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寨子人,終生寨子情。寨子村已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一年多來的扶貧實踐,進一步提高了我對我們黨精準扶貧戰略的認識,加深了對農民脫貧致富、農村振興發展迫切性的理解,增進了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增強了守初心、擔使命的自覺性。回望走過的路,有辛勞和汗水,有憂慮和矛盾,但更多的是成長和感動。也真切地體悟到:只要付出真心、真情、真干,一定會贏得群眾的歡迎。 ——題記

淳化縣潤鎮寨子村共有335戶1245人,其中貧困戶71戶206人,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養殖及務工。村上基礎設施滯后,產業基礎薄弱,精壯勞動力缺乏,村民思想觀念落后,尋求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2014年貧困發生率16.5%,是典型的貧困村。

推動消費扶貧,帶動產業發展

王廣哲懷里揣著剛剛得來的1000元錢,開著小三輪出了咸陽師范學院,心里像吃了蜂蜜,笑得合不攏嘴。

他是淳化縣潤鎮寨子村的村民,因缺資金成了貧困戶。2018年種了10畝大蔥,在高校消費扶貧活動的帶動下,一季獲利2.9萬多元,喜上眉梢。

2018年8月初,我被省委教育工委選派到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記得8月中旬的一天,我到貧困戶劉宗仁家走訪,發現院子里堆起了像土堆一樣的西葫蘆,便問賣得咋樣?

老劉嘆了一口氣:“一斤一毛錢人家都不要。這不摘了一點,準備喂牲口,地里還有不少,用機子旋了。”我心里一沉。

出了劉宗仁家直接來到村委會,我讓村干部了解統計一下各家種菜的情況和銷售情況。

統計來的數字還真不少,村民種的西葫蘆、蔥、辣椒等時令蔬菜有五六萬斤之多,大多數無處售賣或賣價太低,有些只能爛在田間,這對貧困戶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我馬上想到可以利用高校師生食堂這個大市場。

在工委領導的幫助下,我與幾個熟悉的高校扶貧辦主任對接了一下,他們很給力,很快就協調學校食堂方面同意接收村上的蔬菜,價錢可以按市場價走。我一算,比如西葫蘆可以賣到一斤7毛錢,心里特別高興。

村上副主任王管縣比較有經濟頭腦,經常販賣蘋果、代售化肥種子等,自己和親戚家各有一輛小貨運面包。

我便動員他代收村民滯銷的菜向高校師生食堂售送。我先聯系了咸陽師院,師院領導高校重視,王管縣的貨車到學校時,學校分管校領導呂校長到現場面見了他,給予了熱情鼓勵。

王管縣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不斷將蔬菜送到西北大學、西安工程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京學院、培華學院等高校。在我們的堅持與努力下,不到兩個月,幫助農民賣掉了4.5萬多斤蔬菜,貧困戶和村民增收5萬多元。

一直以來,農產品的銷售始終面臨著缺乏品牌知名度、產地偏遠、物流成本高等難題,導致一些本土優質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價。

這次實踐,銷售額雖不大,但初步探索了一套較為有效的運作模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高校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只要建立長效機制,可以拉動村上的產業,進而帶動脫貧。能不能依靠省委教育工委,打造專門的平臺,做大寨子村的消費扶貧?

漸漸地,我心中有了一個想法,向工委領導作了匯報,領導很支持,研究決定將淳化的消費扶貧打造成為高教系統助力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新舉措,助力淳化解決貧困群眾產銷矛盾的硬舉措,扶持淳化縣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長遠舉措來抓。

2018年9月30日,省委教育工委在西安理工大學召開了駐咸9所高校分管領導和淳化縣分管縣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會,對接了雙方的需求和意愿。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減少環節、降低成本、互利共贏”的原則,經過積極溝通和籌劃,10月17日扶貧日當天,工委在咸陽師范學院隆重舉行了優質農產品進高校直通車消費扶貧活動“淳化優質果蔬進咸陽高校集中簽約儀式”。

會議由我主持,教育工委副巡視員高巍作了動員講話,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駐咸9所高校與淳化縣簽訂了《優質果蔬進咸陽高校戰略框架協議》,現場簽約金額達256萬元,通過“點對點”對接供應等形式,建立起菜園到餐桌的銷售模式。

協議簽訂了,下一步重要的是抓好農產品生產,為消費扶貧提供支撐。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在吃透村情、了解民意的基礎上,爭取縣鎮村各級的支持,我與工作隊研究決定幫助村上發展種植業。

