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應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關于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路徑探討
作者:陶嘉欣
發布時間:2020-03-09 15:00: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傳承應始于幼兒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中,西安市新城區積累了關于“研究模型探索”“價值取向探索”“實施策略探索”的豐富經驗。依據文化主體、執行主體、教育主體的研究問題圖式,基于發展兒童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就具體“進校園”實施策略探索形成了模式化的探索路徑。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綿延不絕。在歷史長河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文化基因,透過物質環境空間、人文環境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價值取向、思維慣性和行為模式。中國傳統文化依托一種“遺傳命脈”似的文化傳承,影響著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這種影響始于學前幼兒。學前期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決定著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的養成,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和興趣培養就要從該階段開始。
西安市新城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進校園”進行了反復思考和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建構、價值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課題實驗校(園)(包括四所幼兒園及兩所小學)在近一年的實踐過程中積攢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實踐成果初具雛形。
一、聚焦傳統文化,構建閉合型研究圖式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進幼兒園、進小學的實驗單位,新城區六所實驗校(園)依據本校(園)現行特色及實際研究興趣,確定了研究主題。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大力提倡人們學習傳統文化,關于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實踐的相關研究文獻日漸增多。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停留在圍繞傳統文化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具體實施策略的探討上,還極少就學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基于某一特定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也鮮少就小學教育中不同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開展行動研究。基于此,六所課題實驗校(園)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將研究落腳點放在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策略性研究上,著重探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的有效實施策略,為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兒童成長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實踐指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閉合型環扣在于文化主體、執行主體、教育主體。文化主體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執行主體即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教育主體即整個閉環的核心——兒童。基于此研究圖式,各實驗校(園)關注整個閉環的各關鍵性環扣主體,確定研究問題,聚焦實施策略,開展研究實踐。三所實驗幼兒園分別聚焦傳統文化主體的三個板塊,即傳統文化元素、傳統國學經典誦讀、傳統體育游戲,探尋其與幼兒園教育相融合的實施策略;同時,一所實驗幼兒園從傳統文化熏陶角度探尋傳統文化與兒童發展的有效路徑;兩所實驗小學聚焦執行主體,探尋傳統文化在小學課外活動、集體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六所實驗校(園)關注各異,構建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閉合型研究圖式模型。(見圖1)
圖1:傳統文化進校園閉合型研究圖式模型
(備注:1-6分別代表6所實驗校(園))
二、明確價值取向,發展兒童本體核心素養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我們想要發展孩子的什么?或者說,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專家為實驗(校)園的研究明確了基本的研究價值取向,即我們要通過傳統文化,培養兒童逐漸形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兒童核心素養,培養適應未來終身發展的中國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人,培養未來極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人。科學的教育價值取向是策略性研究的方向性燈塔。
幼兒園是學校教育的最基礎性的教育階段,該時期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從幼兒園起步,結合小學階段,培養兒童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發展兒童的學習能力,豐富兒童關于傳統文化的認知,這是符合兒童發展規律和科學教育理念的。例如,關于國學經典誦讀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施,我們強調的是誦讀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其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經驗在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興趣與審美能力。幼兒園國學經典誦讀在教育活動的實施和組織上是以藝術領域的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作為活動目標的,重點培養兒童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誦讀作品的喜愛和欣賞。在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應避免教條式的學習誦讀,避免以“背會”“讀會”為評價標準,應關注孩子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對作品本身的背誦和記憶僅是教育活動的附加價值。
三、厘清研究模式,探索策略性研究路徑
關于優秀傳統文化進幼兒園、進小學的具體策略性研究,六所實驗(校)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行動研究,創新了一套具體可操作的探究路徑。傳統文化作為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的內容,究竟哪些內容符合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哪些內容能夠發展兒童的學習能力,用哪些方法能夠完成教學目標,還可以通過什么形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實驗校園的研究成果已經證實了三階段策略型研究路徑的可行性,即遴選教育內容——明確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范式。
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教育內容的甄別遴選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二,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選取適宜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內容;第三,結合學期教學目標,選取符合兒童生活經驗的教育內容。如,國學經典讀本的內容遴選中,在課題組提供的傳統國學經典300首古詩詞的基礎上,由一線幼兒園教師團隊結合已有經驗進行適宜文本遴選、年齡排序,最終形成幼兒園國學經典誦讀讀本。
處于幼兒園和小學學段的兒童年齡較小,尤其是學前階段的幼兒,其注意力的發展、語言能力的發展等都還處于初級階段,故在教學方式上,要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樂于參與其中。如,在“傳統節氣——冬至”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動手體驗包餃子、煮餃子的探索實踐過程,豐富幼兒對于“冬至節氣食物”的經驗認知。同時,在煮餃子過程中,幼兒發現了“有的餃子是沉下去的,有的餃子是浮起來的”等問題,幼兒教師在后續教育活動中,就“物體的沉浮”組織了一節科學活動課。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單單通過某一學科領域教學實現的,而是滲透在幼兒園、小學教育的各個環節,通過多途徑如集體教學模式、區角自主活動、大小環境創設、家園(校)共育活動等創新教學范式,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兒童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豐富兒童傳統文化素養。其中,集體教育活動是保障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主要方式,決定了大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輔之以區角活動、環境創設、家校(園)共育,實現了環境育人、家校(園)合力育人的立體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