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至7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在成都舉行。本屆年會以“重建生態·一鍋石頭湯”為主題,來自全國3600多位教育人齊聚一堂,共話未來教育。本屆年會集結海內外百余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優秀校長、卓越教師及學生代表,通過為期三天的主論壇、國際論壇、學生論壇及十六場分論壇,從校長、教師、組織關系、課程設計、技術、空間設計等多個層面與維度,為重建學校生態提供了新思路。《陜西教育》記者特選取年會幾個精彩點,帶領大家感受本次活動的創意紛呈以及教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

重建教育生態是當今全體教育人的共同理想。那什么樣的教育生態才是理想的呢?在12月4日年會開幕式上,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新校長》雜志總編李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好的教育應該是“森林”的樣子。因為“沒有一只小鳥會依靠一棵大樹而生存,也沒有一片森林只容納一個物種;幾乎全部的森林,都是在各種約束條件和變化中,始終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李斌談到,真正育人的教育生態,必須依靠學校教育人,如果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和研究機構之間、團隊內部個人與個人之間,能夠在更廣泛的基礎上互為“供應鏈”,也許世界上就沒有比這更強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了。重建學校生態,就是要讓好的教育像森林一樣為全部生命助長;向大自然學習,破解理想教育的文化、機制、新舊迭代、成本約束等困境。

學校無論如何規模化、集團化,都難以憑一己之力完成新一代學生成長的全部生態,并抵達高階平衡。發現與傾聽、連接與交互、共享與共建才是教育的未來。而這一切的基礎,就如同一鍋石頭湯的故事,“是我愿出口鍋,他愿出點柴,你有胡蘿卜,我有西紅柿……”教育呼喚更大程度的協同。

大會還正式啟動了“石頭湯計劃”,參會者可以加入線上學習主題教室,把自己在學校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向演講者和其他參會者提問,也可以在會議期間自由發起獨立小講座。如同森林里的生物一般,各取所需,相互借力,自由生長。

可以說,本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通過3000個一線教育情境問題及“作業解決方案”,把整個年會現場模擬成了一所微型未來學校,為身處相同情境的教育人提供了一次面對面深度探討的機會,也為國內基礎教育生態改良提供更多維度的參考。

未來感和科技感的會場體驗

每一屆的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不僅有新的年度教育風向標信息,還有新的教育技術嵌入創新年會現場,讓全國各地的校長、老師們在真實的教育場域里感受新技術的妙用。

一入會場,參會者便感受到刷臉時代的來臨,本屆年會啟用云識客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替代之前使用的電子參會牌,所有參會者只需在門禁閘機處刷一下臉,即可享受秒進,到達此次創新年會的主會場。主會場的場景圍繞概念化的“微型未來學校”設計思路,呈現40多個未來學校空間設計與應用概念,每個空間里都設置了一臺希沃的交互智能平板,讓現場的校長、老師們可以體驗當下教室里最火的一款一體機設備。

年會現場還有一座微型美術館,展示當代藝術150年的經典作品。以前的藝術品大多采用“相框+作品”的方式呈現,本屆年會使用還原度逼真的電子屏幕——希沃云屏,搭配實木畫框的外型,讓電子屏幕也能成為藝術窗口。

除了主會場的嘉賓演講以外,每年現場還有一些新玩法。本屆年會現場共有80個學習點,是由國內最具公共精神的知名K12創新學校、機構、個人眾籌而來的學習點內容。每個參會者提前在UMU走班選課系統上選擇感興趣的學習點,在現場進入深度學習與互動交流,也為國內基礎教育生態改良提供更多維度的參考。本屆年會主辦方特別開放UMU線上主題教室,讓參會嘉賓們在會議期間,在線上進行教育話題大討論、嘉賓線上問答、學員分享等互動,會議結束后也可以繼續保持深度的交流學習。

此外,智能會議速記APP、VPhoto云攝影平臺、新學習APP、共享充電寶站、教育裝備展區等都讓與會者體驗和感受到科技為教育帶來的便捷高效服務。

聆聽兒童的聲音,感受教育的美學表達

在通往會場大廳的巨大鋼結構展廳中,白色的蘆葦,翠綠的竹葉,彼此呼應;“站立”在地上的“小紅人”剪紙,貼在大廳柱子上的課堂繪畫……這些構成了“嘰嘰喳喳的寂靜”當代兒童藝術展。

自首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起,每屆年會都會邀請藝術家策劃主題藝術展,從藝術的角度推動教育創新與變革。本屆年會,除了每年固定項目當代教育藝術展之外,還增設了“兒童當代藝術展——嘰嘰喳喳的寂靜”。這是從全國上千份兒童繪畫中精選出的部分作品進行現場展覽,多角度呈現了兒童對自我、社會、自然、世界的多元認知。

