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長與祖國的發展緊緊相連,祖國70年的發展史,也是我青春昂揚的奮斗史,看著讓人熱血沸騰的慶祝活動,聽著總書記堅定自信的話語,我的心潮難平。

我的五十年芳華歲月,始終沐浴在祖國發展的春風雨露中。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隴東老區的一個小山村,用時髦的話說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父母說,我們生在了好時候,命運眷顧我,祖國庇護和關懷著我,我親眼見證著祖國母親的日漸強大和繁榮昌盛。

七歲那年,我第一次去上學。所謂的學校就是在廟宇里臨時改造的極其簡陋的教室,老師是村里高中畢業的社請教師,桌子是粗糙的木板架在兩個土柱子上,凳子是從自家搬去的板凳。最養眼的是父親用舊報紙包了書皮的《語文》和《算術》。學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我唯一感興趣的課程是體育,體育課上可以踢皮球、滾鐵環、踢雞毛毽子。由于買不起書包,我每天放學回家都把書捏在手里,慢慢的兩本書就面目全非了。記不清是什么原因,建在廟宇的學校被拆除了,但新學校并未建好。學校被分成兩個班,分別在兩孔舊窯洞內上課,遇到陰天光線幽暗、窯洞內基本上看不清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大約經過一年的時間,新的學校終于建成了,新校舍雖然也很簡陋,可和窯洞教室比起來我們已經很知足了,同學們歡天喜地搬到新的校舍學習。

初中是一個八年制學校,學校的設施很不完善,房屋的窗戶上沒有玻璃,學校就因陋就簡,把白色的塑料紙釘在窗戶上防風擋雨;學校里也沒有電,上晚自習課的時候,每兩個同學用一個煤油燈,每周由班級的生活委員從學校的總務處打來兩斤煤油分別添在同學用廢棄的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燈里,同學們就在如豆的油燈下看書或寫作業。學校住宿更簡單,男同學就在教室的課桌后面用磚塊壘砌一層通鋪,女同學享受特殊待遇,統一集中在一個教室,也是磚塊壘砌的通鋪。學校里沒有食堂,老師的吃飯都是自己動手解決,學生更是從家里背饅頭,學校在吃飯時燒一大鍋開水供同學們喝水或者開水泡饃。學校的飲水也是靠學生每天到深溝里自己去挑,遇到雨雪天氣,如果沒有儲存的水,學校師生只能忍饑挨餓。學校離家有十多里路,每周步行兩個小時背著饅頭上學很辛苦,隨著改革的春風,家庭條件逐步有所改善,為了上學方便,父親為我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這樣我可以騎著自行車上學,看著在鄉間小道上步行的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幸福。

初中畢業后,我考上了師范。那時候考上師范就等于跳出了農門,我和家人別提有多開心。開學的日子到了,父母給我準備好遠行的生活用品,來到了期待已久的師范學校,我的眼前一亮,新的學校很高大上,一切都感到新鮮而美好。剛開學就領了十幾本書,那時我特別愛看書,也特別愛惜書。現在我家有了書房,靠墻的書架排滿了書,雖然兒子經常向我推薦電子書,但我還是愿意到書店去,淘幾本自己喜歡的書帶回來慢慢研讀。

時光如水,輕撫無痕,30年前初上講臺時,那種難以掩飾的羞澀和靦腆仿佛就在昨天。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老園長對我說:“老師吃的是良心飯!”不經意的一句話語在我心海蕩起一片漣漪……愛、奉獻、良心,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銘。當時的幼兒園只有兩排平房,幼兒活動室內設置簡單的桌椅和黑板,幼兒園供孩子學習和游戲的玩教具數量非常有限,常見的有老師自制掛圖、教具、連環畫等等。到了冬天,老師每天要早早來到教室生火爐為孩子們取暖。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幼兒園的校舍和教學設施及教育理念在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原來低矮潮濕的平房全部建成窗明幾凈的三層樓房,孩子的玩具、教具、校舍都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幼兒園相繼購置了各種各樣顏色鮮艷、可塑性強的大型戶外玩具。

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前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現有的校舍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代之而來的是兼具藝術美感與童趣的現代化兒童樂園。幼兒園建設堅持以幼兒為本的原則,一切設施都以符合幼兒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為基礎。走進我們現在的幼兒園,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五彩繽紛的墻體,多功能的大型戶外玩具及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園舍整體設計具有科學化、兒童化特點,溫馨舒適的活動室、休息室、盥洗室、多媒體室、圖書閱覽室、隔離觀察室,餐廳等各種功能室一應俱全。樓頂寬闊平整的硅PU場地,園內綠草如茵的草坪場地,既科學又安全。幼兒園添置了更多符合兒童游戲需要的各種各樣高科技玩具教具,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學前教育理念從“教師中心,學科中心,課堂中心”轉變到“以幼兒為本,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幼兒園的環境和一日活動之中”。從以前入園難到現在的大型小區全部配套公益性普惠幼兒園,學前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各級政府都在踐行著“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科學發展理念。看著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教育事業的變化日新月異,隴東老區人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村通了柏油路,家家有了小汽車,一排排漂亮的小康村成了亮麗的風景。小孩子在校車接送的花園式學校上學,鄉親們基本實現了小康生活。城市居民也家家戶戶擁有了高檔小轎車,出行有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開通了通往國內十多個城市的空中航線,即將全線貫通的銀西高鐵將為老區人民插上出行的翅膀。祖國的高鐵技術、電子支付、人臉識別、5G網絡等等,正在不斷地改變世界,一件件震驚世界的“中國制造”影響著全世界的生活。祖國的發展更是讓我有些應接不暇了:經濟發展在世界上一路趕超,GDP達到了世界第二;“一帶一路”倡議,在全世界版圖全面開花;“北斗導航”開辟太空之路;機器人深海下潛深度創世界最新紀錄;“遼寧號”航母暢游世界四大洋。小時候背誦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也真正變成了現實。

轉眼間,我已經超過了知天命之年,30年青絲變白發,為教育事業奉獻著激情燃燒的歲月,收獲著沉甸甸的成就和幸福,感受著孩子們在這世界上最純凈清澈的眼神,最天真可愛的模樣;聽到了這世界上最幸福無憂的歡笑、最稚氣無邪的話語;體驗到了這世界上最直接、最真實、最溫暖、最打動人心的情感!

我成長的50年,正趕上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這是波瀾壯闊、歲月激蕩的時代,也是翻天覆地、壯懷激烈的時代,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個說不盡的奮斗故事,承載了太多淚水、血汗和驚喜。這些讓全國人民改變貧困閉塞面貌的改革之路,在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下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中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