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理工特色鮮明的高校,如何做好“馬克思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的“三進”,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大道理進入學生心坎里,成為西安理工大學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大課題”。西安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西理工”)針對當下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網絡信息復雜化及社會思想功利化對思政課的挑戰,結合工科學校的特點,進行了一系列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和創新,使思政課變得既動聽又動心,為學生撥開思想迷霧,校準價值航向,使一屆屆青春學子在思政大道理的潤澤下成長為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

以賽促教,鍛造思政強師

2019年10月21日,對西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而言,是欣喜的一天。這一天,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比賽結果出爐,該院教師馬明策、陳文林摘得一等獎,彭蕾榮獲二等獎,是陜西省唯一獲兩項一等獎的高校。

鍛造和培養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是西理工長期以來堅持的共識。近年來,學校依托“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等活動,促使一批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師陳文林感受頗深,“省級賽15分鐘,全國賽預賽20分鐘,全國決賽10分鐘。在這個時間內,要把內容講透、講精彩,真的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幾次比賽下來,我對教材和課堂的把控有了質的轉變。”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師馬明策也有著同樣的心得,為了增加課程內容的廣度和厚度,讓課堂教學更有吸引力,他下了很大功夫。“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為例,為了把這個問題講透講好,我把毛澤東主席的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基本翻閱,以中國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重新架構教學內容,不再是照本宣科。現在雖然每章內容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已經積累了如何達到這個水準的心得,我計劃把整本教材都這樣處理。”

教師隊伍建設關系著學校思政課未來的發展。西理工每年給馬院20萬元崗位津貼,組織馬院教師參加各層次的培訓、考察和研討,比賽獲獎教師按照學校“優青”標準對待。“目前,我們學校正在研究出臺思政課教師的單獨考核辦法。”西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銳說。

通過“外引內培”,西理工一支高素質的專兼職思政課師資隊伍正在形成。44人的思政課教學團隊中,8人為教授,20人為副教授,25人有博士學位。僅在2018年、2019年的兩年時間里,就有1人成為全國優秀教師,5人獲得陜西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標兵”,1人獲得“思政課程教學能手”,還有3人榮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一等獎和二等獎。近年來,這一團隊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1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8項、陜西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教育廳以上科研項目60余項,發表了100多篇與教學和科研相關的研究論文,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巾幗文明崗”“陜西省教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定為陜西省教學團隊,建成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這支優秀的教學團隊為學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凝聚集體智慧,激活思政課堂

思政課教學要有品味、滋味和趣味,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為了解決學生不想聽、不愛聽、不愿聽、聽了不理解的問題,馬院思政課教師一直在探索新的打開方式,不僅讓沉悶的思政課“活”起來,更要“火”起來,成為學生喜愛的精品課。

在一節“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思政課上,馬明策老師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時,他給學生展示了一張有以下內容的PPT:他很愛她,她美麗動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車禍,痊愈后,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丑陋疤痕,無法修復。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三個選項分別為:他一定會;他一定不會;他可能會。馬老師讓學生就以上內容作出選擇,學生中選“可能會的”最多。

但是,思政課怎么變成“戀愛課”了?同學們有點不解地看著老師。馬老師微笑道,“同學們為什么會選‘可能會的’呢,是你們潛意識地把題中的人物關

系定位為戀愛關系了。假如他們的關系是父女,答案是不是就變了?!這就是思維定勢和慣性造成的結果。”接著馬老師又講了新龜兔賽跑的故事。隨后,馬老師開始深入闡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背景和內涵等內容。

“抽象的內容被馬老師這么一講,就變得很有意思了,我一節課也不想錯過。”拄著拐杖來上課的電氣學院學生盧辰宇饒有興致地說。

這僅是西理工思政課教學教材語言轉教學語言的生動寫照。將權威的、科學的、抽象的思政課統編教材,創造性地轉化為學生愛聽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是西理工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主要著力點。為此,馬院專門組織教師以課程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大家群策群力,發揮集體優勢,集中學習和研討教材內容、新的思政內容及好的教學手段。先由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拿手戲”備一部分內容,完成首輪“教材體系轉教學體系”,再匯編成供馬院全體教師采用的校本教案,迄今已完成了18輪的“轉換”。

在凝聚集體智慧的基礎上,每位任課教師還會進行二次創造、轉換。鑒于該校理工科專業較多的特點,思政課教師主動學習,率先通過理工科專業通識關,了解水利水電、裝備制造、印刷包裝等專業領域在“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地位、發展狀況,以及為國家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本校優秀師生事跡,將這些專業元素融入思政課堂,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思政課看似與專業沒有關系,但是提升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老師結合專業進行講解,拓寬了我的人生格局,引導我將自己所學更好地聚焦于社會和國家的需求,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2018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鄧華威說。

