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聯盟發展現狀的分析與展望
作者:劉一靜
發布時間:2020-03-09 14:34: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聯盟日趨成為整合高校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的一種重要戰略手段。本文闡述了高校聯盟產生的內外動因,根據我國教育發展實際情況深入分析高校聯盟存在的優勢、弊端及可能出現的隱患,并嘗試提出可行性優化路徑。
[關鍵詞]高校聯盟 產生動因 優勢與弊端 優化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雙一流”背景下高校聯盟化發展的審視與展望》(課題編號:SGH18H190)的階段性成果。
高校聯盟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規模化的生產模式以及各行各業對專業性的需求,要求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尋求能夠共同發展的商業伙伴,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戰略聯盟,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我國高校對內不斷深化改革,對外積極尋求戰略伙伴,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共同戰略目標的高校,通過某種特殊方式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擔風險的“高校聯盟”。高校聯盟整合各校優勢資源,為社會提供了更好、更優的教育服務平臺。
1.高校聯盟產生的外部原因
隨著外部環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地方高校面對的外部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構,甚至是國際教育機構快速搶占高等教育市場,成為地方高校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部分優秀民辦高校也吸引了不少生源和師資力量,在高等教育市場占據一定份額,而國家宏觀政策也多傾向于“雙一流”“985”“211”等高校。因此,如何選擇合作伙伴,構建戰略同盟,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成為地方高校尋求發展的前瞻性選擇。
2.高校聯盟產生的內部原因
上個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進入規模擴張階段,綜合實力相對薄弱的地方高校承擔了大量教學任務,間接影響了學校推進內涵式發展的步伐。與此同時,高校辦學定位、教育發展規劃和學科設置同質化等問題也愈加突出,區域內高校間的無序化競爭,導致教育資源重復投入,辦學運營成本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高校要實現健康良性的發展,就必須開展橫向聯合,對各自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雙贏局面。
高校聯盟發展現狀及特點
目前,高校聯盟的主要形式有:國外高校聯盟、國內高校聯盟、國外高校與國內高校組建的聯盟等。作為首先引入高校聯盟概念的西方國家,在若干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高校聯盟體系,其中知名的聯盟有:美國大學聯合會、常春藤聯盟、十大運動聯盟等。
在吸收國外高校聯盟經驗的基礎上,國內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大學率先開始了高校聯盟的本土化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高校聯盟根據不同的辦學層次和發展規模,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主體的高校聯盟,如九校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卓越大學聯盟等;以省屬高校為主體的地方高校聯盟,如地方高水平大學聯盟、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等;區域性高校聯盟,如長安聯盟、重慶市大學聯盟、武漢高校聯盟、漢江流域大學聯盟和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等。
我國高校聯盟之所以根據不同類型而建立,主要是基于學校的行業性質、隸屬關系、所在區域、辦學類型、綜合實力以及合作內容范圍等關鍵因素,有的聯盟的建立是基于某一項因素,有的是出于對幾項因素的綜合考慮。但高校聯盟的總體目的是為了獲得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高校聯盟的內部合作涵蓋了學校管理與制度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國際合作與交流、資源共享共建等多方面內容,所開展的碩士博士互相推免、學分互認、精品課程分享、多校共同聯合生產實習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創新性項目有效推進了高校聯盟的發展,強化了高校聯盟的品牌效應,有力推動了高校內涵式建設的進程。
