內,外形為一碩大的戴冠人首,其冠類似于明代官員中常見的“善翼冠”,故可推測其雕刻時間上限不超過明代,當地還有群眾將其稱為“舍公爺”或“大頭爺”。筆者認為,這一民間雕像應該與民間的社神祭祀有關,故名為“社公爺”。雕像有石刻和泥塑兩種藝術方式,雖然藝術方法不盡相同,但造型特征基本一致,如雙眉粗長而上揚;雙眼圓睜,眼角上翹;鼻頭寬大,鼻翼線深;唇上有須,嘴角微翹等。雕像高度一般在80公分—200公分之間,寬度和厚度在70公分—90公分之間,外形很像農村常見的碌碡。
“社公爺”雕像的來歷尚不明確,目前沒有在史籍中發現相關記載。但筆者在民間調查中發現其與某一民俗傳說有關:農神后稷死后擔心子孫偷懶不重稼穡,于是從土地里冒出頭來,從眼睛、鼻孔、耳朵等七竅中飛出諸多鳥蟲以提醒子孫鄉民及時收割莊稼。該傳說應該是將稷神與社神合二為一創造出來的,民間將“社公爺”供奉在田地邊,有保稼安民之目的,因此,“社公爺”雕像應當是“社稷”祭祀在民間的一種特殊方式。
2.“社公爺”雕像的審美多樣性
(1)獰厲——巫術美學遺存
獰厲之美是李澤厚先生對先秦青銅藝術的經典描述。這一描述準確而生動地傳達出商周青銅藝術中蘊含的原始野性之美,“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詩經·商頌》)’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2]。在目前發現的眾多“社公爺”雕像中,主要的美學特征就是這種帶有威嚇氣息的獰厲美。例如,甫店村石雕,其雙眉呈直線“V”狀豎立,眼睛立起,眼球鼓出眼眶,顯得格外兇厲狠猛。“社公爺”雕像的皺眉肌處理,使獰厲之感更為強烈。另外,子午村、張村的石雕雖然在局部處理上與甫店村石雕略有差異,但其威嚇之感卻是一脈相承的。
這種帶有原始巫術性質的威嚇之美,被視為是存在于民間美術中的人類遠古文化的基因傳承,是原始社會和古代社會的巫術美學在民間社會的漫長延續。比較奇特的是,這種獰厲之美一般呈現于巫文化流行時期,如史前、奴隸制社會,多在巫文化保留較多的非中原區域,如陜北、寧夏、甘肅、西藏、云南、貴州等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云貴一帶儺面具中的獰厲美。而在儒家文明較為發達的陜西關中地區,這種巫術文化因素相對較少,其表現方式也較為含蓄,這種以人首為對象的祭祀形式更是極為罕見。
(2)樸拙——道家美學之源
一些“社公爺”雕塑中還具有“樸拙”的美學特性,如遞午村、西古城村的石雕,均由附近秦嶺山中的花崗巖雕刻而成。這種堅硬的石頭很難精雕細刻,只能進行粗線條的雕刻,表面粗糙,作者在雕刻時也沒有過多考慮五官的比例與精確,只是隨性而為,因材施藝,使其具有粗獷、樸拙的審美效果。雖然該雕刻頗有殘損,但仍可以看出作者自由、大膽、隨意的創作狀態。如果將它們與同在陜西的霍去病墓石刻、長安區漢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相比,其樸拙、陽剛的審美效果卻是驚人地暗通。
樸拙是我國民間美術中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審美特征。相較于主流美術的選材精良與創作工藝水準的精益求精,民間美術在作品材質、創作水準、欣賞群體需求等方面與其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是造成民間美術樸拙美的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說,樸拙美的形成也與我國傳統道家美學的影響密不可分。道家美學提倡“天人合一”,不飾雕飾,故而在藝術創作中提倡天工造化,不重人力。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者的心態就會更為自由、適意和真誠,作品就會呈現出自然、質樸、毫不做作的審美特性。民間美術創作者雖然未必明了這些道家美學的內涵,但他們的創作沒有過多的規矩束縛,創作時自由隨意,不計成敗,反而暗合了道家美學的主張。
(3)敦厚——儒家美學寓意
“社公爺”雕刻還呈現出一種敦厚可親的藝術效果,如西湖村石刻、張村泥塑,其面目慈眉善目,和藹可親,外形圓渾敦厚。作者沒有按照“社公爺”慣常兇狠的樣式去創作,而是加入了民間老百姓的審美理解,將其塑造為慈祥、親近的形象。
敦厚之美背后反映出的是人們追求圓滿、團圓的心理需求,如果深究其原因,無疑有儒家哲學功利性目的與“中和”特點的烙印。儒家美學在我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與統治力,在民間美術中隨處可見,我國傳統社神就在儒家美學的持續影響下經歷了由獰厲森嚴向敦厚可親的轉變過程。原始社會社神多是石、木等物,祭祀形式多是血腥的人殉。漢代以后,社神演變成為人格化的“社公”,且地位不高,如《后漢書·方術列傳》中記載費長房“能醫療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明清以后,社神(即土地公)的地位更為低下,在《西游記》中,甚至成為身材矮小、皓首長須的老者形象,但卻更為老百姓所喜愛。人們并不希望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神祇過于森嚴神圣,將他們變得更加親切。這種由兇狠向敦厚的轉變,體現出儒家美學追求“威而不猛、溫而不厲”的“實踐理性”精神。
3.“社公爺”雕像的審美包容性
“社公爺”雕像中所體現的不同美學特征,是我國民間美術中的普遍現象。獰厲之美體現出原始巫術文化的特性,樸拙之美更多地包含了道家文化的追求,敦厚之美則符合儒家美學的特點,而這其中引起大家關注的是民間美術中的審美包容性,反映了我國民間美術的文化復雜性與實用性。
