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善于引經據典,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再現歷史事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掌握歷史知識;他富有激情,以鏗鏘有力的話語讓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凝聚在課堂上……

他就是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講課大賽“精彩一課”獎獲得者姜建芳教授。在他的教學字典里就一個‘真’字,把真材實料教給學生,把真才實學、教學經驗傳授給年輕教師。

● 一心一意教“真”知

姜建芳2005年從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博士畢業,來長安大學任教至今已經15年。他主要為本科生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政治理論課原本就枯燥無味,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上課抬頭率低。針對這一問題,姜建芳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深刻反思。他認為,不是學生不愛聽,而是教師沒教好。思政課需要“真”東西。

姜建芳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授給學生“真材實料”。在他的課堂上,看不到照本宣科。他總是結合典型案例,將課本上的知識講得繪聲繪色,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他認為,知識是死的,但老師卻是活的。教師授課,只有基于課本而不局限于課本,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活,講得學生愛聽。這是他長期追求的目標。在講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艱難開辟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講述中共執行“城市中心論”的三起三落需要涉及多位中共中央總書記,他就把中國共產黨建黨98年來所有總書記的人物鏈展現在屏幕上,在講三位領導人犯錯誤的原因和危害時,把黨中央領導人的演變也講得一清二楚,使學生眼界大開。他這種以點帶面、旁征博引的教法,加深了同學們的印象,讓學生知識能“立”得住,“鋪”得開。

姜建芳坦言:“以前講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一桶水,現在不行了,學生需要的是源頭‘活’水。”不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所以在備課環節中,姜建芳以一節課為圓心,以歷史時間軸為半徑,在特定歷史人物、歷史節點的講授中,搜集大量史料,很多內容是一般教輔材料和網絡上見不到的,文獻查閱成了他茶余飯后的“休閑方式”。翻開姜建芳的教案本,密密麻麻記載的全部都是與書本內容息息相關的知識點。這就是多年來他的課“真”的地方,同樣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原因所在。

聽過姜建芳上課的人都知道,他每節課的結尾都有一個“規定動作”,那就是詩詞結尾。把一節課的核心觀點用簡短的詩詞表述出來,成為了姜建芳的“拿手好戲”。譬如,講長征時,他就滿懷激情地朗誦了自己作的詩《憶長征感懷》:“古今用兵憑謀韜,靈活指揮為最高。別國經驗誠可貴,猶需慎取莫照抄。王明博古搞教條,恪守本本把禍招。三軍痛謝毛主席,挽黨救軍技高超。”博得了學生陣陣掌聲。

真知之下,自有真情在。姜建芳授課還有一門“獨門秘籍”——激情。在日常教學中他總是能很好地帶動學生的注意力與情緒。他經常自嘲道:“沒辦法,我講課,常進入角色,置身其中!”“很多次,在講到革命先烈英勇犧牲、慷概赴死的悲壯場面時,姜老師都禁不住潸然淚下,泣不成聲……”這種情感,讓畢業8年之久的學生沈澤玉至今記憶猶新。

學生王涇丞說起姜老師的“動情”之處深有體會:“講到黃花崗起義,方聲洞烈士參加敢死隊上陣之前,帶愛妻王穎、幼子方賢旭到照相館拍照留念的情景時,姜老師落淚了,臺下的同學們也哭成了一片。”這樣的場景在講到江姐、趙一曼烈士慘遭敵人酷刑折磨時,也一一再現。他時常教育學生,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你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好好學習本領,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貢獻一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姜建芳課堂上釋放的“真”情,給無數學子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永遠激勵著他們頑強拼搏,去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

● 心無旁騖守“真”理

談到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操守,姜建芳用八個字進行了鮮明的概括:“學術無禁區,宣傳有紀律。”這也是他認為一名高校教師應該堅持的“真理。”

對于近些年來,一些思政課教師政治立場不堅定,在課堂上“信口開河”,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狀況,姜建芳時常提醒自己,也告誡別人:“質量至上,內容為王。”“搞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涉及各個領域,但是授課必須傳播正能量,因為社會主義的辦學目的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然,我們的教育就失敗了。”他時刻把“馬院姓馬,在馬言馬”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頭,認為這是思政課教師的底線與紅線,不可碰,也不能碰。

為講好思政課,姜建芳把學習科學理論常態化。沒課時,他總是泡辦公室,看報紙、讀文件,涉獵理論前沿,掌握最新學術動態,這種學習,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曾在一個月內一口氣讀完8本專著;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進一步堅定了“四個自信”。