以九校聯盟(C9)為例,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頂尖級大學聯盟,各成員高校間進行了密切合作,其主要項目有:第一,實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聯合培養,積極開展“第二校園”項目;第二,依托各自的優勢學科,聯合舉辦系列暑期學校,打造“C9”教育品牌,同時和國外知名高校合作,擴大國際影響力;第三,聯合建立遠程教育共享平臺,進行遠程授課,聯合開展教材建設和教學教改研究;第四,將學術與實踐相結合,建立人才培養對口部門定期交流機制,提高知識的應用效率;第五,聯合開展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青年導師隊伍培訓工作,保障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第六,設立合作聯盟網站,建立校際博士學位論文網上相評系統,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第七,聯合舉辦以同專業本科生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第八,積極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體制改革,引領高水平研究生培養同世界一流大學接軌等。
九校聯盟(C9)的合作項目從深度上由資源共享延伸到學科構建與科研創新,從廣度上由高校本身擴及到聯盟內的各校,再到國內外的知名高校和社會機構,有力推動了聯盟高校的“雙一流”建設。
高校聯盟的弊端及潛在隱患
1.區域性較強,聯盟相對閉塞
當前,高校聯盟的區域性基本可分為地域的區域性和素質的區域性。地域的區域性主要表現為高校聯盟以地域為界限,各聯盟成員均為來自同一地域的高校,如:長安聯盟的成員均為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五所相互毗鄰的高校。聯盟的區域性過強就會出現“區域內的學校出不去,區域外的學校進不來”的情況。而一個區域內的高校在教學思想和人才培養方式上會受當地人文風俗、教學政策等方面的影響,會形成趨同化,因此,教育的發展還需“走出去,引進來”。素質的區域性,即高校聯盟在結成戰略伙伴時有“門當戶對”的思想,僅選擇與自己實力相當的盟友,如武漢高校聯盟的各大成員均是教育部直屬的“985”或者“211”高校。
2.合作呈現表面化
聯盟內各高校的合作容易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的深層次交流與合作。有的高校聯盟是因受當地政策或行政關系的影響而組建,建立盟友關系之前并沒有深入考察和研究,導致日后的聯盟管理面臨種種困難,久而久之因缺乏管理而松散。有的高校聯盟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和資源共同點,導致高校間缺乏實際運作動力,再加之缺少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盟友關系并不牢靠,致使聯盟停留于表面,所簽訂的協議項目也沒有得到進一步落實。
3.缺乏主動性
多數高校聯盟的競爭意識與主體意識都不夠強烈,究其原因,一是當前的高等教育發展正處于飛速上升階段,高校所面臨的生存環境較好,競爭意識不夠強烈;二是我國高校多年來在發展過程中習慣按照上級部門指示或憑自身力量解決問題,缺乏危機意識;三是聯盟的經費沒有得到明確保障,政府的針對性資助是否到位、高校是否自愿積極繳納會費、基金會或社會募捐是否運行良好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聯盟的正常發展。
高校聯盟的優化路徑
1.戰略聯盟對等關系的確立
高校聯盟中需要主導院校,但主導并不等于發言權,各成員之間應是平等、獨立的合作關系,擁有平等的發言權。各高校要考慮長遠,而不能為了適應當下政策或為了聯盟福利而建盟,應在合作中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在人才培養、合作辦學、師資互助、科學研究中取長補短,共同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高水平人才。
2.尋求更多政策支持
推進高校聯盟的良性發展是一項實踐性和政策性都極強的工程,既需要在聯盟內外形成良好的軟硬件辦學環境,更需要國家和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政府要主動作為,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的高校聯盟制定相應的政策,進行科學引導。聯盟自身也要建立規范的體制機制,形成由聯盟成員共同制定、認可并嚴格遵守的章程。此外,政府還應當對聯盟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調動聯盟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增強聯盟發展的獨立自主性
高校聯盟合作容易停留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校缺乏獨立意識。由于多年來習慣于上級傳達、下級執行的工作模式,高校在選擇建立聯盟時沒有太多的自主選擇意識;部分高校是因受聯盟利益誘惑而盲目加入,沒有進行實際合作。所以,政府一方面要簡政放權,給高校足夠的獨立權,另一方面應杜絕出現僅僅為了政策福利而加入聯盟的情況。
在國家加快“雙一流”建設,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聯盟在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這趟快車上越走越好,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把握好高校聯盟的發展方向,就可大力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使我國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前列。
參考文獻:
[1]楊斌、萬田力:《高校戰略聯盟伙伴選擇指標體系研究》,《教育與現代化》2010年第4期。
[2]毛臘梅、周建龍、趙春艷:《博弈論視角下地方高校聯盟建設體系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16年第3期。
[3]劉佳慧、王杜春:《中國高校聯盟研究文獻綜述》,《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年第2期。
[4]裴甲美、張燕:《當前我國高校戰略聯盟的類型、挑戰及對策分析》,《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