儒家美學強調中和之美,即不走極端,具有理性精神及一種規范人、教化人的意識。李澤厚先生稱之為“實踐理性”。儒家文化和儒家美學流行于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大農業文明區,這些區域的民間美術中隨處可見儒家文化和美學的影響。在“社公爺”雕像中,其監督耕作的民俗神話傳說背景反映了“以農為本”的儒家農耕文化,但其表現方式卻是令人生畏的人首崇祀。以人首為崇祀對象在儒家文化圈里是非常少見的,這種巨大的人首極具震撼力,不禁會使人聯想到原始社會血腥的獵頭祭祀習俗。在儒家農耕文明的核心區域出現這種人首崇祀,一方面要重新審視和定義傳統儒家農耕文明的性質,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社公爺”雕像研究在藝術設計個例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先期的研究成果,筆者曾經大膽地將“社公爺”雕像研究納入藝術設計畢業創作教學中。筆者有以下初衷,首先,出發點是希望學生轉變固有的思路,將藝術設計的對象擴大到廣闊的民間藝術領域,在題材上重視“本土特色”。其次,將民間美術的美學特點和價值灌輸給學生,樹立其民族榮譽感與自豪感。最后,借助藝術設計的方式使民間藝術得以宣傳,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筆者被分到了一個六人小組。針對這個小組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制定了一個總的設計題目“社公爺旅游品牌設計”,然后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長,制定了不同的分題目:“社公爺旅游品牌形象設計” “社公爺旅游品牌交互設計”“社公爺旅游品牌包裝設計”“社公爺旅游品牌插畫設計”“社公爺旅游品牌書籍裝幀設計”“社公爺旅游品牌影像宣傳設計”,引導學生從藝術設計的不同方向全方位、立體式地對“社公爺”雕像進行設計。
在設計的初始階段,學生因為對民間藝術比較生疏,多習慣于用時尚化的設計理念,其作品顯得“洋氣”過重。例如,有的同學設計的海報色彩偏于復色和灰色,構圖較空靈。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對學生進行了民間美術知識的相關輔導,為他們分析“社公爺”雕像中蘊含的文化背景與美學特征,以及民間美術的民俗學背景及其背后所蘊藏的民間儀式與風俗習慣;民間美術中包含的“繁衍”“吉慶”“教化”“巫術”四大主題;民間美術中“獰厲”“樸拙”“敦厚”的審美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色彩特征等。通過相關輔導,學生對設計產生了濃厚的熱情與興趣,他們大膽轉變思路,在材料運用、色彩元素選擇及形象造型等方面都取得突破。例如,“社公爺旅游品牌形象設計”中的海報招貼設計,采用了民間美術的純色效果,色彩豐富,視覺效果強烈;在“社公爺旅游品牌插畫設計”中,學生反復修改“社公爺”的造型,融入了民間美術的如意象造型、“似與不似之間”理念,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在“社公爺旅游品牌影像宣傳設計”中,學生將自己較為常見的、熟悉的愛情元素植于“社公爺”雕像中,以“社公爺”雕像為媒介,講述青年男女之間愛戀、分手、復合的故事。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將自己所喜愛的文化因素融入“社公爺”設計,在“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互動交流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社公爺旅游品牌交互設計”中,學生用流行的手機互動軟件,讓觀眾可以直接和“社公爺”互動與交流,該生還錄制了一段關于“社公爺”的饒舌音樂,動感、調侃的美學因素和傳統的審美元素結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間美術研究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相結合的前景
綜合以上民間美術研究實例和教學個案,可以看到民間美術研究在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可待深入挖掘的空間。首先,民間美術是我國藝術體系中非常古老的一支,它承載著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美學基因,是民族藝術的根系。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民間美術研究,可以提高藝術設計文化和藝術的厚度與深度,打造鮮明的藝術設計民族特色。其次,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黨內外達成的共識是:根植于民族本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最終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信,是當前文化藝術教育教學的重任。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民間美術研究,可以打破以往大學生以個人生活經驗為中心的藝術思維定式,使其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藝術責任感,在藝術設計領域實現強國夢。
參考文獻:
[1]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50頁。
[2]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第44頁。
作者單位:田榮軍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
張 靜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