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新機制研究——以保護和發揚陜西傳統文化為例
作者:何 晶
發布時間:2020-03-10 15:49: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實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從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活動已開展了22年。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尤其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在大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及現狀的認知,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了解,對傳統文化創新的思路,以及對陜西傳統文化未來愿景的調查,以期為陜西傳統文化發展提出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中華傳統文化 認知
課題:2018年度陜西省學校共青團工作研究課題:新時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新機制研究——以保護和發揚陜西傳統文化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XGQT2018YB25)。
高職院校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認知樣本數量及構成
為深入了解陜西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通過“問卷網”平臺發放電子調查問卷,課題組共收回各高職院校學生填寫的問卷1507份。經過對所有回收問卷的篩查及分析,刪除無效問卷23份,共留有1484條有效數據,回收率為98.47%。其中男性668人,占比45.0% ,女性816人,占比55.0%;大一年級846人,占比57.0%,大二年級513人,占比34.6%,大三年級125人,占比8.4%。樣本涉及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等五所公辦高職院校。樣本具有代表性,分析結果具備有效性。
高職院校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認知調研結果及問題分析
1.高職院校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及現狀的認知
陜西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您認為陜西傳統文化是?”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我國優秀文化多于落后文化(74.0%),其次認為我國優秀文化與落后文化相當(18.4%),不了解的占少部分(4.78%),認為我國優秀文化少于落后文化的為極少部分(2.16%)。在“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是否應繼承和發揚陜西傳統文化”中,認為很有必要的占絕對多數(98.85%),不必要(0.54%)及無所謂(0.61%)的所占比例低。說明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有基本的認知,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您對陜西傳統文化的分類了解嗎?”調查中,非常了解人數極少(8.3%),大部分了解人數也不多(21.0%),了解了一小部分(56.8%)及完全不了解(13.9%)人數比例比較大。這顯示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還存著在盲目認知的現狀,還不知道如何去區分和了解陜西傳統文化的精髓。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大致得出,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普遍認同和尊崇,但對優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卻存在模糊的印象;絕大部分大學生有繼承、發揚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強烈傾向,尤其在“您傾向于通過什么途徑獲得陜西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中,更傾向于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36.2%)和課外活動(21.6%)獲得,而通過課堂教育(13.8%),課外閱讀(19%)或者從親人、朋友處了解(8.1%)的獲得方式不如實踐探索真知對其更具吸引力。“您認為參與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對青年有什么影響”的調查也顯示出了這一特征。因此,增強社會責任感、素質全面發展、更好適應社會、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就業率等因素都表明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會給其帶來的深遠影響。
2.高職院校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保護的認知
在“您覺得當下有些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好的原因”的調查中,認為“有深厚的底蘊”的占了絕大多數,之后按照選擇先后順序分別是“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并開始關注”“本身比較有趣接近生活”“受到媒體傳播”“教科書中有所涉及及有所創新”。在“您認為部分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中,“傳統文化保護和商業利益沖突”占最重要的原因,其次還有“傳承渠道不暢”“缺乏民俗挖掘整體規劃”“缺乏有價值的評估體系”“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部分傳統文化保護好及部分傳統文化保護不好的原因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 “您認為當下采取哪種方法有助于保護陜西傳統文化”,按照方式方法的選擇先后,分別是開展多維度的宣傳推廣,使大家自覺形成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自身多與傳統文化接觸;在學校教育中開設系統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健全人格的培養;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政府制定完善的法規,采取強硬措施等。這表明青年學生愿意參與到陜西傳統文化保護中。
3.高職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思路
在“您認為陜西傳統文化要隨經濟的發展而改變嗎”調查中,部分認為需要的占大多數(51.6%),其次為需要(42.0%),不需要占極少數(6.4%)。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對傳統文化面臨的現狀有所認知的前提下,希望從更適應時代發展的角度關注傳統文化創新。在“您認為現在陜西傳統文化商業化”調查中,“利弊相當”(31.7%)與“利大于弊”(30.5%)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不一定”(20.5%)及“弊大于利”(17.3%),說明學生對傳統文化商業化還存在一定的擔憂,如何在不喪失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將傳統與現代和諧融合,學生也有自己的顧慮和思考。
