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建設模式研究與實踐
作者:王長纓
發布時間:2020-03-09 17:38: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建立職教聯盟,可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步伐,真正實現文化互通,達到共建、共享、共榮。筆者在對“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模式的研究中,采用了網絡數據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國內外職教聯盟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找出國內外職教聯盟建設的差距,探索職教聯盟的建設模式,為“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建設提供科學論證和理論建設準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科建設提供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 職教聯盟 建設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的建設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7JK0189);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專項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外籍交流生漢語測試及課程標準研究》(項目編號:SJY1622009)。
在“一帶一路”國際化發展思想的引導下,高職院校紛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人才培養、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但由于文化背景、經濟基礎及從業方向的不同,使教育國際化發展遇到了瓶頸。2019年4月27日,習近平主席主持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并在開幕辭中提出了三個期待:期待同各方一道,完善合作理念,著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期待同各方一道,明確合作重點,著力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期待同各方一道,強化合作機制,著力構建互聯互通伙伴關系。①習主席的“三個期待”為破解教育國家化發展指明了準確的方向。本課題基于“一帶一路”框架研究職教聯盟建設模式,主要是對聯盟的理念模式、結構模式、運行模式等內容進行探索,以期為“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建設提供科學論證和理論建設準備。
建設模式
模式是事物的標準形式或固定格式,建設模式是依據特定的管理理念,在管理過程中設計、運行并固化下來的操作系統。“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因其成員單位的區域跨度大、業務范圍廣、構成屬性復雜,在建設和管理中面臨各種復雜因素,文化的差異、經濟基礎的差異、業務方向的差異,都決定了它的管理絕不同于一紙合同的效力和規范性,也決定了其建設和管理的特殊性。
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合作模式
上世紀40年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創,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恢復和重建,為了盡快發展經濟,先后建立了不同模式的社區學院以培訓技術人才,如日本的專門學校、新加坡的工藝教育學院(ITE)、澳大利亞的TAFE集團、美國的社區學院、英國的技術學院等,同時還逐步形成了委托培訓模式、廠校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等各類合作模式的職業教育聯盟。
我國的高職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興起。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才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突出了自己的職教特征。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堅持國際合作、開放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方才打開跨界跨區域的聯盟發展局面,相繼出現了以下幾種典型聯盟模式:“城鄉聯合、以城帶鄉的河南模式;縣域統籌的開封模式;社區統籌的天津模式;政府引導、學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四位一體的山東模式;三二分段的江蘇模式;校校聯合、區域聯合的云南模式。”②
“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可參考的建設模式
1.理念模式
“理念”一詞源于柏拉圖,他把理智的對象稱作理念,即“為靈魂所見的東西”。他認為“事物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它們是個別、相對和偶然的,而理念則是永恒不變的,它們是普遍、絕對和必然的存在”。③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它由三部分組成: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使命是任務,愿景是未來,價值觀是落實使命、實現愿景需要秉持的觀念。④“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的建設理念應體現為:使命(在“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西安,結成非政府、非營利性的開放性、國際化職業教育合作聯盟)、愿景(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打造文化包容共同體,實現“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建設目標)、價值觀(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
2.結構模式
(1)集權模式。集權模式是指整合聯盟組織的所有資源,成立聯盟總部,代表聯盟全權行使指揮大權,在處置事件(一般是緊急事件)時有權調動聯盟的任何成員單位,實現統一指揮,統一管理。該模式的優點是權力集中,指揮迅速;缺點是聯盟成員單位的積極性難以發揮,不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中,許多國家的教育水平仍然很落后,國際化視野不足,致使聯盟合作的集權模式難度增強、復雜度加大。因此,在采用集權模式時應注意聯盟體量要小、合作業務要專一。
(2)分權模式。分權模式主要體現為制度分權和授權。聯盟秘書處通過網絡平臺及各類活動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及時轉發和發布國際職教合作政策和動態信息,以供聯盟單位開發業務;各盟員單位自主經營,及時上報工作信息。分權模式的優點是分級治事,分級負責,靈活性強,易發揮各盟員單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效率;缺點是各自為政,政令不一,協調難度大。因此,建議規模較大、經營涉獵范圍廣、市場變化快、地區分布較分散的聯盟采用這種模式。
(3)協同模式。協同模式是指多個盟員單位和秘書處通過網絡平臺組合在一起,按照約定的聯盟工作計劃、工作流程,分工協作、聯合行動。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差異、法規差異以及盟員單位自身的特點,在共同工作中來自聯盟內外部的壁壘和隔閡較多,協同模式可以制訂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標,強化各成員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發力,降低內外部的壁壘和隔閡。聯盟的本質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合作關系,協同的本質是聯盟成員之間“激勵相容”,即聯盟成員均有自身利益訴求,通過制度設計,使各單位成員的行為與聯盟的訴求相吻合,實現利益雙贏。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的“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即采用了協同模式進行業務管理,在最廣泛的國家與區域跨度內實現最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4)代理模式。代理模式即委托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行使代理權的業務承辦方式,較適用于技術標準交流與課程標準交流這樣便于測量的技術互通項目。“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應首先設計一種體制,使聯盟成員單位與聯盟利益進行有效“捆綁”,激勵成員單位采取最有利于聯盟的行為,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讓聯盟擁有長久的生命力。采用這種模式應注意規避著名的“代理人問題”,即“將在外不由帥效應”,委托人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和約束,從而出現代理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現象。因此,采用代理模式時,應選擇便于測量的委托任務,嚴格合同管理流程和各項財務手續。