此外,西理工還針對性地對每門思政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改革,以增強轉換實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深化“慕課”推進工作,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的互融互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已舉辦了19屆“求是杯”演講賽,從政治、經濟、歷史等多角度促使學生關注和思考當代社會問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組織學生開展“韶華杯”中國近現代史微電影拍攝、中日現代化比較的討論、采訪老紅軍和先進模范人物等活動,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則進行以敘事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專業實踐、主題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M-T-S”實踐教學模式。“形勢與政策”課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其思想特點,形成了學校領導參與、多部門協同推進教學安排的機制,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認清國內外形勢。

在教改探索中,西理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逐漸創立了“一支撐、兩課堂、三結合、四形成”的教學模式,形成了“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育人新模式。“課內實踐”采用案例教學、熱點新聞、影像點評、主題演講、師生互動教學等形式;“課外實踐”分別采用參觀考察、社會實踐、素質拓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該教學探索獲得了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混合式教學改革旨在從思想上和心理上觸動理工科學生。連續五年,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分都在90分以上,深圳大學、云南大學等20所兄弟院校來學校交流,說明我們的教學改革起到了一定實效。”全國優秀教師、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梁嚴冰教授說。

知行并重,讓青春在奮斗中飛揚

為了落實思政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煉本領、收獲真知,西理工長期堅持實踐教學。2018年暑假前,西安市委督查室聯系西理工,希望該校做一份夜市餐飲業對霧霾影響的報告。西理工鞏晶騏、孔飛兩位老師帶領約50名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團隊歷經一個酷暑完成的調研報告獲得了西安市委督查室的肯定。之后,團隊細化調研報告,還參加了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榮獲三等獎。團隊成員方曉濱表示他受益匪淺,“這次收獲的不僅僅是從校級比賽到全國比賽的三張榮譽證書,還有能力、理想和情懷。”

略陽縣是西理工對口幫扶的貧困縣,杜仲茶、烏雞是該縣的土特產品,但傳統包裝影響了銷售。西理工印刷包裝與數字媒體學院印165的韓雪琳老師帶著本碩生團隊在略陽縣實地調研后,出爐了“一包裝一故事”的設計方案。顧客掃描茶葉、烏雞蛋等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會看到一些有趣的小視頻,詳細介紹這些農產品的“前世今生”——從生產到售賣的全過程。這個“會講故事”的土特產項目入選了教育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

類似這樣的“腳到、眼到、腦到”和“身入、心入、情入”的社會實踐,已成為西理工思政育人的常態,并納入學分考核要求,還配備了專門的經費保障。該校學生社會實踐涉及觀察宣講類、助力脫貧類、紅色教育類、創新創業類、社會調研類、文化藝術類、生態環保類、志愿服務類、榜樣尋訪類等,且與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創新、專業知識學習和就業服務等相結合,已形成了以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服務圈,以漢中市為中心的陜南服務圈和以新疆、甘肅等為中心的西部欠發達地區服務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帶領大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踏進社會大課堂,接受一線鮮活的教育,會讓他們在深化對時代和社會認識的過程中,充分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理論問題,深入思考中國夢如何實現、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什么等重大現實問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從而自覺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與時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院長尹潔教授表示。

參加了2019年鄉村振興背景下“用心扶貧、用行濟困”社會實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楊迎同學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深入農村,走近農民,了解農業,真真切切地了解到黨和政府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視。感慨之余,也發現農村目前依然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我們立足多元化課堂教學,豐富課內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報國行,這是我們思政課改革一貫的追求,也是我們思政課老師的一種情懷。”全國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帶隊教師張曉艷如是說。

2018年,西理工邢向陽等18名師生幫助新疆老人順利在西安就醫診治并康復出院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學95歲離休老教師王燕南跌倒,西理工的大四學生王怡琛果斷扶起。當年11月,西理工學生任高天用自己的造血干細胞為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患兒送去“生命火種”……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件詮釋了西理工師生的奉獻情懷。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西理工學子青春勇于擔當的社會實踐和感人事跡無疑是該校“三育人”實效的生動寫照,也是該校思政課建設效果的生動反映。“未來,我們堅定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祖國、榮譽、責任’校訓,緊緊圍繞建設‘重點課程’‘重點學科’‘重點馬院’的目標,凝心聚力,守正創新,上好思政課,培養好知行合一和有愛、有德、有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西理工黨委書記劉德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