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發言的開放式與自由式
作者:秦艷剛
發布時間:2020-03-10 17:32: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傳統課堂上,學生要先舉手、教師點名才回答問題的方式不知扼殺了多少奇思妙想,打擊了多少心靈,埋沒了多少人才。生命勃發的課堂不能是這樣,興趣盎然的課堂不會是這樣。近年來我有幸深入實踐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參與摸索、實踐的過程中聽了大量示范課,其中的學生自由式回答問題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自己實踐后也發現其中的好處,切實感受到了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地。
所謂自由式回答問題方式,是區別于學生舉手、老師點名方式的。無需舉手,只要學生聽明白問題,思考成熟,即可站起來回答,可以說全,也可以說一部分;只要學生聽完別人發言,有不同見解或疑問,即可質疑或補充。當然也允許學生出錯。有點類似國外國會議員發言,想好就說,無需征求別人意見,無拘無束。但是必須圍繞老師的問題展開,必須在前一人講完之后發言。
與傳統的舉手點名回答問題比較,自由式回答問題對學生發展的意義更明顯:首先,這種方式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因為高高舉手會對其他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其次,這種方式可以有效保障表現的原動力,保護瞬間產生的思維火花。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不需要老師點名,真得做到了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教育陽光普照全體學生。試想一下,大家齊舉手,老師點名張三回答,李四會不會想:“是不是我有什么問題,老師看不起我,老師不喜歡我嗎?下次我還要舉手嗎?”再次,能夠培養學生搶抓機會自我展示的意識和能力。由于沒有點名環節,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而且每個問題有多次機會,想好馬上就發言。自從實踐了這種方式后,我發現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就連平常從不發言的學生也參與了。
此外,我還告誡學生,生活也如同課堂一樣,我們要做主人,機會是要靠自己發現、爭取的,而不是別人施舍的。那樣的生活和學習沒有一點激情和創新。實踐發現,有的學生聽完問題后,總是看老師、看同學,眼神中充滿期待或不自信,沒有勇氣站起來發言,不敢自我展示,不敢在人多處或陌生人面前講話。當代是一個競爭與協作的社會,不參與會落伍,不表現不會被人賞識,成功就會增加幾分困難。我們培養的應該是內在知識淵博、外在參與積極、全面發展的人。
自由發言能關照每一個學生,但是,由于學生的差異存在,怎樣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權呢?老師的提問內容就很重要,一是基本概念、單位、數值、公式課本上就有不需要思考,這類問題針對學困生提出,讓他們有機會去讀、去說,就會給他們帶來成就感,使他們也享受到主角待遇,課堂上有他們能參與的內容,學習興趣就會提高。二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學生發言可以互補、辯論。有難度的問題老師要用尊重的態度,激發學生發言的勇氣,比如“你可以的”“沒關系”“我相信大家”等話語,也可以用鼓勵的眼神等。只有學生想發言、敢發言了,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發言時聲音洪亮,儀態大方,面向大家,不卑不亢;可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可以站在講臺上,甚至帶上肢體動作,像個陳述者,更像演講家。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敢發言、會發言了,學習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但是還有一小部分人始終不動,怎么辦呢?就要建立考評機制。我將全班分成十幾個小組,每組5人,選一個人當組長。組長每節課后記錄每個成員的課堂活動情況,一天一小結,一周一總結,組內成員互相看看。全班以組為單位積分評比,學困生發言積分多,優秀生發言積分少,鼓勵互助幫扶,調動學困生積極性。組內成員比,各小組比,這就有了競爭機制。我們的課堂上時常會出現一個問題幾個人同時搶答的現象。所以說,以往不是學生課堂上不發言,而是老師已經設置好了發言的內容、形式,機制不夠靈活、科學。
學生的課堂發言是一種語言陳述,更是一種思想交流。只有學生在課堂上想發言了、敢發言了,才是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一定要打破俗套,想方設法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哪怕是讀一下題目內容,讀一句概念、一個單詞也行。這樣學生的情感會得到尊重,思維會得到激發,課堂主人翁意識增強,這才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所在。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