2017年,工委和縣上招商局、土地中心兩個幫扶單位幫助村上建立了一個潤豐扶貧產業園,帶動群眾蔬菜種植。但引進的牽頭企業信譽不佳,86畝園區土地流轉費拖欠近一年,遲遲不能兌現,引起村民上訪,經營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面對這些棘手的矛盾,我耗費了大量精力調研、協調、做工作,依靠鎮政府敦促企業兌現了村民的土地流轉款14.8萬元,191戶貧困戶也在9月底按時拿到了當年分紅25萬元。

接著,積極促進企業退出經營,支持本村村民接手,逐步盤活了產業園。經過艱苦努力,至2019年8月16日,第一產業園法人變更為寨子村村民郭兵,正式由他實際經營。持續了一年零三個月的產業園經營矛盾和隱患基本消除,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中的一塊巨石緩緩放下。

目前,產業園投資達到625萬元,建成并運營果蔬大棚62個,種植的圣女果產量高,售價好,一季收入100多萬元,取得了較好收益。

為了讓貧困群眾有更多收入,確保穩定脫貧,2019年3月,多方動員、積極幫助引進淳化籍企業家西安創思服節能有限公司建設村上第二個產業園——淳化潤鎮淳鮮源扶貧產業園(高校食堂優質蔬菜基地)。園區一期建設占地100畝,建蔬菜大棚70棚,采取“村支部+合作社+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由合作社托管經營,實行利潤分紅,鎮政府、村支部監管。園區總投資540萬,其中爭取縣上扶貧帶動資金100萬元,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入股產業園,帶動100個貧困戶;教育工委投資40萬元,以村集體名義入股。

兩個產業園生產的蔬菜可以集中向高校食堂供應。

為了促進購銷協議的落實,我和幫扶單位淳化招商局駐村干部唐沛等同志到各高校跑了多趟,向高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當面介紹村上及縣上農產品生產情況,動員及時采購。

同時,及時將消費扶貧活動進展情況向教育工委匯報,推動于2019年5月底工委在寨子村召開了駐咸10所高校“助力淳化脫貧攻堅消費扶貧推進會”,有力促進了高校在淳消費扶貧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創建農民合作社,培育精準扶貧模式

引進企業幫扶,群眾收益穩定,但對提高群眾創業致富的能力素質幫助有限。總書記指出:“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可見扶智、扶志是扶貧的核心要義,是群眾穩定脫貧的關鍵。

為了建立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做大、創新消費扶貧,我與招商局等幫扶單位商量,探索建立一個幫扶單位+農民合作社+貧困戶及村民的扶貧新模式。

經過反復思考,我們決定動員較有經濟頭腦的村民王管縣牽頭,幫助成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合作社。

2018年10月,我們指導幫助王管縣先動員5戶村民及貧困戶正式注冊成立了“淳化蕎麥花兒香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并著手尋求研發扶貧新產品。一開始我就主張樹立品牌意識,突出農產品的“土”。與工作隊反復研究,結合寨子村村名,提出了“淳樸寨子”的名稱,并成功注冊成商標。

一個偶然機會,我了解到2002年農業部給淳化縣頒發了蕎麥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證書,突然眼前一亮:合作社首先做蕎麥這篇文章。

蕎麥是功能食品,對預防和控制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有較好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人群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淳化蕎面饸饹是我省的名小吃,但基本是現吃現做,市場很少見到成品包裝面條,大家決定第一個先研發它。

我們與蘭蕎花公司合作研發配方,合作社收購村民蕎麥加工成面粉,委托寶雞味司農公司代加工為蕎面饸饹。動員西安美院免費設計了產品商標、包裝。產品運到村委會,合作社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村民進行裝盒。到2018年11月下旬,第一批10000盒“淳樸寨子”牌蕎面饸饹正式降生。按照這個思路,緊接著又生產了蕎面手工掛面和蕎麥面粉。

有消費扶貧協議作支撐,我立馬帶著工作隊長唐沛和合作社主任王管縣跑高校,當面向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產品情況,爭取學校在過春節期間給教職工采購工會福利品時給予支持。

半個多月時間差不多跑了咸陽和西安的十七八所高校,看到質量品質不錯,又是扶貧產品,各校都不同程度地下了訂單。在這期間,我和工作隊帶領合作社又開發了農家玉米糝、土雞、土雞蛋、淳美蜂蜜、至純菜籽油、農養黑豬肉等,產品增加到8種。到農歷春節前夕,合作社銷售額已達110萬元,取得了開門紅。

隨著產品研發的不斷進展,我意識到前期產品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群,要補上青年消費群體這個空白。2019年春節后,我經過市場調研后,與工作隊和合作社研究決定研發蕎麥餅干。走了一些彎路,受了一些挫折,到2019年5月初終于生產出蕎麥無糖餅干,口感和品質都受到了市場的肯定。