3.運行模式
(1)運行機制。運行機制是“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的活動方式、系統功能和運行原理。“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可以建立理事會、執行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實現“三級貫通式”聯盟合作體制機制,保證各成員單位的話語權。
(2)動力機制。動力機制是由“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發展的基本要素所構成的動力系統及其作用機理,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利益驅動、機制推動、社會心理推動。“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可以建立流動任職機制,以解決“一帶一路”職教聯盟賴以發展的動力,既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涌流,讓一切創新能力迸發,又使每個“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成員單位各顯其能。
(3)約束機制。約束機制是對“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的管理行為進行限定與修正的功能與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約束因素:權力約束、利益約束、責任約束、道德約束。“一帶一路”國際職教聯盟可以建立盟員選擇機制及評價方法、剔除標準等,聯盟的共同理念越強,利益趨同性越好,聯盟獲得的增值價值就越大,“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也就能走得更遠。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協同模式”的實踐
2017年,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首倡建立了“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截至2019年5月14日,聯盟成員單位包括17個國家和地區的85家教育機構和行業企業。“一帶一路”職教聯盟采用協同模式進行業務管理,由聯盟搭臺,各聯盟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各顯所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合作共贏。
1.建章立制,穩步推進聯盟建設
2018年,聯盟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了《常務理事會議事規則》《經費管理使用辦法》《申請加入“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程序》《專業指導委員會職責》等重要制度,切實增強了聯盟工作的規范化、程序化,增強了聯盟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聯盟開展各類活動提供理論依據與政策保障。“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分別以“重工匠 建平臺 謀合作 求共贏”“產教融合 協同構筑工匠型人才大數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研究與探索”“新時代、新合作,構建職業教育新標準”為主題,成功舉辦了四屆國際職教論壇。聯盟成員單位在深化校企合作構建專業和課程標準、推進海峽兩岸教育合作交流、承擔國家“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培養任務、師資交流、開展國別與區域研究等方面都取得突破,作出了積極貢獻。在2018年“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開幕式上,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貢獻獎,職教聯盟被陜西省政府列入2018—2022建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任務。
2.請進來,走出去,實現互通互建共享
聯盟組織國內外相關盟員單位進行互訪并達成合作意向:在澳大利亞博士山學院建立“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培訓基地;在日本大阪綜合設計專門學校設立師生研修基地;在印度尼西亞科技學院設立“一帶一路”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訓基地;在烏克蘭哈爾科夫農業大學設立中烏職業教育研究基地;與臺灣高校簽署框架合作協議23項,成立了陜臺職業教育中心,開展兩岸師生交流、游學等工作;在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總部設立了“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北京辦事處;與西安港務區達成了職業教育服務于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合作意向。
3.服務沿線國家,增強文化自信
承擔了陜西省“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的培訓任務,開展印尼、巴基斯坦留學生培養工作;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烏克蘭研究中心2017年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備案;選派教師赴境外孔子學院為當地學生提供漢語培訓,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服務沿線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將中國文化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了聯盟各院校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自信。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職教育所面臨的經濟形態在高速發展和變化著,“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也應該緊緊關注當前管理發展的動態與趨勢,在發展中改進管理模式,不斷完善管理模式。
注釋:
①孟祥麟、王昊男、趙成:《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圓桌峰會》,《人民日報》,2019年4月28日,第1版。
②邵艾群:《關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研究述評》,《成人教育》2012年第9期,第52頁。
③王力:《柏拉圖“洞穴”比喻的哲學含義及其影響》,《滄桑》2011年第2期,第28頁。
④趙麗芬:《管理理論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3,第50頁。
參考文獻:
[1]唐春華、李軍利、尹秉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的探索與實踐——建構“多域互通、融合提升”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第29-33頁。
[2]毛東升、張晶晶:《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多元化的探索與實踐》,《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8年第16卷第3期,第25-27頁。
[3]譚青才:《再論中國理想三元職業教育模式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創新應用》,《職業》2018年第24期,第37-38頁。
[4]張保倉、任浩:《虛擬組織持續創新能力提升機理的實證研究》,《經濟管理》2018年第10期,第122-139頁。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