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探究
作者:王勝選
發布時間:2020-03-10 14:41: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美術學專業作為高校傳統技能性專業,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急速轉型中陷入了停滯的窘境。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表現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匹配,教學缺乏特色等。因此,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促使美術學專業進行多元化課堂教學的改革,完善多元化教學評價系統,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 地方應用型高校 美術學 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2018年安康學院首批省級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美術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gpy14);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四協同一體化”的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7BZ048)階段性成果之一;2016年度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實證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6P022)。
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人才培養模式滯后
地方本科院校習慣依據專業美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培養專業化美術人才的思路設置專業方向和進行課程教學。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未能結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發展特點去滿足區域建設與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行業的發展。課程設置盲目求全,與就業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課程內容與學生就業后工作崗位的專業需求不對接,實踐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不對口。“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設置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和質量監控等內容,涵蓋了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培養條件在內的人才培養諸要素”。[1]當前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老舊,人才培養途徑趨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學校里學的知識與技能和工作后崗位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直接導致畢業生難就業。但社會對高層次專業化人才的需求上卻又呈現出“用工荒”,造成了“一方面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遠遠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面對‘難就業’的巨大壓力,社會上‘用工荒’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并存”。[2]
2.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協調、不匹配
當前,全國各大知名院校、專業學院、畫院的名師名家紛紛將優質“教學視頻”“作畫過程”以資源共享課、微課、MOOC等多種形式發布到網絡課程平臺上,同時亦有利用微信、微博等傳播媒介將學習資訊和課程資源進行廣泛的大眾化傳播。互聯網上可供學習的美術資源異彩紛呈,學生完全能夠通過互聯網接受國內外著名畫家和重點院校名師名家的網絡在線指導,與“大師”零距離接觸早已不再是夢。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美術學專業教師多數來源于合校升本前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繼續教育學院、中等師范學校等多所師范類學校,美術學專業教師的整體職稱結構不合理、學緣結構復雜、教師年齡結構存在斷層現象,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傳統,教學方式與方法較為單一。面對如此便捷高效的學習方式,如果地方高校的美術教師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僅注重專業技能的示范,忽視教學上的探索與創新,制約的就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空間,還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束縛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養成。
3.教育教學缺乏特色,人才培養質量需要提升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集中體現在對人才培養質量上和教育教學特色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其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其畢業生專業素質高,動手能力強,走上工作崗位就能派上用場,沒有工作上的適應期、過渡期,更不需要企業進行新的業務技能培訓,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達到了無縫對接的程度。”[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時間短,辦學經驗不足,要想在轉型發展中謀求長遠發展就必須立足本位,精準定位,切實抓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服務于地方的經濟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美術學專業既缺乏具有較高學科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師,又缺乏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思想解放的教師,而且更缺乏在業界有較強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和學科管理者。如果說教學一線的專業教師是教育教學理念的最終執行者,那么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和教育教學能否具有特色的關鍵則是對制定專業發展的學科管理者與學術帶頭人能力與水平的考驗。由于各種原因,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專業的管理層缺乏出身于美術學專業的教授和學科專家,致使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從頂層設計上就缺乏特色,課程設置與學術型高校沒有根本性差別,體現不出應用型的特點,導致美術學科在專業建設方面停滯不前,在轉型發展中無法突破。教學一線的專業教師由于教育背景、學歷職稱等參差不齊,教學理念各異。師范大學畢業的教師綜合素質較為突出,注重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更新。專業美術學院畢業的教師專業技能較為扎實,但教學理念保守,缺乏廣闊的學術視野。美術學專業的教師由于原有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局限束縛了他們教育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更缺乏在課程體系建設與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意識,難以實現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向美術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的根本性轉變,人才質量培養提升慢,學生就業出現專業不對口,就業不理想的情況。
美術學專業轉變與突破的策略