“真”理越辯越明,學術越學越“精”。除了課堂教學,姜建芳還十分重視實踐課的實施效果。布置選題、社會調研、修改調研報告、組織課堂辯論等,每一個環節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學生們爭相介紹:“姜老師的實踐課目標明確,我們必須走出校園實地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不然,討論時就難免放空炮、講錯話。”在討論“有人對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農民單干與三大改造前私有制下的農民單干,得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結論,你如何評論時”,學生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因為通過調研,他們早已理清了我國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已將問題弄得明明白白。大家紛紛建議今后多搞這樣的實踐課。

姜建芳深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思政人的天職。因此,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還要有科研創新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真才實學的有用人才。近些年來,姜建芳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并完成各類課題7項。僅僅在剛過去的2019年,他除了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外,還以文入會,先后赴西安、廣東、榆林等地,四次參加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并在會上做了重點發言。

“如果科研搞不上去,講給學生的都是‘大路沿上的知識’,你就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必須及時把握前沿動態,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科研永遠是教學的支撐,教學則是科研的延伸。”姜建芳這樣對同事說。

● “做好傳幫帶,我義不容辭”

除了上好課,姜建芳還非常注重幫助年輕教師的健康成長。因為只有這樣,思政課才能做到后繼有人。

楊斌博士2014年畢業后來到長安大學工作,由于沒教學經驗,姜建芳就熱心幫助他。楊斌身懷感激地說:“多虧了姜老師在我剛入職時候的幫助,使我很快進入角色。”他不但把自己的課件、教案交給楊斌,還經常為他講解不懂的問題,交流教學心得。半個學期下來,楊斌的教學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已經是學院的教學骨干,名師工作室成員。

2018年6月,長安大學制定并落實《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師工作室實施方案》,成立“名師工作室”,目的是帶動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教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整體發展和全面提升。姜建芳由于在教學領域成績突出,因此順利當選名師工作室主任。一年多來,他帶領大家進行示范教學、指導集體備課、舉行講課比賽,千方百計傳授自己的經驗,幫助年輕人成長。

他多次為大家做示范教學,指導大家如何取舍課程內容,做到保質保量;多年來,他不止一次把自己的教案、課件,無私地分享給青年教師。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全院形成了教師之間資源共享,互幫互助的良性備課機制。名師工作室要求各系部根據不同課程內容,結合教材和時事政治,定期開會,討論授課內容,更新教案課件,統一授課進度,確保授課質量。目前,已有3名教師獲得省級思政課“教學標兵”榮譽稱號,2名教師獲得省級“教學能手”榮譽稱號;去年10月份,姜建芳、李婷兩位老師雙雙獲得長安大學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李婷作為陜西省思政課“教學標兵”代表之一,參加了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并順利獲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特等獎,也是陜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獎。

講到年輕教師的成長,姜建芳難掩內心的欣喜,他堅信只要把年輕教師培養好,把他們的每節課打磨好,思政課一定會迎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春天。

“這個專題你是專家,你比我強,我要向你求教。”“我年紀雖然比你大,但術業有專攻,你在這個領域是我的老師”……這是姜建芳經常對年輕老師說的話。他從不掩飾自己的不足,凡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年輕人求教。他這種“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謙遜作風,受到了年輕教師的充分肯定。

記者采訪期間,正值姜建芳積極準備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對于這次比賽他深有感悟地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不然要落后了。”通過比較進入全國比賽決賽的李婷老師的參賽視頻,他發現:新時代的思政課不僅內容要豐富,更要講究方式方法和新技術的運用;例如“雨課堂”的使用和一些視頻、圖片的穿插等,都是增強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這是時代發展對思政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不掌握這些,就要落伍,難免被淘汰。

姜建芳雖然深知新技術是自己的短板,但他自信樂觀地坦言:“我不服‘老’,我下來要好好向年輕人學習,迎頭趕上。”

認真工作,詩意生活是姜建芳的人生信條,守好“陣地”,鑄魂育人,是他幾十年來的初心與堅守;在思政教學一線我們總能看到姜建芳對教學科研的樂此不疲、躬耕不輟。當問到從教幾十年的感悟時,姜建芳用自己創作的一首詩《從教感言》與教學崗位上的一線教師共勉:“晝捧寶書講馬列,夜揮筆墨研妙理。桃李滿天平生慰,執教終身做人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