在學生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3名優秀學生代表匯聚于此,用一個個故事,分享了各自的成長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在這里,有寫完了22本日記的小學四年級學生,有“化繭成蝶”的初中生,有對人文教育發出“靈魂三問”的高中生,還有要努力沖破社會藩籬的大學生。

“從來沒有一個教育的論壇,由學生唱主角。但是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總是把最好的時光留給孩子們。如果孩子們不在場,我們談論教育還有什么意義?我們這兩天的教育分享的這些成果,能不能在孩子身上得到落地,必須通過孩子們的反饋,達到一種印證。”學生論壇主持人、山東濰坊歌爾教育集團總校長趙桂霞講道。

四川省教育學會會長劉東在大會致辭中談道:“未來學校的生態重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打開教室門窗、拆掉圍墻,而是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或更高的教育品質和品位上來思考學校發展。它是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學校。重建就是學校站在未來的制高點上,從整體上創新育人模式,創造更加適宜學生的未來教育。”本屆年會從開幕式上的藝術表達、兒童致辭再到最后一天的學生論壇,無不展現著這個“微型學校”的人性、溫度、故事和美感。

創新教育路上的陜西風采

本屆年會上,來自陜西的教育人也為這鍋“石頭湯”增添了很多“好料”,他們用精彩有趣的內容與來自全國的教育同仁們一起分享了自己學校在教育探索中的先進教學理念。

12月5日主論壇環節中,西安市后宰門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白彩玲校長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講述為大家闡述了后宰門小學教育集團在發展中的思考與成長,挑戰與機遇。她認為好學校的“天花板”歸根結底是人,是一群人的問題。突破一所學校的“天花板”,需要我們最快地接受時代的信息,承擔更大的責任,讓學校變成兒童生命成長體驗的真實場所。

白彩玲校長把自己對教育的感悟凝練為兩個詞——歸零與重塑,歸零是放下名校的標簽,懷著對教育的敬畏、懷著對生命的尊重、懷著對未來教育的好奇去學習、創新與實踐;重塑各種關系,重塑環境,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下自由表達,重塑師生關系,讓老師真正成為陪伴者,重塑孩子與社會的關系,讓孩子感受社會中多元的課程。每一個“天花板”,都會帶給我們下一次崛起的力量,透過“天花板”,學校可以看到一個個生命成長的鮮活場景,激發起師生探尋的勇氣與進取的精神。

在分論壇環節探討《中小學德育工作進階之道》中,2018屆“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西安市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校長黃利娃分享了以《大山里的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的德育怎么辦》為題的演講,黃利娃校長樸實的話語、動情的講述將他對于孩子們真摯的愛一點一點流露,他通過學校的幾個留守兒童的例子,讓大家看到這些憨厚淳樸的孩子們眼里對于知識、對于世界的渴望。

黃利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愛伴隨每一個孩子的一生,從愛己開始,愛家鄉、愛人、愛國、愛社會,讓留守兒童缺失了家庭關愛之后,永遠不會缺失學校對于他們的愛,“守得住家鄉,看得見世界。我希望我們農村的孩子既能了解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也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樣全面發展,視野開闊。”黃利娃說。

西安新知小學在11號學校會客廳與來自全國的教育界同仁們分享了《讓學習者研究起來——學校激活學生潛能的前提與結果》的主題內容,通過分享,與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西咸灃西第一小學在12號展位與大家一起分享了《“新教育”遇見“二維碼”——我們和我們的“碼行天下”》的主題演講,龔健輝校長,系統全面地闡述了碼行天下的設計理念、使用方法及實踐意義。這款緊密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緊密結合校本課程研發的系列二維碼,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讓學習不只停留在課堂上。

讓博物館走進校園,走到孩子中間,使學校成為博物館;讓孩子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學校。12月6日,42號學校會客廳里西安曲江第二小學帶大家一起參觀了學校里的79個博物館。閆利娟校長從三個篇章為大家介紹了博物館建起來了、博物館課程落地了以及共同成長在路上三個主題,曲江第二小學從2015年建校之初就探索性地開設了常態化的博物館課程,嘗試將豐富有趣的博物館知識帶進“課堂”里。通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開設的博物館課程收到了來自學生與家長們的積極反饋,也激發了不少孩子走進博物館進行主動性的探索與學習的興趣。

水本無華,相蕩乃興瀲滟。石孰有火?互擊而閃靈光!創新教育年會的舉辦僅僅只是為熬煮“石頭湯”架起了“鍋”,在重建教育生態這一核心主題背后,還有無數個具體而微觀的話題,無數個亟待更新的“解決方案”,這需要全體教育人以“一直在路上”的心態,為創建一個森林般的教育生態重啟心智模式,拓展思維格局,錨定信念,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