1.構建科學有效的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美術學專業要想在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中謀求專業上的突破就必須明晰自身所承擔的人才培養任務和職責,依據美術學科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目標、類型、層次和規格四個維度上組合構建科學有效的應用型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制定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首先,要考慮高校所屬地方與生源所在地及其周邊的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狀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加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其次,要綜合考慮美術學專業的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和學生的整體素質等多種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潛在因素。努力將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定位:培養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具備美術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美術專業技能,能在基層中小學從事美術教學和初步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具有一定美術知識素養,能在文化館、群藝館、博物館等文化部門從事美術傳播與管理的工作者;能在文化傳播公司、社會團體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美術策劃、宣傳工作的從業者……切實培養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要突破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在“互聯網+”的教育背景下構建出有利于美術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平臺+模塊”的課程設置新模式。在課程體系建設的導向上,應該在注重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更加側重專業實踐應用課程教學,為學生深入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實體單位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能進行鍛煉提供有利的實踐保障。在專業技能課程設置上,整合教學內容,合并同類課程,減少重復性的課堂技能訓練,增加學生課外實踐訓練,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綜合課程體系。在美術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學科專業理論課程較少的情況下,避免純粹技能型訓練的重復課程,增加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應用型實踐課程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2.大力推動高校美術學專業教師進行多元化課堂教學的改革
在當下信息資訊迅猛發展的時代,教師早已不是唯一的知識傳播者,學生獲取學習資訊的渠道花樣翻新。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獲取學習資訊的速度和效率甚至比教師更迅捷。面對信息時代的學生,面對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想站穩三尺講臺就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教學活動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大學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學生學習,教學更準確地應被理解為‘教師教,學生習的過程’,也就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4]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越來越弱化,逐漸轉變成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獲得有效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5]美術學專業教師要主動轉換教師角色,放棄傳統“標準件”式的培養方法,從傳統示范與講授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以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教學的中心進行輔導講解,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參考方法,輔助學生自主完成問題的探究。美術學專業技能教師需要按照美術學(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由講課型教師向輔導型教師轉變。”[6]“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需要以轉變教育觀念作為重要先導,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關鍵舉措。” [7]提高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術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既需要教師具有講授扎實理論知識的深厚功底,又需要具有敬業的“工匠精神”精通實踐,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大力引進業界兼職教師,大力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使“雙師型”教師作為連接高校教育和業界的中間人,回應社會市場需求,形成校企合作雙贏局面和良性循環。
3.革新完善多元化教學評價系統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監控
“正如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一樣,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人們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帶來極大影響。”[8]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悄然發生了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被學生普遍接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個性化自主學習是指個體具有個性特點的自我學習能力。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與他人不同的優勢和特長。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個性化自主學習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體因素,充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9]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選擇等方面能夠體現個體的優勢和特長。同時,“學習的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學習的能力。”[10]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改善教師的教學,充分發揮美術學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題的多元與互動,突出美術學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在個性化自主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差異性,評價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內容和目標進行差異性評價。根據美術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采用合適的方式,提高評價效率。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過程體驗和效果的評價,而不僅僅偏重于結果的評價,不采用統一評價的標準,要突出個性評價。個性評價在美術學專業體現得最為明顯,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創作,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改變評價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性和發展功能。
參考文獻:
[1]鐘秉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71頁。
[2]徐同文:《大學課程設計》,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楊春生、李軍:《論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江蘇高教》2006年第5期,第88頁。
[4]劉海燕:《向“學習范式”轉型:本科教育的整體性變革》,《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51頁。
[5]許濤:《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第127頁。
[6]宋靈青:《MOOC時代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專業發展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第9期,第141頁。
[7]鐘秉林:《高度重視高等學校教師發展問題》,《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第5頁。
[8]董文琪:《移動互聯網對參與式教學的雙重效應分析》,《江蘇高教》2014年第2期,第82頁。
[9]王曉鶯:《現代網絡教育平臺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模式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第138頁。
[10]馬穎峰、陶力源:《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個性化學習探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2期,第82頁。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