在“您思考過陜西傳統文化如何去創新嗎”中,“簡單思考過”的占大多數(41.9%,),其次為“從沒思考過”(23.8%),“詳細思考過”(20.5%),不清楚(13.8%)。說明學生對傳統文化創新存在信念與追求,但卻對創新缺乏認識,更缺乏有體系的認知。而在“您認為陜西傳統文化創新的途徑是什么”調查中,為傳統文化搭建展示平臺,擴大宣傳推廣力度;政府主導,加強民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會群體參與;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文創產品;推動陜西特色傳統文化振興工程,形成典型模式;根據各項傳統文化的不同類型和特征,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等都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途徑。說明學生認為除了政府作為主導外,作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甚至是普通民眾也都可以參與到傳統文化創新保護中。“您因為什么原因關注過傳統文化創新”的調查顯示,除了36.3%的人表示沒關注過之外,關注的人中因為就近接觸(20.4%)和參與社會實踐(15.4%)成為主要原因,其次是家人朋友處了解(10.4%)、社會調研(8.6%)及書本中了解(6.1%)。結果顯示學生已開始思考未來應當如何更好地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創新傳播方式,服務于當下人們的文化生活。
4.高職院校學生對陜西傳統文化未來的愿景
在“您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么看”調查中,學生大部分認為“傳統文化將逐漸受到中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發揚推崇”(68.7%),其次為“傳統文化與全球化并行不悖”(23.1%)、“傳統文化將來會成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眾文化”(6.8%),以及“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將被逐漸淡忘”(1.4%)占據小部分。對陜西傳統文化的了解,在“您清楚陜西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嗎”中,“有模糊的概念,具體哪些不太了解”成為大部分選擇(73.0%),“有一個全面的認識”(25.3%),“完全不了解”(1.7%)。在“您認為您重視陜西傳統文化嗎”中,大部分人選擇“比較重視”(60.6%),其次是“非常重視”(32%),“不重視”(7.1%),“非常不重視”(7.1%)。這顯示學生對傳統文化未來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更多了解陜西傳統文化,并認為弘揚和保護陜西傳統文化很有必要,但是他們對陜西傳統文化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只是處于模糊的認知狀態。在“您若想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是否愿意去相關場所體驗呢”中,愿意體驗的占92.7%,不愿意的僅有27人,占比1.8%,無所謂的占5.5%就說明了這一點。“您認為弘揚和保護陜西傳統文化需要誰作出努力”的調查顯示,政府部門、各級學校、新聞媒體、民眾及旅游公司等都應加入到傳統文化保護的行列中,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社會實踐的育人策略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實施雙主體育人工程
陜西傳統文化種類多樣,底蘊深厚。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需要大學生深入鄉村體驗生活,同時,在學生關注陜西周邊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探索和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對接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面向企業找合作,通過合作興文化,形成實踐育人的體制、機制,達到校企的深度融合。西安美術學院校企融合的深度體現在與西安地鐵項目合作多年,在地鐵三號線、四號線中將彩繪創意融入陜西傳統文化主題,陜西省政府全運會項目“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藝術再創造項目,與企業的文創產品開發項目等。通過主動義務服務政府項目,使團隊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針對不同主題的項目開發全循環體系。傳統文化依托文創產品開發與創新,需要的是對產品屬性、功能、工藝、特點了解的具有獨特思維的實踐者,可以結合平面或三維等方式來實現,重要的是創新和創意的體現。高職院校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可結合創新創業大賽,利用實踐操作專業優勢,提出針對陜西傳統文化中的創意想法,在不斷嘗試中提升自身能力,為陜西傳統文化發展助力。
2.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創新傳統文化推廣進課堂
高校參與傳統文化社會實踐不能僅靠一家之力。例如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共建陜西文化資源開發協同創新中心。以學科為支撐,對非遺傳承人開展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開展非遺“四進課堂”,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在陜北的中小學試點開展了腰鼓進體育課、剪紙進手工課、農民畫進美術課、民歌進音樂課的試點探索。陜西是教育強省,高校眾多,專業優勢和學科優勢明顯,各高校可根據專業背景,尤其是高職院校更加突出的操作優勢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將學科優勢通過實踐帶進學生課堂,融入到傳統文化的培訓和傳播中。
3.利用政府支持,促進傳統文化傳幫帶的深入推進
讓傳統文化走入年輕人,讓其接觸、學習并且將傳統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西安鼓樂、陜西秦腔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通過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走出陜西,還建立了眾多傳習所,與時間賽跑開展傳統文化的保護。高職院校大學生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走進傳習所,與當地有關部門溝通形成對口傳承,并保持持續對接。創新傳統文化的展示及推廣方式,如在與鼓樂傳習所的對接中,研究鼓樂歷史、幫助鼓樂傳承人進行數字化記錄和數據庫的建立、學習鼓樂演奏方法、形成相對專業的推廣與演出團體,為西安鼓樂的展示和推廣獻計獻策。
4.家鄉就近實踐,拓寬高校傳統文化社會實踐覆蓋面
陜西傳統文化種類繁多、舉世矚目。高職院校通過推動青年學生家鄉就近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建立,使學生在各項實踐條件便利的前提下挖掘家鄉傳統文化的精髓。高校應堅持重點組隊與分散實踐相結合的方針,逐步增加分散實踐的人數,在探索中拓寬實踐領域、完善實踐機制、擴充實踐內容、增加實踐參與度和覆蓋面。
面對傳統文化,創新才是最好的打開方式。年輕人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與社會進行有機溝通和融合,用獨特的思維和活力,依靠現代信息和技術,在打開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和傳承大門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進程。[2]傳統文化就像一個生命體,因為和人類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而不斷進化和發展,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蘭元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凱里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
[2]張彥論:《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西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12期。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