到2019年8月份,合作社“淳樸寨子”扶貧產品已有:無糖蕎麥餅干、蕎面饸饹、蕎面手工掛面、蕎面棍棍面、蕎面韭葉面、蕎面旗花面、蕎麥面粉和農家玉米糝、土雞、土雞蛋、淳美蜂蜜、至純菜籽油、農家小麥面粉等13個系列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結合,銷售額已達230多萬元。

關于合作社主任王管縣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起初我動員他放棄單打獨斗的“二道販子”的行當,成立專業合作社,走規模化、規范化經營的路子,多次找他談設想和規劃,發現他只是應付著答應好,就是不行動。

后來才知道,這家伙聽說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產品,心里打起了鼓:才認識田書記倆月多,這人可靠不?這事能行不?他偷偷咨詢了周圍自認為行的許多能人,大部分人直搖頭:你是個農民,掙一點錢不容易,田書記扶貧一結束說回就回了,小心你的辛苦錢泡了湯!

這期間,王管縣還請他見多識廣的叔父主動與我們跑了幾趟高校和市場,暗地里觀察我的言行,結論是田書記這人是個實干家,在真心幫扶合作社。再有鎮上和村上一些領導的鼓勵,王管縣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終于同意了。后來王管縣告訴我,到真正投錢研發加工產品期間,他又經常晚上失眠,擔心產品銷路問題。當拿到一張張訂單時,王管縣放心地笑了。

隨著對中央精準扶貧精神的不斷學習領會,陪伴著合作社一路走來,我內心一直堅守著一個原則:掙錢不是主要的,工作的重心是指導合作社的理念和定位,這方面目前已形成一定成效。

扶貧幫困精準到位。主要有四個途徑:一是合作社18名成員中,有5人是貧困戶,可直接參與分紅。二是產品原材料從本村及當地村民中收購,去年10月以來共支付蕎麥、玉米、蜂蜜等農產品收購費64萬多元,有效帶動了村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三是產品在村上包裝,雇用貧困戶及村民參加勞動,至今已支付報酬16萬多元。村民參加務工,見證了合作社的不斷壯大,也心生滿滿的成就感。四是定期給貧困戶予以資助。2019年1月28日農歷春節前夕舉行村民代表大會,合作社給村上33戶貧困戶每戶發放幫困資金500元,給10個生活有困難的非貧戶每戶300元食品,給村兩委會5000元支持村集體經濟。此外,平時還對村上生大病、發生意外事故的群眾給予現金等資助2000多元。

團隊培養成效初顯。合作社性質為農民合作社,按照“三變改革”精神建構,股份制機制運營,經營資金均為成員股金或貸款。創辦過程中,我和工作隊指導幫助制定了合作社運營規程和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帶領合作社成員搞研發、跑市場,并從理念、行為等方面進行反復培育和矯正,努力消除短視和暴富意識,大大提升了大家的現代企業意識和規劃、生產、經營、銷售的素質和能力,增強了造血功能,基本實現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的目標。

“以前就是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哪知道什么經營理念、什么市場營銷,現在隨著見識的日漸提高,我們對于健康食品、消費扶貧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特別是國家對扶貧這塊的投入,讓我們這些老百姓深受感動。”王管縣曾對陜西電視臺記者說。

產品定位明確,形成品牌。產品突出“土、特、優”,“土”即產品原材料均為寨子村及鄰村村民生產;“特”即主打農業部認定淳化地理標志產品——蕎麥,開發系列產品;“優”即產品委托較為知名的正規企業代加工,無防腐劑、少添加劑,質量、品質有保障。供應高校的產品力爭做到質優、價廉。比如配送的蔬菜,價格比當地批發價低1~2角錢,受到高校普遍歡迎,曾出現配送車輛一到校園,蔬菜被職工一搶而空的場景。同時,產品有風格一致的包裝設計;建立有網站和公眾號,可網上購買;“淳樸寨子”商標,已在高校師生中形成一定品牌影響。

在消費扶貧行動的推動下,目前寨子村已有4個企業(合作社)幫扶帶動脫貧,每年每戶貧困戶可固定分紅2000元以上,村集體可分紅7萬元。寨子村貧困戶2018年人均純收入8851元,比上年增長81%,全村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16.50%降至0.64%,已被認定脫貧摘帽。

消費扶貧帶動了產業發展,堅定了貧困群眾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村干部感慨地說,往年農閑時節村民聚到一塊聊天、打牌、曬太陽,現在大家都爭著到產業園、合作社勞動掙錢,村里風氣也變好了。貧困戶劉宗會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三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強烈要求入黨,多次向組織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黨的扶貧政策治好了我的病,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我要加入黨組織,為群眾服務,為黨做貢獻。去年8月,老劉已光榮入黨。這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作者系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駐淳化縣潤鎮寨子村第一書記